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暨大团队扎根始兴:破解特有珍稀菌难题
赋能 “始兴珍菌” 品牌

  作为粤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始兴县境内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名副其实的“华南生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高达95.3%,独特气候孕育了20余种珍稀野生食用菌。暨南大学驻始兴县工作队经过一年多实地调研,提出“要把车八岭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关键是锚定本地特有资源,用科技蹚出‘保护 - 培育 - 增值’的可持续路径”。基于这一思路,暨南大学驻始兴县工作队联动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共同破解始兴野生菌人工培育难题。

  自去年初秋以来,暨南大学团队分两步推进工作:一方面深入始兴石山、松林片区,系统采集野生菌样本并记录生长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植被类型等);另一方面将团队已验证的 “菌种分离 - 环境模拟 - 驯化培育” 全链条技术,精准适配始兴特有菌种研发。依托前期在珍稀菌共生机制研究、微生境复刻(如梅州红菇在始兴成功实现异地栽培)中积累的经验,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从野生石花菌、松树菇样本中成功分离出纯菌种,且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已实现两种菌的菌丝体稳定传代。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种菌均为始兴特有稀缺资源:石花菌仅生长于罗坝镇都亨片区的石山腐殖质上,形似金色小喇叭,口感脆嫩,鲜菇市场价达300-400元/斤,但野生状态下村民单日采收量常不 3斤;松树菇(中华鹅膏菌)因与松树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被称作 “食用菌之王”,肉质肥厚、鲜菇市场价100元/斤仍供不应求,却因共生机制复杂长期难以规模化开发。此次纯菌种分离与菌丝稳定培养的突破,标志着车八岭“野生菌宝库”正式迎来科技解锁的契机。

  据暨南大学驻始兴工作队专项调研,车八岭保护区及周边还藏有粤北蜜环菌、始兴假芝、车八岭牛肝菌等20余种待开发的珍稀野生食用菌:粤北蜜环菌仅现身于海拔600-800米的高山针叶林枯木,菌肉含腺苷成分(有助代谢调节),却因对温度敏感仅在雨季短期生长;始兴假芝附着于楠木、樟木腐根,兼具食药用价值,但孢子萌发率不足 0.5%;车八岭牛肝菌与华南五针松形成专属共生关系,口感远超普通牛肝菌,目前仅靠村民零星采摘。“这些‘生态宝贝’开发的核心难点,一是菌种难获取,二是生长环境难模拟。”暨南大学驻始兴县工作队书记夏懿此前调研时就指出,“没有成熟技术支撑,再稀有的菌也只能‘藏在深山无人识’。”而暨南大学冉艳红团队的全链条技术,正为这些菌种的“唤醒”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前工作已进入新阶段,在完成前期样本采集、培育辅助后,已启动后续的石花菌、松树菇的食药用价值鉴定研究,同步开展深加工技术储备,为“始兴珍菌”延伸产业链打基础;同时,持续优化菌包条件,计划早日启动林下仿野生栽培。

  “从发现资源到对接技术,再到规划落地路径,每一步都紧扣始兴的实际需求。”暨南大学驻始兴县工作队书记夏懿表示,始兴的生态优势来之不易,工作队将继续牵头对接县林业、农业部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始兴珍菌”区域品牌建设,力争让粤北的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让“藏在深山”的珍菌成为助力地方发展的“生态名片”。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