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漫谈始兴古戏台楹联

  始兴境内,古代曾经建有不少戏台,据著名的始兴文化学者、县政协原副主席廖晋雄著作《千年古县始兴》记载:在清代,各墟镇集市都建有露天戏台,县城原有三座戏台,分别建在城隍庙、关帝庙、袁爷庙,均早失。乡镇集市的戏台,现残存周所古戏台、马市古戏台。其中,周所古戏台、马市古戏台、沈所古戏台留有楹联。

  下面,我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和实地察访的情况,侃一侃始兴三座古戏台的楹联。


周前古戏台楹联


  据载,周所村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周所墟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由于清化河改道,导致原来的村庄一分为二,一个属于顿岗镇,叫周所村,一个属于城南镇,叫周前村(当地人习惯叫周所墟)。

  周前古戏台,又名鉴观台。现在悬挂的楹联是村民回忆的老楹联:

  鉴古来,得失兴亡,吾辈当着眼;

  动副词,名名名名,名词动动词;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观今世,兴衰胜败,走马揭台前。

  动名词,名名名名,动词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按古代使用的平水韵,红字指有错误)

  但是,结合撰写对联必须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的要求,通过仔细研究,我发现该楹联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上下联不规则的重复了“兴”字,这是对联撰写大忌。

  二是上联尾句中,“着”是仄声,按理这个位置必须要平声。

  三是下联尾句“走马揭台前”,问题相当多。

  1.意思不通顺,连贯不起上句的“兴衰成败”,出现得非常突兀,而且意思也不好理解。

  2.与上联“吾辈当着眼”词性不对仗。

  3.与上联“吾辈当着眼”结构不对仗。

  4.与上联“吾辈当着眼”内容不对仗。“走马”与“吾辈”对不上,“台前”与“着眼”对不上。

  5.与上联“吾辈当着眼”格律不对仗。“马”与“辈”平仄相同,按理这个位置,上联“辈”是仄声,下联这个位置必须是平声。

  古代的人从小就要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等,可以说文字功底远胜于现代人,按理来说,古人是不可能出现撰写出这样错误百出的对联,并且还予以悬挂。

  当然,据村民回忆,老楹联是清代撰写的,后来毁于火灾。所以,当代的村民记忆出现偏差,也不足为奇。为此,我与有关村民进行了沟通交流,他们也觉得应该是记错了。我还查找了廖晋雄撰写的有关书籍,并专门致电请教了他,然后按照对联撰写规则综合分析,认为原来的对联应该是:

  鉴古来,得失兴亡,吾辈当须着眼;

  动副词,名名名名,名词动词动词;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观近世,盛衰胜败,斯人及早回头。

  动名词,名名名名,名词动词动词。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按古代使用的平水韵)

  认真分析这幅对联,词性、内容、平仄、格律都符合要求,意思明白,且是警世喻言。其中,“古来”“近世”为副词对名词,虽然词性不同,但古代不少名联也是有副词对名词的相关例子。另外,“得”与“盛”、“吾”与“斯”平仄相同,并没有违反对联规定要求。

  另外,根据廖晋雄数十年前的实地记录,古戏台上本来悬挂着两副楹联,台前左右木柱上悬挂的是:

  看得出莫吵,看不出莫吵,应持静观态度;

  坐前排也好,坐后排也好,总要新色戏文。

  楹联木柱上有小字,写了“乾隆廿年立”,即公元1755年。

  台中左右木柱上悬挂的就是之前那副鉴古来的楹联。同时,鉴观台的墙壁上,巨大蝙蝠下面左右各悬挂着两个竖的匾额(现仍有痕迹),右边为“福自天申”,左边为“富贵吉祥”。

  我本人发现戏台左右后台墙脚石柱上也有对联,可惜右边脱落明显,看不清,只能看到“传……舜世”几个字,左边被砖石挡住了,看不到字。

  近年来,城南镇大力发展文旅事业,把周前古村打造成为旅游知名地、网红打卡点,并且经常在当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周前古村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络绎不绝。为了不误导世人,不影响周前村、城南镇乃至于始兴的文化形象,如果能够把错误的楹联纠正回来,就更好了。所以,今年4月,我将有关情况与城南镇党委书记陈敏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她的充分重视,及时安排有关人员处理,防止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

  

马市古戏台楹联


  几十年来,我虽然从来没有去看过马市古戏台,但是先后在各种书籍文章中看过马市古戏台楹联的三个版本。

  一是:

  世事直如戏剧观,优者胜,劣者败,古今中外同感喟;

  楼台本为歌舞起,北之梅,南之李,农工旅商尽欢颜。

  二是:

  世事直如戏剧观,优者胜,劣者败,古今中外同感叹;

  楼台本为歌舞起,北之梅,南之李,农工旅商尽欢颜。

  三是:

  世事直如戏剧观,优者胜,劣者败,古今中外同感叹;

  楼台原为歌舞高,北之梅,南之李,农工旅商尽欢颜。

  但是我一直都有疑问,总觉得过去的人撰写对联的水平远在我们之上,不应该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主要是感叹与欢颜确实是对不上,虽然在楹联中,动词与名词也可以对仗。但是,在这个对联中,感叹与欢颜不仅仅词性不同,连结构也不同,这样的对仗还是有点小瑕疵的。

  于是,今年4月,我上去马市,找到古戏台,通过一番攀墙爬树,终于仔细观看到楹联石柱,方才了解到马市古戏台的楹联原来是这样:

  世事直如戏剧观,优者胜,劣者败,中外古今同感喟;

  楼台本为歌舞起,北之梅,南之李,工商农旅尽欢迎。

  这幅对联是民国时期撰写的,梅是指著名京剧表演家梅兰芳,李是指著名潮剧表演家李来利(另有一说是粤剧表演家李雪芳)。他们两个人在当时曾有北梅南李之誉。

  不过,也有美中不足,“败”与“李”均是仄声,如果“劣者败”能够写成“劣者输”,那就更完美了。

  马市古戏台后墙上还刻有一副楹联:

  过眼皆空,但惜繁华似梦;

  现身说法,何妨粉墨登场。

  曾有书籍将上联误记成“但惜繁华世界”,那是弄错了,无论从词性、结构来说,都与下联并不对仗。

  

沈所古戏台楹联


  沈所古戏台如今已然不存,其位置在现在的沈所镇沈南村委会。

  古戏台名为“古鉴台”,是青砖、杉木、半圆筒厚瓦结构。戏台正对同期建成的关帝庙,台高约1米,宽8米,深9米。戏台后两侧各有一间小屋,屋内有青砖砌成的阶梯通往戏台,戏台后壁正中悬挂着有一只木刻老鹰,老鹰张开双翅,双爪抓着一只麻雀,目光明锐,正视前方。戏台面是由五寸厚的杉木方板整齐铺成,由半圆青砖砌成的柱墩,墩面安有大木梁承挑着戏台板,相当结实平稳。

  台前两侧木柱刻着一副对联:

  顶冠束带,俨然君臣父子;

  停锣息鼓,谁是儿女夫妻。

  以上来源于《沈南村村史》的记录。不过,我怀疑这副楹联有可能记错了。因为,“冠、带”与“锣、鼓”平仄一样,这是违反楹联撰写要求的,如果下联是“息鼓停锣”,就符合平仄了。

  只是,沈所古戏台已经在1958年被拆除,从此“停锣息鼓”,现在也无法探究楹联原文了。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