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故乡的渡口

我的家乡在总甫这是近年来我比较自豪的话语倘若在十几年前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我总是略带敷衍地说在很远的乡下”。因为在过去的好长一段时期里总甫村是一个鲜有人知晓的偏僻山村虽然村里离原江口镇中心不足10公里离县城还不够20公里但是全村独处始兴县最西端北面依山南面被浈江河环抱并且一河两岸是平坦而宽阔的沙坝千百年来都未能实现架桥的梦想因此在素有隔河千里之说的背景下总甫成了人们听了直摇头的地方也少有人问津

事实上总甫村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村庄正统年间已建村现全村由14个村民小组曾称生产队或自然村组成顶峰时期人口近2000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村组超过2以水稻种植为主曾有谷王之美誉然而几十年来总甫这样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通往村外除了绕行远距离的山路之外唯有选择在村东面的长江墟过渡船才是最为便捷的办法

说起长江墟其实是一个有点来历的村小组因为在一两百年前作为水路运输要道的浈江河段大约每隔10多公里在靠河边容易登陆上岸的大村庄就会设一个小码头并且在附近通常搭建一个小市场即墟所以长江墟就是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始兴县地名志记载:“该自然村于1912年从总甫管理区东塘墟迁于此建墟以依浈江河畔故名该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一度旺盛水上客商常在此歇宿和进行商贸为附近农副产品集散地。1935韶余公路开通后水上运输逐渐冷落1945年后废墟。”但是,“长江墟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长江墟渡口的功能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产生的当时始兴县即将解放村里村外的人们走动开始频繁经原江口镇人民政府认可长江墟村民魏传忠被总甫村雇佣为渡民专心为总甫村14个村民小组1300多人从事撑渡船职业于是长江墟渡口开始流传开来并逐渐被人认知

说到长江墟渡口并不像我们脑海浮现的设施完备标志明显的邮轮码头或者游江码头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里不曾有渡口的标识连供歇息的凉亭也在早年被河水冲毁了仅剩由几根镶嵌在水中的固定木桩连着由另外几根圆木合并而的踏板构成整体呈“7”字形的供上船或下船的引桥岸边是一条宽约摸1米的石阶路另一端延伸到村子旁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见渡船和对岸引桥连用意何在都不清楚的渡口却承载了总甫村民几十年来沟通联系外界的梦想

关于长江墟渡口风里来雨里去存在几十年不得不说到撑渡人渡船和撑渡船酬劳有关的那段历史

撑渡人经历了一家三代魏传忠自从被总甫村雇用为渡民专门从事撑渡船职业后没有参与村里的土地分配也不曾从事农田耕种主要住船上因为在农村有农忙和农闲之分所以农忙时节过渡的人很稀疏魏传忠就兼职捕鱼换点小钱和蔬菜补充生计所需到了1974总甫村考虑他为全村老少的渡河问题提供了方便投资就近在长江墟村小组河岸新建了一栋红砖瓦木结构房屋无偿给魏传忠一家居住。1982魏传忠年老病故后将该职业留下给当时已婚而未分家的长子魏佳有承担由于撑渡船比较辛苦平常换班吃饭或者因事外出则由魏佳有的爱人张女士接替有时遇上汛期河水大涨就是夫妻合作一人撑船一人掌舵共同完成撑渡船任务再后来由于耳闻目览加上偶尔尝试魏佳有日渐长大的大儿子魏小明即魏传忠的长孙也学会了撑渡他们撑渡船就可以随时轮换了。1999魏佳有不幸遭遇交通意外身故打那以后长江墟渡口的撑渡人也开始了第三代的历程撑渡船任务基本上由魏小明和他妈妈轮流完成因为撑船掌舵确实是门技术活所以总甫村民也常常风趣地说撑渡的一家祖传三代都是船老大”。

渡船的变化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外出的村民相对较少并且主要是一些村外亲戚较多或者对外有生意来往的村民当时撑渡使用的就是一艘普通的木渔船其功能分为两部分船体的三分之一是搭着半圆形的雨棚专门供船老大中午和晚上歇息其余三分之二是铺上木板供渡船的客人站立或摆放随行物品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过渡船的人逐渐增多加上村里为撑渡船的一家在河岸边解决住房问题后新制作的木船上不再搭建有雨棚了而是全部用来载人载物

改革开放后村民外出趋于频繁南来北往的路人也较之前有所增多普通的木船已经无法满足载客的需求了船老大相应换了一艘比较大的比较结实的木船但是撑渡船依然沿用的是竹篙每回过渡船等上船的人都齐了船老大在船的左边斜撑一竹篙并沿着船舷从船头顶着竹篙到船尾船就会缓缓前行再右边斜撑一竹篙并沿着船舷从船头顶着竹篙到船尾船续前行……如此反复几十个回合加上克服水流影响行船正好以河两岸引桥为支点走“∧”型线路整个过程全船的客人都无暇两岸的风景多半是眼睁睁望着船老大在表演撑技”,即使再赶时间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所以仅仅过河一趟花费时间就需要20来分钟如果是秋冬季节有时遇上河水下落明显还经常会出现渡船搁浅的情况撑船到对岸耗时会更长要是春夏之交的汛期河水暴涨加上渡船为木结构出于安全考虑渡船不得不停开一河两岸的互通只能成为村民遥望而不可逾越的心结

