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消失的耕牛

  小时候放牛是挺有意思的,早上和下午各放一次,到河滩地里牛在吃草,我们在游泳,牛下河里戏水,我们可以爬在牛背上一起玩水,戏水玩啥非常神气。等牛吃饱了,我们玩够了,夜幕降临,唱着小曲赶着牛群一起回家了。

  在村集体的那个年代,村里专门做有牛栏,我们村大大小小的牛起码有几十头,牛作为劳动工具,那时生产队会专门安排年纪小或年龄大的劳动力去放牛。我们年龄小,放放牛一天只能记3分,分田到户之后,只能根据耕地的多少来分配全村的耕牛,这样至少两家人以上才可以分配到一头能耕田的壮牛。我家和二叔家才分了一头牛,放牛的事也就是只能两家轮流坐庄了,一家人放一个月了。

  当牛在周边有庄稼或农作物的水圳旁边放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牵着一头牛来让牛吃草,以免牛踩踏损毁或偷吃了别人的农作物。当牛路过有庄稼的地方,为了防止牵牛的人走在前面,牛趁人不注意偷吃庄稼或损毁别人的农作物,传统的做法是专门用竹片编成一个网状的竹罩,用绳子栓在牛角旁边,竹罩象‘口罩’一样刚好套在整个牛的嘴巴和鼻子上,牛只能张嘴喝水,吃不了外面的农作物,牛也就不会当没人看守或没有牵好随意的去破坏偷吃别人的农作物了。

  我们家里那时只有水牛作为耕田的劳动工具,一年两季农作物,也就是半年辛苦半年闲。家里没有黄牛,也没有牛拉车的习惯,耕牛能做的活也只有犁田和耙田,犁田有专门的犁具,耙田也专门有耙具。犁耙田也是一个技术活,在那时候的农村绝大部分都是男人在做,很少有女强人或家里确实没有男劳动力,才是女人在做犁耙。牛也是懂人性的,有时也会欺负人,看到不熟练的人,生疏人或年轻一点的人做犁耙时或牛做累了也会发脾气的,牛发起脾气来是要么走得很快,使到后面的人把握不住犁耙,要么不走,甚至干脆睡在田里面。

  牛犁田的装备是一个弯弯的木扁担架在牛的肩膀上,两条绳子拉着后面的一把犁,犁刀是铁的,犁架有木制的,后来也有铁制的。牛犁田时,操控人员左手拿着牵牛的绳子和一条鞭子,右手握着犁的扶手,当牛在犁沟上行走时线路有偏差或需要转弯时,左手拉一下绳子,牛知道往左边走,左手拉着绳子往右甩绳子,牛知道往右边走。牛慢吞吞或不走时,想牛走快一点就用鞭子来抽打一下牛的屁股。耙田时是两手扶着耙上面的横梁,左手或右手拿绳子和鞭子都一样,牛行走时的操作和犁田是一样的。

  牛是哺乳动物,母牛到了壮年时也会连续好几年每年或隔年生小牛,当小牛半年以后逐渐长大时,为了以后耕田时比较好驾驭,九牛二虎之力是比喻牛的力气之大,但没有抓住关键的东西是控制不住这头牛的,所以牵着牛鼻子走这头牛也就服了。因此就要‘串牛鼻子’,牛一开始是用绳子套在脖子上牵着走的,当需要‘串牛鼻子’时,由两个壮年男的,一个人把牛牵到电线杆旁边,另一个人把牛头按在电线杆上,用一根手指这么粗,十厘米左右长的竹枝,在牛的鼻孔进去一点点的位置上,竹枝从左边鼻孔穿过牛的鼻中隔到右边鼻孔,然后用绳子绑好两边的竹枝,这样一牵绳子就是牵着了牛鼻子,才能把一头牛控制住。常常听有人说‘缺鼻牛’,是比喻一个人不听老人言的教导,控制不了自己,也不受别人管教。

  ‘教牛耕田,三天也会呀’,这句话小时候后偶尔听到有人在说,后来明白其中的意思是比喻某个人笨,意在牛这么笨又是畜牲,教三天都会耕田做事,更何况是人。牛长到了青壮年够力气之后,串过牛鼻子的牛才可以拉去耕田,没有串过牛鼻子的是控制不了这头牛,是没办法教的。一般是早上由两个熟悉犁耙田和人去教,把牛牵到田里,在牛肩膀上装好犁田的装备,一个用一条一米左右的木棍栓在牛鼻子上,握住这条木棍在前面引路,另外一个人扶着犁在后面。教三个早上就不用前面这个人引路了,牛自然就会犁田了,耙田不用教,换上耙,牛也是这么默默无闻的在耕耘。牛一开始是不配合的,但是牛也是多少懂人性的,所以在教的时候会不停的像教小孩一样,嘴里一直在不厌其烦的说怎么走路,往那个方向……

  “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这是《吟牛》诗句的写照,但牛也是有寿命期限的,以前作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工具,牛是不会杀了当菜品佳肴来吃的。但是老弱病残的牛奄奄一息时,也会杀了来吃。始兴有句俗语‘高椅坑的牛迟了’,高椅坑是当地一个村小组的名称,据说当地宰牛是一开始在场参与者就有份分牛肉,宰牛是先把牛四只脚的皮剥了之后,再开始剥肚子里的皮,然后一步步往下开肠破肚的。但当把四只牛脚的皮剥了之后,才来到现场的人,就算迟到了,因此说明你来迟了,没有资格分牛肉了。这句话的寓意是说做什么要抓紧时间把握好机会,不要等到没有了机会,才叹息‘高椅坑的牛迟了’也无济于事没办法补救了。

  如今很多农村早就一头耕牛也没有了,两头年轻力壮的公牛只要一见面就会打架,牛打架是角对角打的,小时候家里做房子打泥砖,还会拉出牛去蒙上眼睛练砖泥,有关牛的故事还很多很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笔中所描绘的“老黄牛”精神,心甘情愿,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乡村田野里也极少见到真正的耕牛在耕田了,取代犁耙田的是“铁牛”拖拉机了。古诗词句以及成语中还有很多有关耕牛的一些描述,但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也消失了,大多数诗句只能当着一种喻意罢了……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