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敏锐的触角

   每每说起始兴作协的邓斌,作协的领导都会骄傲地说,“他是我们作协的鬼才”。他之所以“鬼”在什么地方?是为人吗?显然不是。陈主席总是说,“他是学美术的,却玩计算机玩得那么好;他是教美术的,文章却写得非常棒;他玩摄影玩到省摄协,编杂志与设计封面也令人叫绝。。”陈主席还说:“我们都放心把活交给他,他做事情非常细心,又卖力。”这些话貌似与文章搭不上边,也与我们作协的主旨毫无关系,于是乎,很多人对他的文章怀有好奇之心,而笔者曾经阅读过他写赣州的一首诗,知道他的诗很靠谱,视角看似普通,立意却非常高远、不一般,这次,得知他的文集《和影子生活的人》得以出版,更是给了读者一个机会,满足对他的文章的好奇,我也没有免俗,九龄文丛有十本,我第一个拿起的却是他的文集。

  可以这么说,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他的小说部分,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一本书翻阅下来,几乎每一页都有墨迹,掩卷之际,抬头深思,他的文集流露出深深的社会阅历与深邃的思考笔触,他的文集尽管是最“瘦”的,只有135页,但其中的分量却远远不止于此,带给人们的思辨是“不禁一笑,笑中带泪”,一个人能把人生百态刻画得如此传神,令人笑泪具存,那是一种大师范儿: 

      一、笔触于当今教育现状,无不令人掩卷深思 

  《关于舅舅的二重奏》写的是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课,小主人公既不满足于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又无力摆脱现实的真实困境,令人地笑皆非。“……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落入了臭不可耐的俗套中,于是把这页稿纸揉成一团,扔进抽屉——老是……”很好地写出了中学写作文难的困顿与窘迫,一方面说明作文教学的教法之简单、贫乏;一方面是学生生活的单调与社会脱节。 

  “医生说我得了健忘症,开始会忘掉近来的事,然后再逐渐忘掉更久的事,最后就会变得什么也记不得。”这是令许多教师头痛的现状,一方面是学生的注意力不被课本吸引,一方面是教师的压制学生学习,结果就是竹篮子打水,毫无意义。 

  “我的舅舅和那些搞纯艺术的画家一样,口袋里只有几个铜板,穷得叮当响。他的家是一间廉价租来的150多平方米的仓库。”这种生活真相会让读者想起北漂一族,很多人住地下室的生存状况,心酸至极。不过,150多平方米又让我感觉是不是笔误或者还有他意? 

  《公共敌人》描写一个为学校新制度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教师,最后成立众矢之的的结局,令人啼笑不得,制度捆绑着,其实都是自己捆绑了自己;《飞行师》立意很一般,却刻画出了当今社会的冷酷。主人公李煜是个“瘸子”,在学校处处受人白眼和排斥,甚至连爱情也排他,他靠自己的坚韧,自学成才,有了一身修理本事,还自创了一架飞机,最后靠这架飞机,解决了心仪女生徐小小就读大学的学费,可他并没有要挟她,而仅仅是满足了一下自己的愿望,一起上天飞行了一次,对比之下,样样都不差的徐小小追求的对象吴小明却拒绝帮助她,篇幅虽短,却成功地刻画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二、他的语言具有多重含义,需细心咀嚼他的冷幽默 

  他的比喻也非常独特,具有现代潮流,《关于舅舅的二重奏》中“同学们说我这个样子就像古代生的长颈龙——一种绝迹已久的爬行动物,”这是一种对自身那种原始生活的神往,而不希望有太多现代的物质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舅舅是个艺术家……结果画好后她吓得转身就逃:救命哪,他把我画成了妖怪!舅舅就是这么招人厌”这是对一些不懂艺术又故作风雅的人的幽默讽刺;“把花容月貌的小舅妈画成母夜叉”暗示了婚姻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压力与改变,这些都需要读者细心去思量。《刘邦的眼皮在跳》写出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也道出一种贱骨头,给予好好的条件不好好干活,挑三拣四,条件诸多,高压之下才不得不消停的现实冷幽默。 

  “雾好大,我看不清你了……”是主人公对妻子说的眼前现状,但他妻子回应说:“我也看不清你了”,却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没有想到,自己仅仅是一个替代品,还生活了那么多年。 

  《化妆的男人》的通过一个油田工的化妆,借此安慰自己的父母的故事,令触角延伸到还有许多像他一样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人群,核能、军队、特殊人群……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没有自己的节假日,却一直坚持着奋斗着……这是稳定我们社会的根本。 

