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解决城乡结合这一命题找到了金钥匙,吹响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号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立足国情乡情,顺势而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乡村战略,不啻为全国“三农”工作指明了一条光辉大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同时也相互制约。是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发展水平整体性提升,更加重视非经济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新农村的升级版。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与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统筹部署。行程万里,人民至上。乡村振兴旨在挖掘农村功能,认同乡村价值,通过乡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激发乡村的内在潜能,塑造村庄的现代化风貌,并使广大农民重返乡土秩序的和谐。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因子引入乡村,对传统乡村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整合,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农村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时间是客观的见证者。是不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农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振兴成果。思想通,万事通。这要求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坐标,把百姓物资生计和精神生活放在心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农民问题,作出更实用、有效地振兴部署,切实做到乡村振兴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成果由农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使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加强基层建设,强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根基,其引领协调、整合力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也将体现出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强弱,更是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良好契机。要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狠抓政治责任落实,认真履行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督促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履行好自身职责,当好“施工队长”,精准组织乡村振兴战略的作业施工。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让党员参与村级各项事务,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党建+”品牌,找准“党建+”载体,推进“党建+产业发展”“党建+脱贫攻坚”等创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要严格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当好忠诚、干净、担当的标杆,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三、加快扶贫脱贫,着力发展新时代乡村特色产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摆脱贫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前提。当前,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严峻,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仍很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乡村振兴战略是个长期战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一方面,要提高扶贫质量。要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技能,授之以渔,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扶贫质量。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生态,最适合的产业就是林业,林地、林木资源是其重要生产资料,也是最具增收潜力的脱贫资源。可着力推进“生态+脱贫”,如开展生态保护脱贫、生态建设脱贫和生态产业脱贫。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汇聚社会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让本村的村民回来。要以开放的原则和包容的胸怀,强化“钱、地、人”等要素的供给,开拓融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千名乡贤扶百村,一起为村庄的振兴努力。与此同时,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为乡村振兴引入金融活水,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加快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动能。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村里引进企业就能实现,还要在全力抓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培育壮大工业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小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提升农村发展动能,助力农村按下现代化的“快进键”。要全力扶持“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业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有机农业、特色水果、中草药等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动态平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互促共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加强乡村治理,打造新时代农村宜居环境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要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激活乡村自治传统,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又要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还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资料精准提升工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同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要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还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提升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乡村风貌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积极引导整村原址拆旧建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修复和保护,留住乡村风貌和田园乡愁,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五、振兴乡村文化,重建新时代农村社会信任

实现乡村振兴,从客观上说,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工程;而从主观上讲,则是一个重建社会信任的工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维持乡村秩序的重要基础,更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力量往资源集中的大城市迁移,又因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地域过疏化、地方空洞化,很多农民对乡村日积月累的乡情已逐渐淡薄,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出现了衰微迹象。文化同行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呼唤的使命。必须坚持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振兴乡村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的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家长、学校、企业乃至国家在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上要达成共识,共同努力,高度重视乡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以更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培育农民健全人格,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农耕文化植根深厚的农业大国,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挖掘其中的人文历史,包括乡村的非物质文化记忆,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在追根寻源中来弘扬传统美德与乡村景色,打造农村独特的精神品格。同时,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滞后、不平衡、不充分、不精准的问题,坚持公共文化重心、资源、服务向农村基层下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生态文化等传承发展,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业态。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在农民心中构建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基础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一步步地重新构建起社会整体的、人与政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集聚促进农村发展的正能量,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