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是我国南方客家人的重要聚集地之一,设县于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是粤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千年古县”,始兴之名寓意开始兴旺发达、平安吉祥。
始兴围楼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始兴素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说法。勤劳智慧的始兴人民从明清时期开始修建围楼,217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至今耸立着249座客家围楼,单就一个县而言,始兴围楼的密集程度和拥有数量均居国内之首。
始兴围楼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之一,主要为青砖围楼、泥砖围楼、石围楼,从平面上看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型的围楼,从顶部看有呈尖峰状、锅耳状等,始兴围楼建筑秉承南北建筑风格之精华,融合北方四合院的共同居住功能,再加上军事防御外敌之功效,其独特的造型、完备的功能、坚固的结构代表了客家人先进的建筑技术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始兴县有广东省最大的围楼—隘子镇满堂客家大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内有777间房屋,是中国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以"岭南第一围"之美誉闻名于世,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兴最小的围楼---城南镇水田坝细围,占地仅16.93平方米,石头修建,造型别致,坚固耐用,是围楼中的“小蛮腰”,小巧可爱,构造精巧。
始兴围楼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挺屹立,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史辉煌灿烂的一页,始兴围楼体现了客家人团结向上、和睦共处的精神,始兴围楼围住的是子孙繁衍、持续兴旺的理想,始兴围楼围住的是家富国强、安定繁荣的愿景,始兴围楼无声无语,它是我国客家人迁徙历史的默默见证者。
始兴围楼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古建筑、民俗学、军事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研究,他们深深地被始兴围楼所震撼、所折服。本着“继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始兴县已经全面完成了围楼文物普查工作,掌握了全部围楼的基本情况,为每一座围楼建立了详细的档案,量身定造了修复方案,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帮助,积极做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前期工作。
让我们携手共写始兴“中国围楼文化之乡”新辉煌。新一届始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生态发展、主动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区”提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任务”,全面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崛起。同时围绕“大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努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工作目标,把围楼的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列为客家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作为留住“始兴记忆”,彰显“始兴符号”的载体之一,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围楼保护开发规划方案,积极实施三项保护开发工程:一是出台实施《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试点工作方案》,将全县现存未列入国家级、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围楼纳入社会化“认养”管理范畴,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汇川别墅、乐胜桃园围等6座围楼被社会热心人士认养,旧貌换新颜,古老的围楼重新焕发了光彩。二是出台实施《始兴县围楼维修实施工作方案》,从2004年起每年县财政出资100万元,在全县范围内每年选择10座围楼进行基本维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业主进行10万元/座的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大围楼旅游综合开发力度,聘请国家级知名专家、团队做好始兴围楼旅游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将围楼修缮认养工作与旅游综合开发相结合,力求在围楼开发保护上走出始兴新路径,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进程。
围楼是始兴人的骄傲,围楼是用勤劳书写的一个个人间传奇,围楼是用汗水谱就的一曲曲建筑乐章,始兴绿水青山间,围楼传承着历史与未来,让我们一起来把围楼的大门打开,迎接海内外宾朋前来参观考察、休闲观光,走进围楼的内心追寻围楼的奥秘,携手共写始兴“中国围楼文化之乡”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