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难忘儿时的年味

 

随着日历一页页地翻过,年的气息越来越近,大街小巷,商场店铺人头攒动,办年货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在工作之余,挤入人流之中抢办年货。可心里总感觉好像少些什么?
记得儿时,旧历翻进腊月,年味就慢慢地弥漫开来,奶奶便会教我哼唱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那早已模糊的歌词也让我愈发地怀念儿时的岁月,那难忘的年味……儿时的年味,串起多少难忘的童年回忆,那些远去的模糊的淡去的年味,是永远弥留在心头珍贵的回忆,更是我那童年无忧无虑的岁月。
儿时的年味,是盘旋在脑海五颜六色的气球;
儿时的年味,是响彻耳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儿时的年味,是遗留齿间香甜香甜的年料味;
儿时的年味,是盼着走家串户兜红包的喜悦;
儿时的年味,是试穿新衣不愿脱下来的兴奋……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家里酿腊肠,因为腊味一晒,预示着年就近了,年味更浓了。那五花肉掺着糖、盐、高粱酒等,经大人们用猪小肠这么一酿,在太阳底下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还没进村就闻见了。那一排排,一串串高高晾晒的腊肠,挂在农家的楼顶上、屋檐下或院子里,油亮剔透,红红的像一串串喜庆的鞭炮,惹得我们这些放学的娃娃驻足仰望细细数,边数还边高声炫耀着自个家腊肠的味道。这几年在外求学,远离了故土,很难吃上那地道的乡村腊味。虽然城里也有很多腊味,但就是觉得没有乡下的腊味香,因为乡下的腊味带给我的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家乡浓浓的亲切感。如同客家人迁徙的历史,现代的年轻客家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出故土,而腊味则与家人一起“留守”家乡,期盼着游子归来。
记得小时候最雀跃的就是和大人一起赶集买年货。那时候的交通远不如今天发达,爸爸的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就是全家的“宝马”,前头横杆上坐着弟弟,后面座架上载着妈妈抱着我,一家四口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赶集买年货去。 买年货是腊月乡村里的重头戏。火炮烟花,对子门神,瓜子糖果,衣帽鞋袜,都是年货。只要逢场,家门口的机耕路上,四里八村的乡亲就络绎不绝地朝县城的集市赶去。走路的,骑自行车,拉板车的,开拖拉机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都聚在小小的街市上,挑西家问东家,讨价还价,只为买上物美价廉的年货。而我最幸福的,就是去试穿各式各样的新衣。童年时买新衣要面对“三少”:钱少、商店少、款式少,每每这时,妈妈都会愁上心头,左挑右选,拽着我就在那么几件衣服中穿梭,但我很高兴,左试右试,觉着这件也好那件也好,就是不愿意把穿着的新衣脱下来,惹得妈妈又是一阵数落。那时候对于一年到头都穿校服的我来说,过年能穿上新衣就是最骄傲的事情了,比在学校考一百分拿奖状还要兴奋!
记得小时候最热闹的就是年前的大扫除,因为年前家家户户都忙着浆洗衣物。家里的被面、床单、蚊帐和枕头罩,都得拆下来一一洗过。小媳妇儿、老姐妹们,一人端个大铝盆,都在老水井边洗衣服。白花花的地下水打上来,哗啦啦地流到沟渠里去。女人们边使劲地搓洗衣物,边洗边聊着家长里短,那嘎嘎的笑声从古井边一直弥漫到村西头,一天的日子就这样从手边溜走了。到了傍晚,浆洗过的衣物晾干了,香喷喷的,软绵绵的,夹着阳光的味道,母亲就把被面和棉絮一一地套在一起,我们就可以享受着温馨的母爱进入梦乡了。
    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家家户户串门做年料。
距离除夕夜的前十几天,客家乡村,都有这么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做年料,而我们小孩子更感兴趣的就是寻香到各家各户的厨房里看大人们怎样做好吃的。那时候几乎家家都会炒花生、炒瓜子儿,做米粉饼、角仔、油果、豆角酥、牛耳朵、花生饼、麻花、薯片……,只见大人们用面粉拌着糖水和鸡蛋糊,再夹着芝麻、花生,就能做出各式好看的花样,然后放在滚烫的油锅里炸,一阵香甜味四溢。我是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也不怕刚出锅的热气,末了还抓一把跑出去和村里的小孩子一起放鞭炮、玩游戏,这次第,怎一个兴奋了得!
记得小时候最幸福的就是吃年饭兜压岁钱。每每吃除夕年夜饭,家家户户都抢早,我们小孩子更是从吃过午饭就盼着吃年夜饭,盼着年夜饭桌上的鸡腿和各式诱人的“肉菜”。鞭炮声一响,一家人便围坐在圆桌旁,团团圆圆地吃丰盛的年夜饭。饭后,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穿戴新整,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欢天喜地的得到朝思暮想的压岁钱,便可放在枕边甜甜地进入梦乡了。
回味儿时的年味,忘不了的,是儿时过年的那份期盼;忘不了的,是儿时过年的那份喜悦;忘不了的,是儿时童年的那份纯真;忘不了的,更是故乡人那份纯朴那份浓浓的亲情味,她丰盈着一代代乡村人的记忆,牵扯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难忘儿时的年,难忘故乡的味!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