时光流逝大约到了1987年左右村里的许多人都惊喜地发现渡船装上了柴油机那时我刚刚开始上小学逢年过节爸妈都会带着我过渡船到镇上去舅舅家做客我也就开始真正体会到坐渡船的感受了我还清晰地记得每回启动渡船时船老大就麻利地用竹篙朝岸边一掷船开始离岸发动机开动的声音随之响起来百米宽的河面很快就到了对岸乘渡船客人的心情大概也和我一样感觉很爽朗那些年里遇上河水大涨时基本上是控制一天仅开船1-2而且是船老大夫妇俩人合作完成撑渡虽然那时渡船是靠发动机运行但是洪水浑黄汪洋一片木船在河中心沉浮飘摇靠岸也不好选择起落的地方所以因急事要事不得不过渡船的人都会体验一把心惊胆战的航程

到了1993外出买卖的村民渐渐多了过渡船的人也明显增多加上村里人对培养读书子弟的观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和我同龄的许多孩子要么考上县城重点中学要么被家长花高价送到县城就读每周日下午上学周五放学过渡船成了必然大约过了1我们也意外地发现船老大请人新定制了一艘铁船从此渡船变得更大了载重量也提高了我们乘船也感觉更加平稳更加踏实了但是初中三年前后两次遇上河水暴涨逼不得已赶上学的情况我确实真正尝试了渡船在河中心飘摇不定令全船学生惊心动魄的感觉

关于船老大的酬劳问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到农村集体化时期因为魏传忠撑渡船是总甫村民集体雇请的所以其一家粮食按全村人平来统缴渡民粮进行解决经济收入主要以收取外村人的渡运费及打鱼维持总甫村民往返乘坐渡船则免费通行

第二阶段是分田到户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大约是19811982始兴全县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地农田按照家庭人口进行分配据说船老大一家因没时间耕种也没有承包责任田在这个阶段大约10年间撑渡船的酬劳则改为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前后由船老大的家人分别到全村14个村组去收取渡船粮以维持家庭生活所需食物在我童年的时候的确亲眼所见这一幕幕还清晰地记得那年端午节前的一天中午船老大的家人挑着两担箩筐在我们村东头的一块空地上安顿下来然后绕着村子逐条街道边转边喊收渡船糍哟……”。不一会儿全村每家每户的家长都自觉地把家里新鲜包裹的粽子糍粑或者煎制的豆饼花生饼向船老大的家人献上一小袋有些没来得及制作的人家会用一两斤糯米豆子或者其它瓜果蔬菜之类的替代船老大的家人一面不停地接过村民献上的各类食物等一面不停地道谢就这样忙上好一阵子后他们便将收取满满的两担欣喜地挑起踏上归程说实话在那个农村食物相对匮乏的年代面对此情此景待上一两个小时孩提时的我们确实有道不尽的感叹说不出的羡慕

转眼几个月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又会听到船老大家人进村来呼喊着收渡船饼哟……”。听到那长长的尾音我们知道又有热闹可看了其实最为吸引我们的要数年前的这次当听到收渡船粮哟……”那熟悉的呼喊声我们会马上告知父母然后拔腿就跑出去看热闹在村东头的那片空地上我们惊奇地发现船老大家人的箩筐更大了旁边还停着一辆农用手推车这个时候每家每户会依照自家人口的多少或者外出的频率凭着良心向船老大家人献上一些大米黄豆花生油或者其它年料糖果饼干之类的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也会送上一些腊肉腊鸭等总之等到他们整理好食物启程回家时我们望着那些诱人的年货又是不停地惊叹愈发的的羡慕直到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才愿意回家去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之后这个时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船老大明显感觉每年进村去收取渡船粮很麻烦加上收回来的食物五花八门好些不尽如人意因此,“将撑渡船的酬劳改为货币形式更加方便快捷的提议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响应打那以后本村人过渡船定价单程每人是1连人带自行车或摩托车加多1外村人单程每人是2后来物价上涨渡船也是柴油机发动了本村人过渡船收费是来回5外村人是12000年以后基本上都是单程收取渡客每人1

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始兴交通条件的改善,2002长江墟上游3公里处跨浈江河而建的水口电站投入使用拦河堤坝可以通中小型汽车选择前往长江墟渡口经过的渡客明显减少只有不会骑车的老人妇女们仍会选择渡船过河船老大就过着有人呼求给人方便无渡客就在河边种种菜或河里捕捕鱼的悠闲日子。2004新建了总甫大桥将国道323线和而后通车的韶赣高速出口串联总甫成了始兴县人人皆知的重要交通节点村民的出行可以自由选择了过渡船已经没有必要了加上近年来村民的生活富裕了又适逢新农村的集中规划大规模建设老的村庄逐步搬迁了不少住户长江墟村成了几乎没有其他村民小组人员涉足的地方了渡口周边也开始长满杂草渡口的石阶路也布满了青苔为当地百姓服务了几十年的渡船失去了与人方便的价值船老大也从此上岸另谋职业了

如今长江墟渡口荒废十多年了我在外地工作也好些年了那一页的生活已经渐渐远去但是见证我成长引领我们走出村外世界的渡口渡船以及乘渡船的场景却一直印刻在我记忆里并且时常被翻出来我不曾想起自己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乘坐渡船是什么时候但是河岸那条上陡坡的石阶路上下船那“7”字形引桥岸边那浣衣洗菜的村姑村妇河中之鱼之物偶有被捞起的惊喜表情渡口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和船老大单脚能站稳船舷撑起竹篙的画面一幕幕犹在眼前格外清晰渡者那等等我等等我的急切吆喝船客那趣说新闻奇闻甚至丑闻的抑扬音调引桥边那戏水追逐的咿呀童音渡口那迎接远方客人的欢声笑语更有船老大家人那收渡船粮哟……”的长长余音一声声萦绕耳畔特别亲切

往事历历河水悠悠故乡的渡口离我很近很近似乎又离我很远很远……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