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是个好日子,温暖的阳光映照在这安宁的小村庄,村前小河边的芒草随风飘摇,犹丝群舞,何大爷的脸上时不时挂着满足的笑容。这一天,他儿子要娶媳妇儿了。
按照澄江镇澄江村老屋组何氏家族的礼俗,约定了接亲的时辰,又因新娘家请的仙师根据新娘的生辰八字算的出嫁时辰,是腊月二十八日辰时,确切的时间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可是,新娘家在司前镇,离自家可是足足80公里,车队最快也要两个半小时到达。这意味着,接亲车队卯时一到就得出发。何大爷可紧张了。早在半个月前就与大女儿,二女儿及身边能联系到的亲朋好友以及未来亲家商量接亲事宜,届时出多少车,怎么出车等等事宜。
接亲前一天,何大爷开着他那破旧的四轮货车,来回卸了几次货,一箱一箱,一袋一袋,对着陪伴大半生的老伴儿喊着:“把这个拿去厨房,这个拿去储藏室,一会儿去扫一下村中祠堂,等我回来再贴对联......”何大爷的老伴儿是个矮矮胖胖的贤妻良母,对子女是力所能及有求必应,对何大爷更是心带怨气却乐乎顺从,永远坚信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于是嘴里咕噜了几句,便左手扛一箱右手提一袋的进屋去了。这时,只见何家少爷不慌不忙拿出在天猫网上买的婚车装饰品,一边对比示意图,一边认真的装扮着婚车。装扮完了还不忘装扮何家大院和自己的新房,大大的喜字贴的正正方方,何家的屋顶还绕了一圈亮着红灿灿的灯带,非常喜气而浪漫。
腊月二十八日凌晨4点,严寒的冬季此时一片漆黑,透着节能灯和火红灯带的交错光中,能见院子墙边铺上的那层雪白雪白的霜。何家开始热闹了。何大爷一边吩咐着今天要遵守的婚礼仪俗,一边招呼着准备接亲的车队,忙的不亦乐乎。
不到五点,何家少爷就领着五辆车一起出发去接新娘了。看着何家少爷一脸幸福而期待的样子,何大爷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娶媳妇儿的情景。
那是八十年代初,沐浴了改革开放春雨的人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人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表情,自行车、缝纫机已经变得不那么稀奇了。可就在人们都追求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的时候,自己还在追求自行车、缝纫机。于是接亲的时候,借了隔壁何忠国家的凤凰牌自行车在七公里外的澄江潭坑把新娘驮回来了,却也是满脸自豪而幸福的样子。
“你站在阳台上作甚?还不快去祠堂摆台凳,起码要摆十桌呀,一会儿就要准备午餐,迎接大厨和唢呐班来家里吃中午饭了,你却在发呆?”随着老伴儿的声音大声传来,何大爷顿时醒过神来。哎,这个老太婆,我就回忆一下当年娶你的情景,催的这样紧作甚呢?心里嘀咕完后何大爷往院子走去,将老伴儿一大早扔进洗衣机里的衣服拿去晾了起来。 天色渐渐有了微光,橙红里透着淡黄的光束从山的那边照过来,果然一片白茫茫的霜,敷在眼前早已没有半点生机的大地上。这时,老伴儿端着熬了一早上热气腾腾的粥进了大厅,以为何大爷去摆台凳了,便想去帮忙。这是这家人的习惯,每每做好饭后不知道忙什么,总是等到饭菜都快凉了才吃。忽见何大爷从楼上下来,便问:“刚才我不是叫你去祠堂摆台凳吗?怎么还没去?”“我刚才把衣服晾好了,一会儿我们一起去吧,先吃早餐。”何大爷这次破天荒地要吃了早餐再去干活了。老伴儿心生惊喜,欢快地去盛粥了。
今天是大喜日子,又临近春节,便用青蒜炒了一盘今年新做的腊肠,两人就着萝卜干、榨菜和这盘腊肠喝着粥,嘶术~嘶术~咕嘟咕嘟,啧啧啧。不一会儿,两人便吃完了早餐。何大爷勤快地将碗洗了。老伴儿见此,好不得意。
