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个周末,“红围巾”大队相约,四部车近二十人到了神往已久的始兴马市远迳凉伞岩。
相传凉伞岩又叫“青云洞”,350年前曾创办了凉伞岩寺庙,后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拆除了门框等设施,变成了一个空洞,岩的前方变成了现在的林场,使凉伞岩变成了很平凡的景观。我们“红围巾”大队都被凉伞岩对面的凉伞寨山峰的高大峻拔的景观所吸引。
凉伞寨山峰高约100多米,山峰浑圆交错,在大家的眼中看来,它更像一把伞,而且比凉伞岩更加宏伟壮观。它离凉伞岩仅100多米远。我们站在不远处放眼望去,只见凉伞寨山峰后面群峰密集,气势雄伟。它们纵横连绵十多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高高低低的山峦上,经得起霜打的松树和那修长婀娜的竹子依然劲健,交织成一片浓浓淡淡青青绿绿的苍翠,还有些许红叶作点缀。
大家沿着山路向凉伞寨山峰进发。举头仰视,蔚蓝明净的天空,徜徉着安详雅致的白云。冬日的暖阳抚摸在大家的脸上和身上,陡峭的山坡上树木葱茏,许多树冠红黄相间,形成了冷色与暖色搭配,阴柔与阳刚互济的效果,那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有人情不自禁地对群山发出:喂……喂……喂的呼喊,那喊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似乎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回响。队友们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沿着上山的石台拾阶而上,一会儿,一个水库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经“导游”介绍,此水库叫“凉伞岩水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主要是用于马市远迳村一带的农田灌溉之用,可以说是这一带农民的经济命脉。此水库平镜无痕,倒映着山中的竹木,碧水蓝天交相辉映。沿湖着水库漫步时,勾起我无限的遐思:——池中的鱼儿,终年于此,是否会觉得太不自由?太寂寞?
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在山路两旁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山菊花,在其他花草开始枯萎凋零的时候,小巧玲珑的黄色山菊花在瑟瑟的寒风里,无声无息的怒放着!她们生长在山崖的石缝中或水库边,一簇一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枝繁叶茂,黄花尽放,仿佛一把燃烧的火炬给人以振奋,给人予力量。她不择地域,不畏寒冷,快乐成长,尽情绽放,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在此,使我想起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难怪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羡。大家仿佛与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融为一体,感到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沐浴在柔柔的轻风里。我们似乎忘记了人世间一切的压力、烦恼,大家在不停的拍照、嬉戏、敞开胸怀谈笑风生……。
我们下山后,大家被几个美女的扇舞所吸引,她们所展现的太极健身风采,轻盈飘妙,具有太极拳美韵,给人感觉到她们在舞太极时,是那么的专注和超脱给人回味无穷和无限快乐,真是人美水美山美舞姿美。大家不停地喝彩、拍照、拍手叫好,那气氛不亚于观看超级明星表演。
后来听“导游”介绍,凉伞岩在明代出过一位大官名叫谭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原籍始兴县城南镇大井头村人,因自小在马市远迳外婆家养大,在凉伞岩读过私塾。据史料记载,谭太初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在广西、江西、南京任过职。由于他重调查办事公正,有“谭青天”之称,在他66岁那年被皇帝朱翊钧册封为户部尚书。其死前,交代他的后人,他对外婆家很留恋,死后要葬于外婆家马市远迳的“布谷窝”。他74岁死后,皇帝赐他九十九俱棺木,在南雄、仁化、始兴等地分别安葬,其中一俱棺木葬于远迳的“布谷窝”。每座坟墓安放一双石人、一对石马,实尸棺木内有金、银、古董等陪葬。为了防止盗墓,实尸棺木到底葬于何处至今是个谜。
午饭后,大家乘车离开这令人魂牵梦萦,有着美好的古老传说的仙山。我在想,何时有机会,再来到此一游呢?
20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