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探访方洞天主堂



  从始兴县澄江镇出发,往东南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车行进了大半个钟头,终于到达一个村庄。
  这是一个恍如仙境的村庄,云雾缭绕在山岭间,如白腰带一般,满山皆是翠竹,偶尔映出一抹艳红,原来是盛开的桃花,四周群鸟争鸣,煞是悦耳。停顿片刻,云雾渐散,村中突然响起鸡啼声,此起彼伏,或许那些可爱的公鸡们以为刚刚天亮吧。
  它就是方洞村,距离澄江镇8公里的高寒山区,俨如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
  

一种精神的力量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一天,一条消息突然在方洞不胫而走,去了香港澳门的老何回来了!村民们闻讯纷纷过去他家看望,乍进老何家门,顿时都傻了眼。
  原来,老何家坐着一位鬼佬,金发碧眼,高额鹰鼻,正笑眯眯的看着大家。
  老何赶紧向大家介绍:这是一名神父,专门来村子里传授天主教。
  天主教,什么东西?神父,干什么的?尽管老何极力解释,但村民仍是半信半疑。
  就这样,在村民们惊恐、疑虑的目光中,这位神父在粤北始兴的一个深山老林里,开始了他的传教历程。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我们现在无法知悉他的姓名,只知道他是一名法国神父。
  然而,正是这名法国神父,以坚定的信心和莫大的毅力,硬是将天主教这个舶来品在方洞落地生根,传扬下来,同时,建立了一座天主教堂,这是始兴县的首个教堂。
  当地老百姓十分关注神父来到澄江,引以为奇,有一首《澄江地名歌》还专门记述了这件事:“……铁寨有孔山,一过到碗厂。神父在方洞,……”
  150多年后的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又有一名外国人飘洋过海,孤身一人来到方洞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极力宣扬自己毕生追求的真谛。
  历史终于记下了这个人的名字——渺其光,一位来自波兰的神父。
  渺其光来到方洞时,原来的教堂已毁,在他的努力下,方洞村里再次矗立起一座天主教堂。而且,教堂旁边增设了三德学堂和医务所,专门为村中孩子们传授知识,为犯病的村民治疗。
  从此,这所白色的教堂常常传出清扬的颂音,在满山绿竹间不时穿梭。
  从此,方洞天主堂成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当不少游人都乐意于点评方洞天主堂的建筑风格时,我的内心却始终充满着感动,感动只源于一种叫做精神的力量。
  宗教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慰藉。
  正是这种精神的寻觅,支撑着神父们穿越一个个物质的障碍,斩除一次次情感的诱惑,为了自身价值的升华,为了终生追求的信仰,孤身一人,不远万里,前往异国他乡实践自己的理想。
  正是这种精神的坚守,支持着神父们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山村里,以护道者的姿态,度过了无数的寂寞和煎熬。发生在精神领域的事物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我想,那些神父就在这种安静而恬淡、单纯而丰富的状态里找到了生命的内在动力,不断充实着人生的每一个过程。
        当岁月埋没了风尘,当精神推动着步伐,终于,神父们在方洞村的天主教堂,成就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思索于此,我忽然想起了毛泽东的一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一个和谐的领地

  
  方洞是个古老的村庄,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何姓从本县城南镇新村迁居于此,由于地势如方圆之洞,故将村庄命名为方洞。
  小村古朴而和谐,周围是青山绿竹,小溪穿村而过,水声不停地撞击着大板石砌成的拱桥,益发响亮。古桥下,一群鸭子挥舞着洁白的羽毛,嬉水追逐,旁边的一只小牛羡慕地盯着它们,静立不动。好一幅安祥、美丽的“小桥、流水、人家”之图画!
  当我静静欣赏着这一切时,一位村民从桥上走过,我立刻走过去问她:天主教堂在那边?这位热心的村民立刻带我到一户人家,原来那位户主何叔负责天主堂的有关事务。
  我跟着何叔,终于来到了天主教堂前。
  这是一种异样的风景,在满村的南方民居建筑中,赫然出现一个高高的教堂建筑,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意味。
  教堂其实有点简陋,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为砖瓦木结构。进入大厅,但见一排排长凳两边摆开。四周墙壁挂满了宗教图画,题着不少字,厅的正中墙上绘着一幅天主画像,画像下的“万有真原” 四个大字与大大的十字架,显得庄严肃穆,使人无形中产生一种宗教敬畏感。
  据说,到了民国初年,方洞的坐堂主教为意大利神父,叫梅素明,他决定建造一个用来加工米谷的水砻水碓,然而工程未成,又被调往别地。抗日战争结束后,梅素明再次调到方洞,他制定了一个更大的计划,打算兴建一个小水电站,用于村里照明、碾米,于是筑水圳、建陂头,只是天意弄人,就在工程将要完成的时候,全国解放了。由于形势的缘故,带着种种无奈和遗憾,梅素明被迫离开了方洞村。
  高峰期,方洞天主堂发展的教友据说有500多人,1949年后,大部分人都停止了活动,文革时期,那些天真而狂热的红卫兵们冲进了小山村里的天主堂,砸的砸,敲的敲,将天主堂破坏得一塌糊涂后,又将附近的一位武神父墓地也破坏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可以走进天主堂了。”谈起以前,何叔不堪回首。
  中国再次敞开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事物。天主教也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倡导起“自治、自传、自养”的教旨。1986年,方洞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1997年,方洞天主堂正式复堂启用,方洞的天主教又恢复了正常活动,教友逐步发展到一百多人。
  从此,隔阂、对抗、猜疑,随着潺潺溪水流向了远方,宽容、理解、信任,就象雨后的竹笋,茁壮成长于竹林中。大家在方洞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和平共处、和谐共进。
  方洞天主堂已经不再是一个宗教的建筑物,它无形中成了一个和谐的领地。
  和谐是什么?和谐是理解,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相融。
  世界是一个整体,只有正视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关系,才能找出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天主教之所以能够恢复活动,正是党和政府实施开明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而天主教也正是因为摒弃了过去那种唯我独尊、强制洗脑的做法,要求大家和谐共容、和平共处、和睦相亲,紧随时代,因此才能被大家认同,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方洞天主堂的存在,已经成了一个和谐的象征。这个意义,超越了天主堂的历史,超越了天主堂的物质……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