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隘子古老民风民俗——舞水牛

经走访当地老人和考察当地民俗,隘子湖湾的舞水牛是隘子湖湾张屋村民大年初一至十五时节的民俗活动,是隘子湖湾张屋村民生活方式、农耕文化的历史沉淀,“舞水牛”的生态文化变迁,既有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春牛舞身影,又有北方鞭春牛的继承和发展。

鞭春牛或叫“打土牛”、“迎春牛”。兴起于西周时期,在周代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到了宋代鞭春牛更加普遍,直至明朝、清朝、民国至今,随着文化传播的变迁,南粤大地发展着春牛舞又叫“唱春牛”,具有极其浓郁乡土气息演唱的舞蹈。因形式活泼生动,教育意义深厚,唱词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很快就扎根于南粤山区。如粤北的乐昌、南雄;连县、连山,粤东的新丰、龙门,粤西的阳春、信宜、高州县,罗定市、肇庆市怀集县、阳春市等都有春牛舞的风俗活动。始兴隘子湖湾张屋村民的舞水牛就是更多的继承了这一风俗,一脉相承,但又有发展,适合隘子当地的民风民俗,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和喜爱。

大年三十每家每户牛栏门上先贴春牛图,由村里老者组织收集每家每户供奉出来的制作水牛的材料(每家每户都要供奉竹篾、新鲜帛布、蓑衣草线等等),牛头是用柴刀篓(清化百姓上山砍柴时用来装柴刀的竹具)做成的,牛角就是用竹片编成的镰刀篓做成的,形似客家满堂大围里勾心上翘的屋檐角,牛头裹上红布,画上牛眼,牛身由竹篾扎成骨架披上蓑衣,另以土布或麻丝卷成上端稍粗、下端稍细的条状接于尾端,即成牛尾。一头水牛神似而出了。

由两个人钻进牛身蓑衣下边,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由于牛的整个身子架制作都是用竹篾扎成,外形形象生动,但就是不似舞狮舞龙制作那样灵活多变,因此表演的人都是一板一眼的大方,不紧不慢的稳健,憨态可爱,诙谐动人,轻松活泼,非常的接近耕地劳作的百姓生活,深受村民喜爱。

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放牛前在牛后面放一串鞭炮,图吉利。将犁耙及牛鞭、供品放在祠堂门口,制作的水牛向贡品参拜后舞水牛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舞水牛的动作形式人的形态化,如模仿春牛耕种过程中的踢腿、手挠耳舞、屈膝起身、奔跑跨步、回首旋转、翻身跃起、弓背、摇头甩尾等动作。在锣、鼓、二胡、铃等乐器的伴奏下,鼓乐齐鸣,歌声顿起。舞水牛队伍在祠堂坪、草地上、晒谷场、街头街尾街角等地都可以进行舞水牛。

模仿春牛动作。表演水牛四平八稳走路、小心翼翼过桥、嘴飘水面喝水、蹄子滑稽搔痒、草场撒步寻欢、眼红发怒、撒尿刨蹄、争抢交配晃角、发热身子滚趟泥巴等动作,春牛翻身、春牛望春、春牛甩尾等动作难度较高。模拟农耕场景。在水牛舞与村民的互动仪式中,最热烈令人感到兴奋不已的是,男女老少都可以扮作耕作的劳动能手,手拿农具,有拿锄头的,有操犁靶的,跟着水牛载歌载舞。表演拔秧苗、挖木薯、培田埂、犁耙田、播谷物、锄草、施肥、收割、捕鱼、狩猎等农事表演,轻松、活泼、有趣。

气氛热烈中,小孩子与水牛共同表演两牛调情、双牛争食和群牛追逐嬉戏等。青少年们就表演教牛犁地的节目。有一牛拉犁,有两牛拉犁的形式,训牛犁地是始兴当地小伙子走向成年成熟的标志,也是少年走向成年时力量的象征。接着是抚摸“春牛”,男女老幼都争着摸春牛的各个部分,讨春牛身上的开年吉利。此时,这头牛突然变得活泼、机灵,人们最想摸到的是两个牛角中的红心部位,想摸到牛角红心没有那么容易,不费一番功夫是办不到的。人与水牛融合,人人参与舞蹈中,气氛就这样再次点燃,热切而欢腾。

说唱有韵无谱,都是口耳相传。作为一种地道的民间民族舞蹈,水牛舞没有现成的脚本,但对于勤劳聪明的隘子百姓来说,脚本是死的,舞蹈才是活的。为河流而舞,为山川而舞,为风雨而舞,一年不同一年,一头头牛就是活的标本、活的脚本。

根据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活动来编唱、二十四节气与牛的作用进行讴歌,庆祝丰收

播种等等。

如丑角头:“牛走一脚人也跟一脚,犁开一线耙就一大行;今日牛行田,明天谷变钱;

犁田哥唔使用鞭打,秧苗嫂唔使戴斗笠;牛嘛低头耷脑翻地,阿嫂驼背亲脑插秧。“

如先生:“哥哥耘田边边去,圈到中间样般就不晓得出去,崖那夫田全靠你,打个腿路就出来。妹子耕田靠力气,看中你牛一样的身材牛一样的力气。”一通锣鼓,一通铃后,接着又唱下去。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或讥讽丑角头。农家人用松树作为秧苗插在田中,击鼓讴歌,互相庆贺。

每年过年之前,各家各户都要为耕牛修理圈台。生了牛犊的母牛,农家会用酿酒的酒糟喂牛,有催乳和驱寒的作用。爱护耕牛,是隘子劳动人们的传统。人们把摸了“水牛”的红布,去摸自家烧火的锅灰,然后进到牛圈里摸在牛身上,把红布绑在牛角上。祈祷自家的牛安康吉祥。

舞水牛所面临的困境是,没有唱词脚本保存,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难以传承。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