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阅读是为了活着

我时常想起加拿大作家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的一幅照片,很是感人:那是1940年10月22日伦敦遭遇空袭后,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已是断壁颓垣,然而,壁立的书架并没倒下,三个男子在瓦砾残砖的废墟中,或阅读,或查看,心无旁骛一切如常,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无论多残酷的苦难与厄运,都无法摧毁读书人的精神力量。

我不由得想起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一句名言:“阅读是为了活着”。是啊,阅读是人活着的标志,只要活着,便有精神的坚守,便有温暖和希望。

书卷多情似故人

我喜欢阅读,喜欢投入阅读中那种情不自禁歌之舞之蹈之而忘我的共鸣与感动,流连于笔墨间的温暖,深信人性真诚善良的力量与美好的情感。

回想起来,我的本科四年岁月是最难忘的阅读时光。我从一个小县城到广州上大学,置身于这拥挤繁华的城市中,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的孤独与漂泊感在这里被放大了。我带着“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去适应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免也产生了一种“乡下人”式的别扭与自卑。

我曾整天地泡在图书馆里,与我深爱的文字为伴,把自己埋在书堆里,跟那些的伟大的灵魂碰撞、交流。我时常处于心灵契合的深深的感动中,曾被《古诗十九首》中的乡愁与相思所打动而落泪,为曹雪芹“字字皆血”的《红楼梦》唏嘘不已,痴迷于鲁迅先生《野草》中孤寂绝望矛盾凄美的文字,还曾被卞之琳的《尺八》勾起了乡愁而走遍广州大街小巷去寻找“尺八”,为戴望舒笔下“寻梦者”的精神苦旅而动容,陶醉于郑愁予“达达马蹄声”中美丽的错误,流连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对人类记忆与意识流描写的“博大的美”,叹服于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硬汉子”精神——人可以消灭,但打不败……这一系列的阅读,就这样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伴随了我华农求学的四年时光,也支撑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精神困境和人生低谷。而今回想起来,不由得忆及于谦《观书》中的一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那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那种年少轻狂的书生意气,那种毫无压力孤独而自足的读书生活,都被“诗化记忆”了,带上了一丝怀旧的温情,美好且令人怀念。

半学修心半读书

自打大学毕业以后,那些写诗做梦的日子远去了,那些漫读诗书的日子也远去了。我实在是惭愧至极,已想不起自己有多少日子没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了。这两三年来,我开始沉迷在现代科技带来的强大娱乐功能中,用眼下快捷的娱乐去填充空闲的时间和内心的空虚。我已经很久没体验过穿越大街小巷去找书、买书的惊喜与乐趣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平板快捷式的检索阅读和微博微信中碎片式的阅读。当然,我无意去贬低快捷式碎片式的阅读方式,我想碎片式的阅读也是阅读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样的阅读总让我觉得少了些味道,少了几分“书香气息”,难以回归内心,难以静下心来审视自我。如今,我一天的阅读时间大多都是微博微信中碎片式的阅读,然而,真正能让我享受到阅读乐趣的还是睡前半小时的“随便翻翻”,半学修心半读书,一整天的疲惫与浮躁就这样沉淀下来,清扫出去了。

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生活,于每一代人而言,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不容易。现实生活往往没有太多的大风大浪、大喜大悲,而是由琐碎、浮躁、妥协、平庸编织成的一张大网,消磨着心力。不管怎样,人活着,总要有精神追求。阅读,则是一种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在浮华的外在世界寻找“自己的园地”式的精神避难所。无论外在世界有多大的压力,内心有多少的挣扎,只要还能阅读,便永含温情。当然,阅读不仅仅是我精神的慰藉,还能修心,让我在别人的故事与世界里了解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以及人类深邃的内心,更让我学会带着温情与悲悯去看待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

前不久,我读到陈平原先生的一段话:“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我们都再也回不去那些心向往之的自由自在的读书岁月,但“阅读是为了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生命存在的标志。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