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好花岂计开迟早,爱国原无论后先

  当我们来到素有“广东小九寨沟”之誉的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青山绿水,景色秀丽,风光旖旎,一路风景一路诗,不愧为韶关市力推的“九龄故里,百里画廊”旅游线路之一。

  行至深渡水横岭村良塘(又称塘里湾),陡然发现路边一座围楼高高耸立,围楼前面,一座亭子琉璃黄瓦,四角对翘,石楣上题着六个大字:张显岐纪念亭。

  张显岐,何人也?

  他正是当地人氏,出生于1900年9月,逝世于1993年1月,生前为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民革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抚摸着青白色的石柱,瞻仰着张显岐纪念亭碑文,我仿佛走进了将军戎马倥偬、爱国为民的传奇人生……

(一)

  始兴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居北江上游、浈江中游地带,扼粤赣交通要冲,建制于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为粤北第一古邑。始兴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孕育了唐朝贤相张九龄、明朝吏部尚书谭大初、民国抗日名将张发奎等名人。

  张显岐正是张九龄的四十一代后裔,从小就听闻着九龄公的少年逸事、为官政绩、道德风度、精彩诗文长大,自豪之际,深为仰慕,立志要师法九龄公,致仕为民,为家族争光,为后世景仰。

  张显岐9岁就在村里蒙馆读书,13岁转入秀才主教的专馆学习四书五经,15岁来到县城读书,后于1922年就读县立第一中学。

  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兵荒马乱。孙中山第二次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正出师北伐,欲统一中国。

  不料,陈炯明忽然生变,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三名贴身警卫之一、时任总统府警卫团营长的张发奎在粤北交战中与北伐军失去联络,又不肯受降,遂率部退回老家始兴,在山区坚守了大半年。

  张发奎是始兴清化人,也是张九龄的四十一代后裔。此事传来,全县为之震动。张显岐听说后,从此对军人十分敬佩,蓄志从戎。1926年2月,他考入广州三民主义教员养成所,结业后介绍到英德县任宣传员兼文书。

  张显岐还是想当军人,几个月后,又辞职回到省城,终于在1927年3月考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工程教导队,成为了一名通信兵。1928年3月被保送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毕业后先后担任参谋幕僚、军校战术教官,主要负责参谋部通信工作、部队教育训练等,直到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何况天职是保家卫国的军人乎?1937年11月,张显岐随军奔赴江浙,先后守备苏州、江阴、无锡等地,最后于12月7日奉令守备南京光华门,尽管轮番受到敌人飞机、大炮的集中轰击,城墙数处被毁,日军用竹梯爬城,猖狂进犯,但是,张显岐等人毫不畏惧,英勇杀敌,苦战多时,终退敌军。

  张显岐等人据守一周,反复歼灭冲入光华门附近的敌军,然而,由于敌我悬殊,伤亡惨重,最后不得不奉令向太平门突围,期间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目睹了逃亡途中的各种人间惨剧,可谓刻骨铭心,悲痛难忘。

  南京突围后,张显岐先后担任参谋部处长、参谋长、教育长、师长等职,转战南北,参加了徐州会战、桂柳会战、南宁战役、昆仑战役等,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张显岐率领第131师开赴粤中区,执行“受降任务”。驻扎番禺市桥时,当地大汉奸李辅群被捉获,欲贿赂100万港元请求释放,张显岐严辞拒绝,坚决遣送广州行营发落。

  抗战结束后,张显岐奉调北上山东沂蒙山区,尚未到达,又被安排到南京中央军官训练团参加训练,1947年5月结业后,调任为国防部部员,离开了作战部队。

  闲时漫步忆沙场,战地黄花分外香。抗日战争是张显岐人生中真实参与的前线作战经历,值此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张显岐奔赴各地,参加战斗,抵御日寇,在遍地废墟中目睹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种种惨痛遭遇,在枪林弹雨中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勇无畏,在南征北战中见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拨的伟大精神。

