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嫂是个撑船高手。
可是,她已经有好几十年没有摸过竹篙了。她无数次在梦里回到家乡,那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青山环绕,碧绿的清化河水从村前潺潺流过,村里的妇女带着孩子在河边浣洗衣物,一条条小船在河面上像叶子一样飘来荡去,灵活至极。少女时候的她撑一支竹竿,一边划着船摆渡,一边放声歌唱,路人都会被歌声吸引着,不自觉停下赶路的脚步。
端嫂曾将这些讲给周围的人听,可是大家都只是敷衍地笑笑,根本不相信她的话,说的多了,连端嫂自己都觉得无趣,慢慢的,端嫂便不再提及往事。
端嫂是粤北山区始兴县深渡水横岭村良塘人,村民外出,必须要渡过清化河。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船,人人都会撑船,也因为那条河,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
端嫂出嫁到北方后,便很少回来。当时家里穷,她的嫁妆是300多斤的花生。出嫁当天,过河的时候,船夫喝了不少酒,一不小心,花生和人都掀水里了。新郎不会游泳,被端嫂拉上岸时已经呛了好几口水,一时间在村里传为笑料,新郎在有生之年就再没有回来过。
最近一次回家是8年前,儿子结婚,端嫂带着儿媳妇回来见亲戚。一路辗转奔波,端嫂是又急切又紧张,好几次心里打着退堂鼓。
家乡面貌大变,端嫂早已不知所措,反复练习了大半年的客家话却一句也说不出口。儿子好几次停车问路,才找到了目的地。
到了村口,汽车过不去了。河边一条船也没有,一条铁索桥荡悠悠地连接着两岸。大哥在桥头迎接他们。当端嫂费力地将大包小包的礼品搬上大哥的摩托车时,她清清楚楚地看见,儿媳妇脸上写满了嫌弃。
进了村,村路泥泞,村民们住的都是泥砖房,破旧不堪,臭味熏天,路边大片大片的良田都荒芜着。大哥告诉端嫂,村里人早已不撑船了,铁索桥建起十多年来,确实是方便了村民出行,但是农用机械进不来,家里种的西瓜运不出去,遇上发大水,还得走上4公里山路绕道出行。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往外走,都不回来了。
端嫂带着儿子和儿媳妇,提着礼品到每个兄长家坐了一会,聊点家常,就匆匆离开了。儿子说是厂里有急事,大家却好几次看见儿媳妇向儿子使眼色,以致后来哥嫂亲戚们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
那一别,端嫂以为是永远。
所以,当今年秋天,儿媳妇提出要再回去看看的时候,端嫂吃惊得嘴巴半天都合不拢。她悄悄问儿子原因,才知道,原来儿媳妇的朋友圈里,被“小九寨沟”深渡水的照片刷屏了,这次她是去“旅游”的。端嫂看了那些照片,暗自得意了一番,故乡的一草一木在心里渐渐鲜明起来。
汽车依旧在村口停了下来。但是这一次,却并不是因为汽车过不去,而是孙女第一次看见铁索桥,吵闹着要下去玩。在铁索桥旁边,一座长约50米、宽约4米的钢筋水泥大桥如巨人跨立。风吹动竹林哗哗作响,一群群的小鸟鸣叫着从头顶掠过,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铁索桥上拍照留念,甚是热闹。
汽车驶过水泥大桥,停在了大哥家门口。大哥正在建房子,整个人显得容光焕发,一见面就拉着外甥商量着搞农家乐。原来这里即将建起新农村,大哥觉得商机无限。随着近年来到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都尝到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甜头,日子越过越好。
这一次,端嫂在家里住了整整一个星期,他们去看米锥王,到火坑玩水,将军栋爬山,樱花谷散步,看养蜂,泡温泉。山清水秀,枫红竹翠的景色,让在城市里呆惯的人都舍不得离去。
在一处农家乐的河边,村民们扎起竹排,摆上椅子,载上旅客游湖赏景。清澈的河水被阳光照的金光鳞鳞,端嫂站在河边,抚摸着竹篙,沉默良久。船夫们好奇地看着这个满头白发,穿着鲜艳的城里老太太,纷纷涌上前来问:“坐船吗?”端嫂布满皱纹的眼睛顿时湿润起来。
在远处一片微光中,端嫂看见,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少女,盈盈一跃跳上船,拿起竹篙,在岸边礁石上一点,船便飞也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