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粤北始兴的土地上,刻写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一种舒缓而悠长,藏于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千古风度里,隐于古老围楼的青砖黛瓦间;另一种激越而磅礴,印在无数革命先烈曾经走过的崎岖山路上,融于革命先辈浸染此方的英雄血脉中。
当这两种叙事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交汇,一个深刻的命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如何让沉淀于典籍中的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穿透历史的尘烟,与当下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产生共鸣?如何让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成为推动其走向未来的磅礴伟力?
始兴县以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实践,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今年以来,县委党史研究室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共享模式,依托县图书馆、风度书房、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场所,建成县级党史方志驿站1个、镇级驿站10个、村级驿站8个,在韶关全市率先实现党史方志驿站镇级全覆盖,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党史方志驿站服务体系,打通史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始兴县城南镇长安围风度书房。

始兴县城南镇长安围风度书房党史方志驿站。
这些遍布城乡的驿站,如同一座座精神的渡口、文化的灯塔。正将那些“养在深闺”的厚重史志,化为一杯杯温润人心的“乡土茶”,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可以汲取的力量,为波澜壮阔的“百千万工程”,标注下深刻的文化注脚。
棋局之妙,在于落子。始兴县的党史方志驿站体系建设,正是这样一盘着眼全局、谋定后动的“大棋”。
立足“县级引领、镇级覆盖、村级延伸”的建设思路,始兴县科学谋划了“1(总驿站)+10(镇级驿站)+N(村级驿站)”的立体化布局。这不仅是空间上的分布,更是功能上的递进。
“1”是核心引擎。位于县图书馆的总驿站,是始兴县党史方志资源的“中央厨房”与研究高地。这里汇集了众多史志典籍和权威资料,是一个集典籍收藏、学术研究、公共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殿堂,也是历史文脉的“策源地”。

始兴县图书馆党史方志驿站(总站)。
“10”是关键枢纽。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驿站,依托“风度书房”、镇文化站等现有公共文化空间,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们如同文化“输电网”中的变电站,将总驿站的丰富资源,转化为更贴近本乡本土的内容,让群众“抬脚就到、伸手可及”,有效破解了史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难题。
“N”是动力末梢。在条件成熟的村庄,以农家书屋为载体设立的村级驿站,则如同深入肌体的“毛细血管”。通过精选《全粤村情·始兴卷》等乡土气息浓郁的通俗读物,将史志文化精准送达最基层群众,让历史的温度真正触达乡村的“神经末梢”。
“我们构建这个体系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史志工作的‘象牙塔’,让它走出机关大院,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始兴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深刻阐释道,“让知史爱国、读志爱乡的情感,内化为群众建设家乡的自觉行动,这才是史志工作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三级体系是骨架,那么丰厚而独特的史志内容,则是血肉与灵魂。
走进始兴任何一个党史方志驿站,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书架之上,既有《中国共产党始兴县历史》《始兴革命史迹通览》等系统记述地方革命斗争史的红色经典,也有《始兴县志》《万象始兴》等承载着地方记忆的“百科全书”。这里,不仅记录着始兴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红色指挥所”的光荣过往,回响着省委电台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沉淀着自唐代名相张九龄以来千年的“风度”文脉。

始兴县城南镇东一村党史方志驿站。
何为“史志”?它并非遥不可及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成长日记”和“家庭相册”。一个地方的物产如何演变?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一位先贤留下了怎样的家风?答案,就在这一册册史志书籍之中。
“过去要查阅一份明清时期的县志,得跑好几个地方,还不一定能找全。现在县图书馆党史方志驿站的《韶关历史文献丛书》里就有收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史志爱好者官见全的感慨,道出了驿站对于挖掘和活化历史资源的巨大价值。

史志爱好者在始兴县图书馆党史方志驿站查阅史志资料。
与此同时,驿站更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在“清廉家风润万家”亲子活动中,工作人员引导孩子们从地方志中寻找古代先贤的廉洁故事,将廉洁文化与家庭教育无缝对接。“驿站中的民俗资料,就是我们进行地方文化教育取之不尽的‘活字典’。”历史,在这里不再是冰冷刻板的知识,而是滋养心灵、温润人生的精神养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股激活乡村自信与赋能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座驿站,点亮一方精神天空;一本史志,唤醒一寸乡土记忆。三级驿站体系的建成,正悄然改变着始兴的文化生态。
在城南镇长安围风度书房的驿站里,一幅动人的“全民阅读图”徐徐展开:孩子们围坐一团,沉浸在岭南文化的彩绘本中;返乡创业的青年正从年鉴里寻找本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数据;而满头银发的老人,则在革命史迹的黑白照片前,为孙辈讲述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变化太大了!以前了解家乡历史,全凭老一辈口口相传,现在家门口就有‘档案馆’,有图有真相,娃娃们也爱听、爱看!”太平镇纱帽岗村退休教师李伯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始兴县太平镇纱帽岗村党史方志驿站。
这种自豪感,正在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李伯和村里的乡贤们,通过查阅《始兴县志》《始兴县乡土志》等史料,系统梳理出一项项客家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为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驿站不仅让我们读懂了过去,更让我们看清了未来的路!”在他看来,驿站已成为激发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共识的“议事厅”和“加油站”。
这正是史志工作的时代价值——存史资政、教化育人、服务发展。始兴县通过构建县镇村三级党史方志驿站服务体系,让党史方志的智慧之光,照亮城乡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家乡的光荣历史和文化底蕴,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各界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和谐稳定的文化力量,为“百千万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