  三、他的小说结构虚实结合,亦真亦幻耐人寻味 

  《关于舅舅的二重奏》典型地采用了虚实写法,真实的舅舅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作文中虚构的舅舅是一个画家,通过虚实结合,勾勒了一个中学生无可奈何的学习环境。这些虚构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艺术追求。小说结尾写作者无可奈何,回到千篇一律的写作中去,道出了人逃不出现实的巴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永远存在,这个矛盾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也是制约人的无形绳索,大部分人无法隐形生活,只能被现实左右。 

  《和影子生活的人》塑造的主人公苏是的妻子,是他的前女友的影子,他时时刻刻呵护着自己的妻子,最终爱之入魂,成为一种真实的爱,但他妻子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之后,悄然离去,刻画了一些男人对自己的初恋念念不忘的虚幻,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不同的现实当下,从而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局。 

  四、结尾处理往往出人意料,多维发展 

  《和影子生活的人》中的结尾,“我也不敢确定,在那个晨雾弥漫的早晨,汪小妍是有预谋地出逃了,还是变成了一只白鹭从茫茫的雾中消失了……”这种结尾,既没有暗示,也没有明线,全靠读者去任意猜测,正是他小说结尾的独特之处,多元化想象的处理。 

  《永不登机的乘客》的结尾出乎意外,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对爱情执着的人,又令人对爱情的唯一性的美好结局产生了动摇,似乎美好的爱情,结局都是平庸的,只有虚幻的爱情才能长久。《不能接近的真相》的结局更妙,第三者竟然是自己的闺蜜。很多生活真相,你不去寻找答案,你会生活得很幸福,很安心,一旦你解开了真相,你就接触到了地雷。人性亦贪,一个贪字,往往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五、他的诗歌着墨速写,却机锋暗藏 

  文集收入了他的16首,他以小说见长,但诗歌的立意却很高,颇具风骨。《墙》只有十几行,“今天/我们倾心于把墙砌在内心/划分出自己与他人/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城堡/面对这样的墙/千军万马也会茫然/因为  它无形又无处不在/你可以掠夺一座城却无法占领一个人”,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沉思;《每个人都是诗人》需要你慢慢品读其中深意;《北山有竹》可谓是一首命名的诗吧,歌颂了红色根本;《栋护晴岚》写得朴实、自然;《致长久爱你的时光》那是一种刻骨的深爱;他的几首微型诗很有意义,《你我》中“一条河/注定会在一个点遇见/另一条河/你哗啦啦地欢唱/我默默无言”,有些人遇见了,却无法深入其内心;《当你爱上一个人》只有十几个字“街/变得空旷了//变得漫长了”,那是一种无限延伸的孤独,因为爱,更加无眠;《孤独》更短“每次想你/ 你都不在”。 

  相比之下,我在反思自己的诗,缺乏了哲理,必须向他看齐。 

  六、随笔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远 

  翻开文集,满眼是小小说的精致与情节跌岩,结局的出乎意料;初看他的诗以为随便涂鸦,认真品后,会从简单的笔墨中悟出许多哲理;当我漫步在他的十一篇随笔时,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似乎随笔更能体现他的思想脉络与高度。 

  《香烟》列举了几种不一样的观点,“吸烟者都是软弱的家伙……”,“社会学家……如果香烟有益健康,反而很少会有人去碰它”,“很多吸烟的伟人:丘吉尔、毛泽东、邓小平……”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阅读量非常大,阅读视野特别广的人,否则无法有这么详细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文字之魅》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冷幽默;《苏东坡的哲学》中“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人生哲理;《星期天上帝干什么》写的人们对周末的渴望与休闲方式;尤为精彩的是《电视与阅读》,他写道“读书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视时,一千人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智者,没有被现实的电脑与手机掩埋;《打狗棒法》、《厕所定律》都给予读者非一般的思维高度,不一样的发散思维,另类的思考结果,令读者放下书本的时候,认真去思量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闲话澄江黄酒》、《澄江的神秘民俗“扛月光子”》则是对家乡特色的米酒与独特民俗的由衷喜爱与津津乐道,希望更多读者了解。 

  《与影子生活的人》让我再三回味:小说最成功的是开篇的《关于舅舅的二重奏》,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与随笔同样带给读者非常独特的视角享受,心灵触动,当然,小小说中有几篇显得过于仓卒,有些人物形象比较稚嫩、不够独特、有模仿痕迹,结尾太过突兀,如果加以推敲一下,会更加引人入胜。掩卷之余,再一次觉得,邓斌不但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善于思考、深入思辨的有心人,他的文集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他的“鬼才”,不但小小说拿得起,诗歌一样棒,随笔更具有高度和深度。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