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故居祠堂前,春水荡漾。
由历史建筑“忠恕阁”围楼改建而成的韶关沈所镇风度书房。
遍布韶关的风度书房,成为城乡居民、学子看书学习的好地方。
张九龄故居附近的唐代古道。
“宰相树”至今枝繁叶茂。
张九龄故居的天井。
桂山书院的建筑。
这个三月,韶关迎来了一出大戏《张九龄》,掀起了新一波“九龄热潮”。
3月22日、23日一连两个晚上,以“岭南第一名相”在梅岭劈山开道为故事原型、文汝清主演的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在韶关剧院公开演出。
此次广东粤剧院将韶关历史名人张九龄的故事搬上粤剧舞台,展现张九龄气节和风度,助推了韶关打造“九龄故里”的城市名片,也进一步向世人展现“九龄风度”。
九龄“回家”!与“九龄”相关的点点滴滴再一次为故乡人津津乐道。张九龄故居祠堂、九龄园、始兴隘子风度村、张九龄纪念公园,还有风度步行街、风度书房,多所中小学校以“九龄”或“风度”命名……韶关作为唐代著名贤相、岭南诗祖张九龄的故乡,“九龄风度”的印记在这里传承了千年。
张九龄故居祠堂 以桂花喻高洁
从韶关市区到张九龄故居祠堂的车程要一个多小时。山路弯弯,一路上行。
据历史记载,张九龄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湖湾村石头塘,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迁始兴隘子石头塘村时所建,距今已有1340年历史。张九龄故居坐西朝东,背靠七星墩山峰,前有一口荷花池塘,是典型的青砖红木客家民宅。故居祠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由3厅、2院、12厢房组成,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
此处地灵人杰。据当地民间说法,七星墩峰与天上北斗七星形状相似吻合,而石头塘村山岗背靠七星墩峰,龙脉一直延伸到此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出现了张九龄这样的杰出人物。
如今的张九龄故居祠堂由后人重建而成。据讲解员介绍,2009年10月因张九龄故居建成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有坍塌的危险,经张氏后代宗亲四处筹措,在韶关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张九龄文化研究会,并着手启动筹款大修祠堂工作;2010年农历九月初八,张九龄故居祠堂重建工程正式动工,工程在原址按旧貌重建,主要对故居祠堂的上厅、中厅、门厅等三厅进行翻修,对两侧12间厢房、左右2个庭院进行重建,修葺一新的张九龄故居保持了历史原貌的结构和风格。2013年10月重修竣工后,来自泰国以及北京、河南、海南等国内12个省市的3000多名张氏后裔齐聚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寻根祭祖。
与南都记者一同来看故居的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仲红卫教授表示,这个重建的故居祠堂面积比较小,而张家在唐代是世代为官的显赫大族,宅第当年肯定更大更气派。张九龄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长期在京做官,却又数度因为贬谪等原因回到故乡。其故居还是留下了张九龄的深深印迹。
在九龄故居祠堂旁,有一棵150年树龄的“宰相桂”。景区讲解员介绍,一千多年前,年幼的张九龄在这里栽下了一棵桂花树,现存的桂花树是张九龄所栽种原树的旁支,树龄也有150年了。学堂上,先生用桂冠(用桂花枝叶和桂花圈成的圆形花环)奖励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发奋图强。小九龄回家后将老师奖给他桂花花环的意义、古代诗人对桂花树的赞誉以及想在院子里种上一棵桂花树的想法都详细地向母亲禀告,父母亲同意小九龄引种桂花树的想法,于是小九龄和父亲一起栽种了这棵银桂(现宰相树)。据说,“桂冠”的说法就出自此处。
在池塘边,还有一块后人竖立的牌子,上面写着张九龄的《感遇》诗之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仲红卫说,这首诗是张九龄以兰花和桂花自比,用隐喻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高洁人格。这说明一个人只要立身修养,为国为民做事,人民群众就一定会牢记他,就会流芳千古。始兴人民现在也是以张九龄为骄傲,努力继承张九龄的精神。重建九龄故宅就是为了继承张九龄的人格高洁,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忠诚国家、热爱人民的民族精神。
从九龄故居延伸到Y384乡道弯弯曲曲的道路旁,还有一条千年古道。景区讲解员表示,古驿道现存遗迹长度约1.5公里,修建于唐朝,相传是张九龄的父亲张宏俞落居在石头塘之后,为了方便出行,用河卵石砌成的一条小道,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上古驿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曾是当地村民通往墟镇、外界的唯一通道。
桂山书院 继承九龄文脉
离张九龄故居不远处就是桂山书院。隘子镇自古以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书香浓郁,文风兴盛,并先后创办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桂山书院就是当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先后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和发展做出了杰出奉献。
桂山书院位于隘子镇建国村,书院亦因依桂花飘香的桂山建造而得名。书院后障是海拔1301米的七星墩,前方为海拔1368米的龙斗山障。隘子律水正源于七星墩,经葫芦洞一字流过九龄故居村前,润泽书院,东流至隘子墟。
