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始兴红梨别具一格的旧时婚俗 ---“哭嫁”

                  

    

  中国各地的结婚风俗习惯也是千奇百怪,各有特色现在大家来看看广东始兴马市红梨村奇怪的婚礼习俗---哭嫁是始兴马市红梨旧时风俗,从古一直沿袭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马市红梨还残留哭嫁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聚居始兴马市红梨当地旧婚俗婚礼程序相当复杂,每一道程序,都是按照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相关规定,无人敢违背。在婚俗方面保留着古朴的民族习俗,别具一格的环节有哭嫁、背新娘、迎亲、拜堂、闹房、闹厨等,其中“哭嫁”最有代表性,带着泥土芳香,有质朴的民俗美。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如果出嫁时不哭,遭人笑话,遭族人谴责不孝。 

  在女子出嫁前,道程序行定。即男家差媒人到女家将女子出生年月时索回男家后,男家将婚者二人的出生日期一并交算命先生“合坤”,若无“相克”则确定日期行定。用“球箩”抬猪肉,油糍及聘金若干个“礼”(旧时一个礼为白银十六元),女家请亲房吃饭,通报此事。第二道程序是报日。报日,即男家向女方家报告择定的结婚吉日,用全帖书就,并备酒肉等礼物送给女家。第三道程序是迎亲男家于婚日前一天,送酒、肉、鱼、鸡到女家(所有酒、肉礼物都要插上带有籽的柏树叶),媒人从男家坐“蓬哩轿”领路,到女家住一晚,婚日上午,女家遣人将嫁妆运至男家,并派一、二名小孩(一般是嫁者弟妹)同行去邀请新郎到女家拜会岳父、岳母及其亲属亲戚,俗称“等转门”在女家吃过中晚餐后,新郎及伴郎先于新娘回家。新娘在娘家穿红装,头脸盖上红罗帕,于择定时辰,坐花轿到男方家归亲,伴娘(即送嫁妹)和八音(及乡村土乐队)随后,热闹而归。背新娘上花轿也很有讲究 

  一是“哭嫁”。姑娘出嫁时,由哥哥背上“花轿”,没有哥哥的由弟弟背,没有亲兄弟的则由堂兄弟背。过程大体是这样“姑娘出嫁之际,在家里首先向亲人们告别。此时,新娘常常是大哭一场,所谓向亲人“哭别”。哭别时通常是诉说舍不得离开亲人和赞扬亲人如何如何的好话。如父母亲如何艰难地养育了自己长大,兄弟姐妹如何情亲义深,自己如何舍不得离开亲人等等。哭嫁大至的主要内容是伤离别,念亲恩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新娘想到即将远嫁他方,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出嫁女子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哭诉的内容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绣花,五教女儿学写字”,“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在哭父母的同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另外,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 哭嫁”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哭嫁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未出阁前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贱人,六月太阳天天晒,做了太阳做月光”,是“哭嫁”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因马市是自给自足田土荒地充足的地方往往嫁到红梨的女子绝大多数要比男方长3-6岁,能承受繁重的农活,哭歌中提到“做了太阳做月光”,意思是白天起早,晚上月亮出来了,还在田间干农活。有点格调表现怨婚姻,骂媒人她们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随着哭嫁声声,然后才由哥哥背起一口气走到祖堂里,让新娘拜别祖堂,最后是背出大门口送到停在大门口的“花轿”内。此间,除在祖堂可以稍停一下外,其他地方是不能停下的,停了则会被为不吉利。 

  二是牵亲拜祖新娘的花轿到达男家祖堂门口停下后,不能马上进大门,要等“礼教先生”来“斩煞”用菜刀把雄鸡头一刀斩下,放出一些鸡血在大门口的地面上,说这样可以“逢凶化吉,消灾避难”云云。“斩煞”毕,新娘自轿内出来,“牵亲”人员一人牵着新娘,另一人手托“米筛”置新娘头顶,伴新娘走进大门至祖堂。米筛内有三件东西:一本《易经》、书内有正文八卦(也有以铜镜代之,铜镜背面刻有八卦,又叫“易经镜”),说此可辟邪,一扎筷子,寓意“快生子”之意;一扎生葱,葱与聪同声,意为生下聪明儿,葱和筷子均以红纸条卷扎,米筛有千只眼,能制千重煞,这都寄托着人们良好的愿望。牵亲的人要“好命”的原配夫,多子多孙,数代同堂的老妇人才够格。新娘被牵引到祖堂前,新郎、新娘双双拜过祖宗,然后才牵引进入洞房,新娘从出轿到进入洞房,整个过程,“八音”班都鼓乐齐鸣,热闹接送。凡迎亲、牵亲、铺新娘床的人不能有“四眼人”(即有身孕妇女)。 

