走进岭南第一围,感受浓郁客家风情;欣赏围楼文艺展,领略千年古县风采;聆听古老的故事,体会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让围楼文化“活起来”、让乡村文旅“热起来”,如今,举办客家围楼文化研学、乡村振兴示范带体验等活动已然成为始兴县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近日,依托始兴县丰富的围楼资源,韶关市人才驿站、始兴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共青团始兴县委员会、始兴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举办小城有约·“智汇”围楼——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始兴行系列活动之客家围楼文化研学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大高校的30名优秀大学生参加。
作为“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始兴县围楼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全国罕见。全县有历史记载的围楼共有500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有仍249座。其中,国保2处,省保8处(10座),县保17处,列入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有172处。“如何活化利用好古建筑?如何传承发扬好围楼文化?”“在宣传和推广客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如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大学校园习得的本领,该怎样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带着这些思考,客家围楼文化研学团踏上了实地观察的旅程。 晨光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客家大围,古朴而庄重的气质仿佛一位微笑的智者,静静聆听着传统与创新交融的乐章,缓缓拉开“华章新始 围楼复兴”2024年广东(始兴)围楼文化旅游周的序幕。研学团投入它的怀抱,触摸它的皱纹,听见了岁月的低语和土地的呢喃,看见了先辈的筚路蓝缕和步履蹒跚……激昂的音乐划破静谧,《始兴新时代围楼复兴计划》隆重发布,宣告即将启动五大工程——“百围大修”“百围大景”“百围大展”“百围大剧”“百围大作”,这一宏伟蓝图令现场所有人心潮澎湃、满怀期待。 “抗日战争时期,在始兴最小的围楼水田坝细围楼,曾一炮打死打伤日本鬼子三名,好名声随着放排工们顺着河流传遍四方,大长中华民族之志气!”广东地方历史文化客家文化韶文化研究学者廖晋雄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描绘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兴致勃勃地讲述何为“最古”“最奇”“最红”“最君子”“最有本事”“最有名气”的围楼,互动频繁的课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这是在沈所镇双孖围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里举办的客家围楼文化专题讲座现场,县人社局、团县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活动,特邀授课老师廖晋雄也是始兴的县域经济发展人才(专家)顾问,他对始兴的山川形胜、民俗文化、名人古迹如数家珍,带领同学们全方位、立体式地研读客家围楼这本历史古籍。同学们围绕始兴围楼的活化利用与宣传推广等主题踊跃发言,结合自身所学所长,大胆地向专家、领导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见解,为始兴县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我觉得始兴的围楼研学活动设计得特别好,为其他地方的古建筑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思路。”“作为从始兴走出去的大学生,这一次与围楼的‘约会’让我感受到了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期待更多小伙伴与县城发展一路同行,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在活动结束后仍依依不舍,兴奋地与古老的围楼拍照合影,纷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本次活动吸引了超过百名高校学子的热情参与,然而由于古围的人流容纳量有所限制,我们不得不从中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了30名学子组成研学团,”共青团始兴县委员会副书记胡婕介绍道,“今年以来,始兴县开展了一系列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始兴行活动,创新打造‘小城有约’人才活动品牌,精心谋划组织技术指导、技能培训、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各类高质量人才活动65场,参加活动人数达2825人次,不断优化‘1+N’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服务质量,多方联动增强青年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始兴、留在始兴、共建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