此时,澄江村里大部分人也都陆续忙碌起来了。澄江镇澄江村,以前叫黄坑村,后来因澄江人口大多迁移出县或者外地,人数渐少,又离澄江镇中心澄江墟仅有六百米路程,便直接改叫澄江村了。小小的澄江村,自古以来围祠而居。但凡娶媳妇儿、嫁女儿、满月酒(也叫摆姜酒)等一切喜事丧事都叫“做事业”,“做事业”必须要到祠堂设宴摆酒。祠堂分上中下三个大厅,上厅可摆四桌,中厅可摆六桌,下厅也能摆左右两桌,每每“做事业”时,都把三个厅摆满,中间留一条道,刚好十桌。以前“做事业”时,整个村每家只来一个代表,桌子也是四方桌,每桌一般坐八个人。前几年在政府推进一镇一品产业发展及全域旅游的带动下,村里经济发展起来了,不但把村里祠堂修缮的更加大气,还把配套设施比如这“做事业”的桌椅全都换成新的大圆桌,每桌能坐十二人之多。“做事业”时也不再每家来一个代表了,而是全村人,无论大小老少,皆一起吃大餐,连方圆三里的村庄都喊来一起热闹了。
澄江村虽只有一个共用祠堂立于村中央,将三十六户何姓人家串联在一起,却也分了两个大队:上冚队和何大爷家所在的冚下队。今天,是何大爷家“做事业”,来帮忙的当然就是冚下人家了。不一会儿,十几户冚下人家就来到何大爷家,按照往年的习惯,厨艺厉害的依旧掌厨房;懂司仪的是当年替何大爷主婚的何忠华的儿子何大生,比何大爷大12岁,又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关于任何“事业”礼俗巨细包揽;力气大的去祠堂摆桌椅,等接亲车队回来时还要出去挑新娘家送来的嫁妆。
还不到十点,一切都安排妥当。唢呐班也到了,正坐在祠堂上左座吹着欢快的唢呐。不过,才吹了一会儿,就安静下来了。何大爷以为是试唢呐乐器,不巧司仪何大生提示说:“刚才是不是没有给他们红包?要先给个好意头利是,他们才会正式开始吹唢呐。”何大爷心神领会,立刻跑到二楼自己房间包了几个利是。不一会儿,喜庆欢快的唢呐曲儿飘荡在这小村庄上空。
估摸着时间,接亲应该快回来了。何大爷对着老伴儿喊:“簸箕(也叫米筛)准备好了没?”“准备好啦,一大早我就在准备了,是不是到了?”老伴儿的声音从储藏室里传出。按照礼俗,须用做工考究的新簸箕,里面放十束葱,每束2棵,还有十双筷子,均用红纸卷着,一束葱一束筷子相间摆放好,周围放几颗枣子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簸箕的背面用红漆画了一个八卦图案,寓意平安吉祥。由妯娌或较为亲近的叔伯拿去替换新娘的红伞,罩在新娘的头顶上,寓意家庭和睦,进门吉祥。
这时,何大爷的电话响了。何大爷合不拢嘴,告诉老伴儿还有几公里的路程接亲车队就来了。老伴儿立刻到院子里挑起一担半桶尿,出去了。何大爷突然明白过来,礼俗还有这一出。婆婆不能和大家一样亲自站在村门口迎接未来儿媳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儿媳妇进门时婆婆得去菜园浇菜,寓意着以后儿媳妇才是女主人,家里由儿媳妇做主,婆婆不再插手家务事,是一个放权仪式。
唢呐吹的正欢乐。只见十几部装饰着喜庆的轿车依次停在村子前的公路边,村里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这时,红伞下的新人在众人的簇拥下矜持而羞涩地往祠堂方向走,身后尾随的是挑担者们挑着新娘带来的嫁妆以及送嫁的亲人。杲杲暖阳的映照下,红伞下新娘红润的脸显得更加娇羞。
啪啪啪啦啪啦... ... 在持续的炮竹声中,新娘头顶的红伞变成了簸箕,随着妯娌的脚步,挽着新郎穿过银灰色的炮竹烟雾,踏过高高的祠堂阶梯,到了祠堂上厅。在喜庆的炮竹声中,挑担者放下了新娘带来的嫁妆,暂作休息。司仪何大生立刻叫何大爷给挑担者及其他送嫁亲派利是。此时,新人对着正上方供奉的先祖画像鞠了三个躬,画像下一对火红炎烈的烛光随微风晃动,仿佛在接纳这对新人共同送上的敬意。
随后,一对新人便在唢呐声、炮竹声及众人的欢声笑语中到了何大爷家。两层半的洋房,装扮的喜庆精致,连台阶上都整齐地贴了新人贴纸,一抹中国红薄纱散撒在扶梯上,新人的房间更是温馨而浪漫。
挑担者放下嫁妆后,由新郎家妯娌一起清点嫁妆。
此时新人却被领进了厨房,只见司仪何大生让新娘去刀械里拿了一把光亮的菜刀,切了一下放在砧板上的一棵大白菜。咦,还有这一出?原来这寓意着是一个贤妻,从此厨房的女主人了。接着,便牵引着新人上楼去了。这时,见何大爷一声吆喝,一盘盘美味佳肴即刻从厨房端出,在祠堂大厅的十张桌子上整齐摆放,本村的,邻村的,送嫁的,迎亲的以及双方家亲朋好友各自邀约列席,开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以示庆祝,好不热闹。
