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场跨越30年的寻亲之旅在始兴县画上圆满句点。始兴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中心通过科技手段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救助机制,成功帮助流浪人员谭某某与失散多年的家人团聚。
“小叔子,我们带你回家。”团聚现场,谭某某的嫂子张阿姨半蹲下身,用颤抖的指尖抚平流浪亲人褶皱的裤脚。这个曾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动作,此刻化作最温柔的重逢序章。她翻出手机里的家庭相册,让其辨认照片里母亲的笑颜。手机屏幕适时亮起,远在异乡的哥哥通过视频红着眼眶看向这边。
据始兴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主任黄县生介绍,流浪人员谭某某是县民政局在2017年发现救助的。在救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谭某某存在精神方面的症状,于是,采取措施将谭某某送医救治。
然而,因谭某某离家已逾20余年,户籍信息缺失、容貌变化显著,初期技术手段未能匹配成功。同时,为保障其基本权益,救助站将其纳入特困供养范围,于2021年将其纳入始兴县户籍,及时转入医院治疗照料。工作人员定期探访,通过方言交流、老照片展示、音乐疗法等方式尝试唤醒其记忆。
2025年初,转机终于出现,救助站迅速联合蜗牛公益志愿者团队,经户籍档案筛查和升级版AI人脸识别技术比对,最终确认其为1995年走失的湖南籍居民谭某某。
救助对象的嫂子张阿姨说:“我还记得很清楚,1995年5月23晚上在我们家吃完饭走的。那天天气好热,他走出房子外面,我们以为他出去透气就会回来,结果那天晚上走出去之后就没回来了。”
蜗牛公益副会长杨水生介绍:“当时我们找到他的遗失地,通过志愿者实地走访,再通过当地的志愿者发动、转发寻亲信息。其中当地的一个志愿者把谭某某的资料发到他的疑似家族群里,刚好被他亲侄子看到,说这是他走失30多年的叔叔,就这样,我们寻亲成功。”
在公益组织积极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的过程中,他的家人也从未放弃寻找。
救助对象嫂子张阿姨说:“有时候,我出去办事,或是跟我老公一家,看到垃圾场有拾荒者,都会去看看,通过衣服的穿着等等来辨认看是不是他。”
亲情的纽带终究没有断裂。4月27日,谭某某的嫂子、侄子等亲属从湖南赶赴我县,失散三十年的家人得以团聚。从街头流浪到阖家团圆,从身份成谜到重归故里——谭某某的案例是我县救助安置中心践行“终身寻亲”机制的缩影。未来,随着AI技术迭代与社会协作网络完善,更多离散家庭将迎来期待已久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