  每当想起这些,张显岐就倍加痛恨军国主义带给人类的伤害,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张显岐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下马沧海头,磨洗刀上血。翻思杀敌时,奋勇肝胆热。丈夫身许国,此心久已决。生当树功勋,死当立忠节”(明代陈汝言)。我想,那块金灿灿的纪念章,正是党和人民对张显岐抗战功勋的充分肯定,也是张显岐戎马一生的最佳荣誉。

(二)

  “抗倭八载恋战沙场天酧寿,跟党终生诤言议政众颂贤”。

  这是张显岐纪念亭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也是张显岐一生的真实写照。

  张显岐任职国防部期间,适逢内战爆发,此时的他身处军事机关核心,对国民党政府机关的腐败丑恶,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耳闻目睹了不少掌握特权的政府官吏、豪门显要勾结世商大贾,利用职权和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囤积居奇,走私漏税,无所不为。生活上更是腐化堕落,骄奢淫逸,纸醉金迷,正所谓“前方流血,后方流油”。

  政府的腐败无能,让张显岐对国民党非常失望。得知军队在内战中的节节失败,更是让张显岐对国民党心灰意冷。1948年1月,他获悉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并提出了“推翻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李济深是张显岐初出茅庐的上司,张显岐为此在思想上深受启发和鼓舞,于是主动与民革广东负责人陈汝棠取得联系,越发坚定了“弃暗投明”的决心,开始积极谋划策反起义的活动。

  为了方便开展策反工作,张显岐借口托病,要求辞职返粤,1948年11月,被派回广东任粤中师管区司令,后任64军副军长,他开始利用工作关系,不断接触旧部和同乡,从事策反活动。

  期间,张显岐先后策动过国民党海南64军131师张其中部(因海南解放提前,部分兵团起义)、广州粤中师管区部队,以及粤北各县地方团队武装起义,当中,由于同乡关系及其它因素,策划始兴县长饶纪绵起义的活动,规模较大,影响较广,效果很好,可谓最为成功。

  饶纪绵是始兴人,1947年3月起担任县长,几年来,看到国民党已经风雨飘摇,众叛亲离,他内心十分苦闷,先后5次具报省政府,请求辞职,均遭拒绝。让他彷徨不安,无所适从。

  末路逢知己,腹饥飞来食。饶纪绵幸运的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张显岐。张显岐及时找他约谈,策动他弃暗投明,组织起义。

  饶纪绵在张显岐的安排和联系下,主动与中共始兴县委领导下的地方游击部队联系,密谋策划起义事宜,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行动,最终设了一场鸿门宴,一网打尽敌人的头目,先后歼灭国民党驻军、援军两个团,率先在粤北实现通电起义,投奔革命队伍,回到人民的怀抱。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其时,中国共产党倡导民主,打倒独裁,解放中国,救国家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正是民心所向,人皆系之。而张显岐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开展反蒋斗争,密切配合人民解放战争,成功组织策反多件起义活动,正好用人生中最精彩的经历诠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

  “半生戎旅肇始黄埔贵有民族大义,全心参政功成桑榆长留晚节清香”。张显岐跟随中国共产党后,积极为国为民工作,尤其是为了祖国统一事业,做了许多工作,直至90高龄才离休赋闲。他的人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曾师出黄埔军校,曾浴血沙场,抵抗日寇,也曾退居国民党后方,与人民为敌。然而,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赤诚爱国、审时度势、深明大义,最终走向了爱国为民、晚节留香的道路。

  “好花岂计开迟早,爱国原无论后先”,这是张显岐诗作《赏菊怀台湾旧人》的一联。我觉得这既是他对自身经历的深刻体会,也是对中华儿女的诚心建议。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全球华人的最大公约数。

  四海同心,振兴中华。衷心希望海内外中华儿女能够像张显岐所写的诗一样,不分大小,不论先后,紧密团结,热爱中国,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