到了晚上,婚礼的高潮才真正来临。
大家吃饱喝足后,便收拾好祠堂上厅的桌子,准备拜堂了。农村的拜堂可不像电视里那样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就完事了。这里拜堂是要请出新郎家所有三姑六婆、叔伯爷父,依照备份高低亲疏远近一一同新郎一起敬拜祠堂先祖,同时也是收亲朋好友以及乡亲们对新人的祝福。
新娘已经换了一套婚服,在新郎的引领下,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出来了,因为是冬季,还披了一件白色的绒外套,更显纯洁和高贵。
这时,村里主婚人(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就是司仪何大生主持拜堂仪式。“腊八暖阳照西墙,何家村庄喜洋洋。要问大家为啥乐?何少今天讨新娘。”听闻主婚人说完后大家热烈鼓掌,又听他说:“天生帅小伙,地养好姑娘,天地造化好姻缘,新郎深情挽新娘,同谢天地赐吉祥,因此今天好热闹,男女老少开口笑,让我们欢天喜地放鞭炮。结婚典礼开始:鸣炮!”一阵爆竹声声后,听他高喊:“请何太奶奶出来拜堂。”唢呐声便去寻找何太奶奶了。不一会儿,在唢呐声的牵引下,只见何大爷扶着何太奶奶疾步颤颤地往祠堂上厅走来,何太奶奶已经九十八岁了,但身体还算健朗,只是耳朵偶尔有点背。唢呐声领出何太奶奶到祠堂上厅后便安静了下来。在何大爷的搀扶下,何太奶奶缓缓走向祠堂先祖画像前,在红烛祭桌上的红色大盆里放了两张五十元,然后退了几步,鞠了三个躬,便又颤颤地往回走,此时伴娘(是新娘的姑姑)连忙拿着一块手帕给了何太奶奶。
“请何大爷出来拜堂。”司仪何大生又喊了一句。这时,何大爷笑得合不拢嘴,三步并作两步,很快到了红烛祭桌前,直接放了一叠红色毛爷爷,开心地鞠了三个躬,新郎也在同一时刻鞠了三个躬。新郎鞠躬的同时,一个和他一样高大的青年拿着黑乎乎的东西往新郎脸上一抹,新郎虽然预防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躲过刹那。瞬间,俊朗的半边脸上一片乌黑,众人大笑,似乎幸灾乐祸。新郎一脸害羞却也没办法,全村老少及所有亲朋好友都在这里,只好作罢。
“请东华叔出来拜堂。”司仪何大生高喊一声,唢呐声又去寻东华叔了,寻了半天愣是没寻到。大家此时也停止了打闹,全往唢呐声方向寻望。原来,拜堂,就是要找出藏在四处的亲戚,而隐藏起来的亲戚不是那么顺利就能找到,寓意步入婚姻殿堂的不易,希望新人能珍惜彼此的感情。不过现在已省了很多繁文缛节了,大多亲戚都不躲藏,而是大大方方站在祠堂大厅,听到名字就过去送上对新人的祝福,敬拜先祖了。因此,拜堂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此时,新郎那俊朗的脸只露出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了,原来是“好兄弟”们的恶作剧,用萝卜抹了厚厚的黑色锅底灰,涂抹在新郎的脸上,如此看去,好不滑稽。
唢呐声夹杂着爆竹声响将一对新人送回了新房。
一进新房,却看见小姑家五岁的儿子往放在房间床边的新红桶里撒了一泡尿。这时,伴娘提点新娘,要赶紧给这孩子赏个大红包。于是新娘便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大红包,赏给了他。原来,新婚之夜,如果有个小孩最好是男孩在新娘带来的红色新桶里撒泡尿,寓意着新娘第一胎生个儿子。到底是老传统,生男生女哪能由这决定呢?何况在这个生男生女都一样宝贝的时代。不过,到了婆家既然有这么个仪式,遵守也无妨罢。新娘想了想,便拿出从娘家带来的花生瓜子糖果,一把一把地派给前来看新娘的小孩,好一会儿,小孩子们才散去,逐渐安静下来,一对新人终于可以好好地说会儿话了,甚至早点休息了。
深冬夜寒,透过那霓虹泛黄的灯,爆竹烟味儿还未散去人们的欢声笑语渐渐消失在幽暗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