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小时候祠堂里传来这一响声,就知道爆炒米的师傅来了。在当时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听到这么一声‘炮’响时,总会闹着父母咱们家也去爆点炒米回来当零食。
平时家里爆的炒米一般是当零食,冬天农村结婚的人多,或坐月子等喜事的时候,需要请客摆酒席,这时会请师傅专门过来村里爆点炒米,请客那几天用来招待客人当零食。过年前准备年料时家家户户会爆的炒米,一来可以当零食,另外可以放到酒埕底下垫着上面放烧的角仔、糍壳、油果,炒米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那些烧的年料不受潮,同时可以吸收一下那些年料滴下去的油。
当经得父母同意可以去爆炒米时,我们那时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去准备,一来可以有零食了,同时看师傅爆炒米还是很刺激,挺有意思的。匆匆忙忙楼上楼下去找一只干净的箩筐,从家里厨房的灶台旁找几条干柴,将干柴放到箩筐里面装好。用一个小脸盆或装米的小铁桶,跑到米缸里装几斤米,放到箩筐里面装好,提着箩筐就往祠堂里飞跑过去。
到了祠堂里,早早的就有一排的箩筐摆在师傅的身后排起了长队,哪只是谁家的箩筐,只有自己知道,大家遵规守纪,非常有秩序。男女老少一群人在祠堂里面,有些人有说有笑的坐在靠墙的大板櫈上看热闹,有些小孩在祠堂捉迷藏玩耍。如果遇上冬天或农闲时间,也有些妇女拿着毛线在编织毛衣,或为了凑热闹从家里带点手头活出来,坐在那里边干活边聊天。
爆炒米的师傅不是每个村都有,周边村里偶尔有一个,所以隔段时间这个师傅会上门来打一次炒米,也有人家家里有做喜事要准备炒米,主动邀请师傅上来打的。爆炒米师傅的工具有:一步单车,车架后面倒挂一个黑呼呼,圆圆的炒米炮,挷上一条旧旧的麻布袋,还有一只小炉灶,一个风箱,一个圆圆的小木桩,一个小矮櫈。来到村里头师傅不用走街串巷去吆喝爆炒米哟,只要有人见到师傅来了,或者听到‘砰’的一响,大家就知道带东西过来了。
师傅一般选择在祠堂里面打炒米,如果天气不下雨,有时也会选择祠堂门口空旷的地方。当年打炒米的市场行程是,自己带点柴火,米自己出,打一锅加工费两角钱,如果不交加工费就大概给一两斤米给师傅。所以师傅来到先找地方摆放好工具,然后就生起炉火,炒米炮是圆圆的,但有一头比较大,连着一个仪表盘和一个转盘,另一头比较小,连着一个锅盖可以打开看得见里面。
师傅戴着手套,熟练的手法把炒米炮倒立竖起来,打开锅盖把米放进去,放几粒糖精,糖精放了打出来的炒米吃起来是有点甜甜的。然后扭紧锅盖,把炒米炮放在炉火上挂起来,一边拉风箱烧火,一边转动炒米炮,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师傅看到仪表盘的压力表够一定压力时就可以开炒米炮了。朝向没有人的方向,把那条约两米长,直径五六十厘米,一头封闭,一头开口的麻布袋辅好。在开口的这一端放上那个圆圆的木桩,因为炒米炮很烫,师傅左手拿着有仪表盘这边的转盘,右手用一把钩钩住炒米炮的另一头,移动到木桩上面放好,有锅盖的这一端朝麻布袋里面,用开口的麻布袋包好炒米炮,左手扶着炒米炮的转盘,右脚踩着炒米炮,右手用力用一把锤子敲一下有锅盖那头的柄。这时大人会叫小孩们:‘闪开闪开,走到安全的地方,捂着耳朵,小心呀’。砰……。
随着一声巨响,整个麻布袋鼓起来,同时冒出一股白烟出来,整间祠堂都是充满香味。这个时候整个祠堂欢呼雀跃,喜庆热闹,其乐融融。因为受热的炒米炮里面压力和外面压力的关系,砰的一响炮出来的米瞬间膨胀就变成了炒米,每粒炒米比原来的米体积大两倍以上,吃起来又香又脆,非常可口。师傅把炒米炮倒立放好,是那家的师傅会把麻布袋的炒米倒到那一家箩筐里面,又准备放下一家的米打下一锅炒米了……
童年的记忆炒米是香的,炒米作为零食也是梦寐以求的,玉米也是可以和炒米一样的做法,但在那个年代,玉米还是非常少的,所以极少人家爆玉米花。如今很少有人去打炒米了,吃的人也没有那么普遍,偶尔会见到在商店里已经做好的炒米糕,炒米炮也成了很稀罕的古懂,很多小孩见到炒米炮也许不知道是什么东东,小孩玩手机打游戏看动画片己成了常态,远离了炒米炮砰的一响的感觉,以及那种刺激和乐趣。
时代不同,但现在的小孩不知道这个炒米炮感觉有点遗憾……
传统民间工艺渴望能够得到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