远望书院,但见书院前后屋脊叠障,青砖黛瓦,窗户呈外凸的拱形,一字排开,整齐划一。走近书院,门楣上悬挂的大匾映入眼帘,上书“桂山书院”,字体浑厚庄重。大门两侧嵌有对联“桂山开甲弟,律水起文澜”。大门正上方,设有五幅字画,分别绘有花鸟松蝶等物,配以刚劲的书法,喜庆典雅。门槛以整条的麻石铺成,门扇厚实,大门内设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门厅,有一道副门式的牌坊,墩座为圆形麻石,粗大的门柱漆成黑色,上面其他部位为红色。牌坊较大门稍高,顶上的栏杆呈一串串的葫芦状,牌框左右各有一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中间镶着一块横匾,上书:“教先三物”(教先三物指的是:德、行、艺。)
始兴县政协组织联络科的官见全指着学校里的碑文介绍说,当年捐建桂山书院的人,希望通过书院来达到教书育人,在碑文中专门把九龄公点出来,意思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要继承九龄文脉,要像九龄公一样勤奋读书,为家族争光、为家国效力。
据史料记载,桂山书院修建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传说是在唐代古学堂的遗址上修建而成。书院坐东南向西北,遵循地势的天然坡度,按地形前低后高的建筑布局建设,书院阔度26.8米,进深44.9米,面积1203.3平方米。书院主体以厚实泥砖砌成,台阶、阳台栏杆均用大块的上好麻石。书院的横梁、门窗等木质部分多漆成朱红色,是一座青砖黛瓦,实木构筑的二面坡四合院式书院。学院房间总计近三十间,一个小山村就有一间规模这么大的书院,这在当时求学主要靠私塾的年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其建筑构造工艺之精,至今令人称道。
坪院的正前方,即是魁星楼。一棵桂花树,从高而厚的楼墙中段曲长出来,树态苍老如逾千年。据传说,这棵桂花是当年张九龄上任前亲自种下的。后来,人们策划修建书院,大家都十分敬仰乡贤九龄的文才和为官之道,于是择此为校址,院墙就从这棵桂花树的树脚边砌起。此树枝繁叶茂,荫蔽书院,自成一景;此树也成了书院的标志性一物。魁星楼共两层,第一层有开口厅,两边均为教室。
中间厅堂雕龙绘鹿,考究精致。雕刻绘画铺满了整个天花板,“穹楣窗,寿字滴水,鱼龙纹藻井,饰青首鼓须龙”,诚然就是一件艺术珍品。神龛上供奉的是文圣人孔子像。孔子正座,手执笔卷,两边有一对联:“紫气冲霄汉,文光射斗牛”。设孔子像意在表达敬贤崇文的风尚,同时也寄望书院多出人才。厅堂两侧的墙壁上各有一块刻字碑文,上面记载着当时人们为了建书院卖山置地、募捐筹款的过程和书院相关的各种情况及细节。因年数久远,部分碑文内容已模糊难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所在地改名为建国村,桂山书院也曾用作建国小学的校址。1990年,桂山书院被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清代建筑、了解当地文人历史等都有较高价值。
九龄园 完整保存唐代大墓
随着清明节即将到来,位于西河镇田心村罗源洞翠竹岭墩子头村的九龄园,多了不少祭拜扫墓者。纪念张九龄诞辰1346周年暨清明祭祖大典最近也在这里举行。
目前,九龄园内完整保存有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九龄家族墓地。园内还建有张九龄诗词碑廊、张姓源流陈列馆、张九龄陈列馆等。
据介绍,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
近年来,风度书房遍布韶关各县(市、区),无论是在韶关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充满历史的古围楼里,都能找到风度书房的身影。
据悉,韶关市委、市政府为了倡导全民品质阅读,自2017年以来,开展了“风度书房”惠民工程,打造市民满意的“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家门口的智慧图书馆”,传承和延续韶关历史名人张九龄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淡泊谦让的“大风度”。
顾名思义,“风度书房”得名于韶关出生的唐代名相张九龄。其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淡泊谦让的“九龄风度”,成为韶关最亮眼的人文标识。
仲红卫告诉南都记者,韶关客家人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传统,就是重视读书,重视知识,耕读传家写在很多人的门楣上。科举制度从隋朝试行,正式施行是从唐朝开始。张氏家族就是借着科举走入唐朝政治的中心。张九龄从小发奋读书。据唐史记载,他在7岁就能做很好的文章。他13岁时献文章给当时的广州刺史,受到刺史的赞赏,认为张九龄以后会成大器。玄宗用张九龄做宰相,和他赏识张九龄的才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他非常看重张九龄的才学和人品,这都是读书培养出来的品质。我们今天讲九龄风度,九龄风度是用什么培养出来的呢?最主要的一条:读书。张九龄本人就是唐代诗人的领袖。事实上,唐朝很多著名的诗人,像孟浩然、王维都曾经拜在张九龄的门下。
“张九龄”的饰演者文汝清表示,张九龄身上的核心魅力点莫过于“风度”二字:“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的风度卓绝。史书记载,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面对新的宰相人选时,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这足以可见张九龄的风度品格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了。”
这些大大小小的风度书房,又以风度书房韶关始兴沈所分馆最有特色。沈所镇风度书房原为建于1892年的“忠恕阁”围楼,在130多年后的今天,该围楼以风度书房的面貌重新焕发新的活力。走进书房内,独特的客家文化、文旅资源、非遗特色与现代书房有机结合,灰白色的砖石混合墙面、整齐有序的书本、方便快捷的阅读设备相得益彰,静谧中又别有一番客家乡土风味。据介绍,该书房设计总座位60个,电子阅览位8个,总藏书6600册,分成儿童阅读区、电子阅览区、吧台等区域,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点至晚上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