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须告白 只须成长——读李炳强散文集《无须对白》并与其共勉

   这个炎热的夏季,悠然品读来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始兴的青年作家李炳强的散文集《无须对白》,如一缕清风拂脸,暑气顿消。该文集收录了作者较满意的文章36篇,约20万字。分六部分,分别是“梦想花开在故乡”“流淌在岁月里的暖”“生灵的花儿悄无声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遇见是一种缘分”“大师走了,大师还会来”“致敬,终将逝去的青春”。它是作者个人文学之路的一个深情回眸,是对自己走过的岁月的一次检阅。以“无须对白”为题,意即是内心的独白,无须刻意交流,读者便可心领神会。文字真诚温暖,不事雕琢。下面,我将结合对本散文集的分析、评价及对年青作者的祝福期望融合在一起,并以过来人的身份,道一句:“无须告白,只须成长”。

  一、不懈追求,梦想花开在始兴 

  这本散文集里,零散地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轨迹。出生于粤北农家小院(《素年锦时不须归》),在美丽的家乡,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初中毕业后选择读中师(《同学情谊,我们风雨无阻》),曾经在离镇中心20公里的偏远的村小任教,(《窗外鲜花一地》),先后在小学、初中任教,2006年起,很幸运地获得去广州高等学府带薪脱产进修的机会(《广州印象》),从学校到机关,从乡镇到县城(《故乡的汤湖,童年的梦》),这是让大多学乡民羡慕的轨迹。因与我的轨迹有类似的地方:本人师范院校毕业,先后在学校、机关任职,也同时怀揣着教书育人和文学创作之梦,并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所以,极易引起联想,并产生共鸣。起点低,没有“大树”可依,要获得成功,注定要付出比常人多好几倍的努力。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留下了悉心耕作的印痕,在故乡这片热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终于让梦想之花绚丽地开在始兴。整本文集,字里行间,没有太息,没有怨尤,更加没有愤懑,文字里流淌着满满的正能量,这样的青年,让我欣喜。一个充满朝气的、鲜活的一个有志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立足本土,家乡风物细致描 

  “全国最美小城”之称的始兴,山清水秀人情美。这个质朴的小伙子满怀着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细致地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以食为天。作者花了不少篇幅笔墨描绘了诱人的家乡美食。譬如《清化山水飘满油香》。可以说油糍是客家饮食文化的符号之一。家家户户“油镬滚烧、油糍飘香”的喜庆、团圆的场景,作者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垂涎欲滴。当然,始兴的美食远不止这些,还有宰相粉、竹筒饭、饺子糍、花生饼、蕉叶糍…… 

  阅读此书,神奇秀美的湖光山色在你眼前逐一浮现。客家大围,神奇的筆子薮,“拉萨”北山,石头城,“岭南小九寨”深渡水,白银嶂,宰相故里古镇隘子等等,浓墨重彩,如一幅清新美丽的风情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三、无须告白,明确方向快成长 

  文学创作绝对是苦差事。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忍得住嘲讽。出一本书,无异于十月怀胎孕育生命。无须告白,我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多少个难以成眠的夜晚,多少次心力交瘁的折磨。应该说,作者交出了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如果想在文学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我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明确创作方向。书的内容比较杂,有些乱,个人风格不够明显。散文创作,语言关首先要过的。通读全集,文从字顺、流畅自然是做到了的。但令人惊艳的问句还是少,比较多的是学生腔。甚至有个别词语用词不当。比如,《后记》中有这样一句“那个痛啊,真是罄竹难书”。“罄竹难书”多含贬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用在此处,无论是语义、还是语体色彩均是失当的。散文易写难精,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品位,有几条路比较可行,一条是汪曾祺式的写生活,用轻松、幽默的笔调饶有兴味地描绘生活细节,自成一家。还有就是文化散文,充分挖掘本土的人文资源,洋洋洒洒地挥就,让文章有厚重感,这方面本土作家王心钢的《品读粤北》做了很好的示范。当然,也可以像余秋雨那样,写富含哲思的散文。也就是说,要尽快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寻求突破。 

  其次,从内容上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部分,收录了10篇文章,其中写始兴得6篇,广州的2篇,附近的赣州2篇。如此看来,作者笔下的世界,显然不大。我估计作者肯定不止去过这一些地方,只是有些地方没有写,显得内容不够充实。还有“大师走了,大师还会来”中的“黄大仙”(《你好吗,黄大仙》),主题不够明晰,也缺乏深度。 

  还是那句话,追梦的人,无须告白,只须成长,定能绽放异彩。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