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见证保护区40年发展变迁 期待重现“虎啸山林”

  白炽灯下,58岁的肖荣高小心翼翼调整着标本制作台上一枚枚昆虫针的位置,让甲虫和蝴蝶标本尽可能保持着日常活动时的姿势。“现在做标本比较少了”说话的时候肖荣高依旧谨慎,大气都不敢出,一如三十多年前初学时的样子,“现在主要是指导年轻人,让他们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位于韶关市始兴县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1年,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84年,高中毕业的肖荣高进入车八岭保护区工作,从此开始,资源管护、标本制作、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一路见证着保护区4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图片

  肖荣高正在制作昆虫标本。

  

制作标本保护生物多样性

  “那个时候条件艰难,进出一趟都不容易,我家住在县城,回去要坐拖拉机或者走路到几公里外的都亨乡,再坐班车出去。”回想起进入保护区之初,肖荣高连连感叹,坑坑洼洼的沙土路早已变成平整的公路,比物资条件改善更加明显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搞科研,只能在山里没日没夜地观察;后来有了红外相机,只需要定期取卡;现在保护区设置100个公里网格,依托700M无线传输网络,红外相机可以实时上传照片和视频,还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动物的种类。”

  肖荣高说,进入保护区之初,主要是通过造林和抚育来恢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几年后肖荣高参与了车八岭保护区的本底资源调查,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学习掌握各种动植物知识的契机之一。

  车八岭保护区素有“物种宝库 南岭明珠”之美誉,保护区内山体古老,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为动植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为了更好地监测调查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科学研究,车八岭保护区需要能工巧匠来制作不同种类的生态标本。

  1994年,肖荣高跟随专业的科研人员学习标本的制作。如今,在车八岭自然博物馆近3万份馆藏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他亲手制作。肖荣高说,这些标本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只华南虎标本的制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保护区获赠一张华南虎虎皮,肖荣高参与了这项重大标本的制作过程,最终圆满完成标本的制作,他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今这只标本也堪称是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科普教育转变村民观念

  近几年,肖荣高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有害生物防治和科普教育上。在他看来,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新技术不断应用,森林覆盖率从1992年的65%达到如今的96%以上,周边群众的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以前有野生动物偷食家禽,群众抓到后都是自行处理的。我们在保护区巡逻偶尔也能发现个别兽夹之类的盗猎工具。”肖荣高说,长期的宣传积累正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现在村民们都会第一时间跟我们保护区联系。今年2月,有村民发现一只老鹰闯进自家鸡圈,把他养的一只母鸡啄死。我们工作人员接到报告现场辨认发现它是凤头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村民家中凤头鹰被保护完好、没有受伤,我们把它放归了大自然。”

  肖荣高说,车八岭保护区内分布有8个自然村,总人口接近1400人。村民们如今都非常支持车八岭保护区的工作与建设,保护区也鼓励村民们参与资源管护,科研调查及科普等方面工作。2022年,共有村民2000人次参与到保护区的各项工作,给保护区的村民们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991年8月,两名地质工作者在车八岭保护区核心区发现一只华南虎。肖荣高与同事闻讯后前往观察,并在附近听到了老虎的叫声,“当年听到老虎的叫声,我们既紧张又兴奋,都爬到树上去了,华南虎不会爬树,这样可以躲避它的攻击。”30多年过去,肖荣高也多次重访当年发现华南虎痕迹的地方,然而并无收获,这也成为肖荣高最大的遗憾。

  如今,车八岭保护区正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科研监测体系,将监测数据与科研院所深度研究相结合,让监测与保护真正落到实处。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肖荣高也期待,车八岭再次出现“虎啸山林”的那一天。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