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丰饶的远望——读饶远的《丹霞山交响诗》

《丹霞山交响诗》是饶远老师的一部心灵交响曲,气势恢宏,大开大阖,把思索的目光投向时代和社会的深处及远方。诗人站在历史的上空远望,目之所及,丰饶的灵感如火山爆发,纷至沓来。他用思考的目光深情地凝视丹霞山的奇山秀水,不禁心潮彭湃,神思驰骋。诗人的心在燃烧。诗人仿佛听到了远古的呼唤,乘着想象的翅膀,在丹霞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隧道中穿梭。

诗人在诗的序幕中写道:“丹霞山,远望,你是一个鲜活的艺术盆景;近看,你是凝聚大自然精华的缩影!”这是对丹霞山现实的艺术概括,形象、鲜明,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诗人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手法,如拟人、排比、夸张、比喻等,通过一系列的特定景观,凝炼地描绘出丹霞山的独特轮廓。诗人善于创造意境,将深刻的思想寄予普通的事物中,含蓄而不隐晦,读者细一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受到启迪,获得美好的感情享受。

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诗坛泰斗艾青更直截了当地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饶远是想象的行家、里手。《丹霞山交响诗》通篇都运用了极其丰富、极具感染力的想象。丹霞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原本是地壳运动的必然结果,然而诗人运用想象,通过想象赋予丹霞山的景物以丰厚的思想内涵,“在神话和现实之间架起桥梁”,诗意地演绎丹霞山的地质史,童话般的奇妙意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浮想联翩。这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在这部交响诗中起到了提掣全篇的作用。

丹霞山除了奇特的自然景观之外,还具有久远的、瑰丽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绎和保护,“韶音缭绕千年不绝”,“唱出了天然长成的欣喜,唱出了欣欣向荣的豪放”。诗人在题记中写道:“丹霞山深藏一个悠远的梦”,越是走近她,就愈发能触摸到丹霞山每一根敏感的神经,听到丹霞山灵魂深处浑厚的歌吟。诗人情不自禁、迫不及待地要“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把日行夜走的艰辛咏唱……”诗人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激发出来了。韶音是浓浓的乡情,诗人灵魂深处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种乡情,这也是诗人奔波在深圳和韶关两地之间、三上丹霞的主要原因。正如王晓梅女士在序言中所说:“韶关养育了饶远”,诚哉,斯言!

丹霞山厚重的历史成了丹霞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古越族人的艰辛创业、守业,佛教、道教的负重前行,文革十年的冷酷内伤,改革开放的无限曙光,世界公园的飞翔梦……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的笔下展开了一幅幅风云变幻、精彩纷呈的诗史画卷。诗人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手法,通过一系列的特定景观,凝炼地描绘出丹霞山的独特地貌和风俗人情。诗人的感情或表现为昂扬,或表现为激奋,或表现为沉郁,或表现为愤怒。这是心声的流露,是思想的火花,是灵魂的呐喊,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诗人的心紧贴时代的脉搏,随着时代的跳动而跳动,用他神奇的魔笔描画出了丹霞山的历史演变,“历史虽然走了,足迹却留了下来”,充满辨证的思考和哲理。

《丹霞山交响诗》之所以感人,除了艺术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诗人对丹霞山具有炽热的感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具有诚挚的爱。诗人是为情赋诗。

《丹霞山交响诗》是“一种探索,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在每个人心上抖落花与果实的歌唱。”有诗在心中鼓荡,诗人便能长久地散发着青春的光芒,我想,这就是饶远老师艺术魅力永存的奥秘。

饶远老师诗心不老,诗艺精湛,诗魂灵动,是我们文学青年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