       安席进餐新娘已送入洞房,男方作为东道主要马上安排女家送嫁客人,吃食“迎客汤”,食汤毕,是日晚餐又叫做“食正餐”,正餐菜谱最为丰盛,最基本的正餐有十二个菜,有些增至十四、十六个,外加一碟红瓜子、一包香烟。也有做四拼盘,八大碗的。客人们可越桌劝酒敬酒,猜拳行令,把正餐气氛推上高潮,“八音”班唱曲奏乐,鼓乐齐鸣,形成钟鸣鼎食、欢乐祥和的热闹场面。 

     四是闹新娘晚饭后,青年人兴趣最高的就是“闹新娘”,“闹新不闹旧,闹旧家家有”。闹新娘这个节目颇有意思。当地闹新娘是把新娘请到祖堂上来,一群青年男女要新娘子给他们敬酒,倒茶、奉烟、点燃香烟等,斟上茶酒他们不马上喝,要新娘按将来自己的儿子叫他们做大伯或叔叔请喝茶酒。羞得新娘难于开口。不说,人家是不肯饮茶、酒的,如此扭扭捏捏,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有青年人将香烟弄点水,要新娘用火机为其点火抽烟,并要说:“请某某大爷抽烟。”可是,烟支老是点不着火,这时要新婚夫妇合掌久点。更有青年男子拿来炮竹,问新娘这是什么?新娘回答:“是炮竹。”青年问:“有没引(瘾)?”新娘不好意思说:“有引。”闹新娘者说:“有瘾想不想(响不响)?”这下子给难住了,新娘知道了青年的话中有话了。明知有引线的炮竹点着火会炸响,但这里已有另一种暗示的隐情,难于开口回答。闹新娘者不依不饶,非要新娘说出口,引得众人乐翻了天。如此闹法花样百出,引人开怀大笑,气氛热烈。这个节目虽不是礼制上有规定的,但婚礼常有演出。 

    五是拜堂新娘归亲后的第二天吃早餐叫做“食拜堂朝”,食过拜堂朝后,马上清理祖堂上的桌凳,腾出空间安排新郎新娘拜堂。新娘要进行化妆,穿戴一新,准备“拜堂”。所有亲朋好友及长辈都要参于拜堂仪式,同时个人应准备“红包”,少则九元十元,多则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拜堂是有序进行的,由“司仪”唱名。在“八音”班“拜堂调”的曲声中,最先拜媒人,接着是“礼教先生”,然后依次是:新郎的祖父母、父母亲、大伯父母、叔父母,外公外婆或舅父母,姑丈姑妈、姐夫姐姐邓,从内亲到外亲,从上辈到平辈,从老道少,小于新郎年纪的可以免拜。“媒人婆”和“礼教先生”的红包要当即收放,拜堂完毕要送还给媒婆及“先生”。“八音”班对此所有参与拜堂的人要吹打乐曲去分别迎接他们到祖堂来行参拜仪式。 

  六是闹厨闹厨也是婚庆中的一个节目,吃过拜堂后的正餐(又叫吃中餐或食茶)后,新郎新娘要到做事的厨房去敬酒,以感谢厨工师傅们的辛勤劳作,向厨工师傅们一一敬酒后,师傅们就要出题目考考新娘的智慧和下厨能力,第一道题就是要把斩在木砧板的菜刀取出来,师傅把菜刀柄涂满了猪油或烟煤灰,有些新娘不知师傅们对菜刀做了手脚,弄得一手满是油腻和乌黑,同时有的新娘子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把菜刀取出来,引得众人大笑。第二道题,就给新娘一些猪头皮或猪尾巴、猪脚等,要新娘设法将上述任意一件刨刮干净斩成件,有些新娘没干过厨房活儿,是不知怎样完成任务的,完不成任务者要罚酒一杯,新娘子不喝酒的,可由新郎代替。   

  现在,虽然“花轿”已经没有了,但是背新娘出嫁的习俗仍然存在,只是“哭别”时没有过去那么“痛哭流涕”念念有词了,有的仅仅是象征性表示一下而已。“花轿”也已被汽车或者轿车等现代运输工具所代替。新娘上轿或者上车后,就不允许下轿下车,只有到达男家大门口,按归亲辰时进亲时才可下轿或下车。 

                                   

    2018.9.14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