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今夜我们因围楼而相聚,因文化而相知。”
7月12日晚
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月华如练
照耀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客家大围
就在这座巍峨壮观的围楼旁边
一场别开生面的
“围楼夜话—新时代围楼复兴计划沙龙”
缓缓拉开序幕
当晚华南地区的知名文化学者、古建筑研究专家、文旅策划大师等群贤毕至,共聚一堂。他们围坐于这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空间中,畅谈客家围楼的传承、活化、改造与利用,为新时代始兴围楼的复兴计划添砖加瓦,贡献灵感与智慧。
省文旅厅副厅长曾晓峰、韶关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黄宣剑、始兴县委书记华关、始兴县委副书记谢涛等领导与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媒体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始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俊枫主持。
在沙龙上发言的嘉宾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志毅、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文化学者仲思、著名书画家倪宽,江西省龙南市文广新旅局党组成员、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潘平,韶关市博物馆馆长何露、梅州大埔县博物馆馆长邓亿娜和始兴县政协原副主席、客家文化及韶文化研究学者廖晋雄。
始兴县委副书记谢涛:始兴将用五大工程全面提振围楼文化 “始兴自古以来便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传统。历史记载中,曾有超过500栋围楼,见证了无数村落的悲欢离合。这里的围楼可以很大,满堂客家大围是‘岭南第一大围’,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设长达28年;这里的围楼可以很长,罗坝镇长围是‘中国第一长围’;这里的围楼可以很小,城南镇水田坝细围是座‘迷你围’,占地面积只有16平方米;这里的围楼可以很红,沈所镇红围是战时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这里的围楼可以很妙,有修建了护城河的栋护晴岚围,有张之洞题写门楣的永成保障围,有形态像‘金龟挂印’的‘笔子薮’围楼,堪称一座客家围楼‘博物馆’。目前全县保存完好的围楼达249座,而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一批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新增围楼,这无疑是对我们文化遗产的一次重大补充。”始兴县委副书记谢涛在致辞时还向嘉宾们介绍了满堂客家大围、长围、红围等当地著名围楼的特点。 他表示,“近年来始兴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积极推进围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始兴已将部分围楼改造成风度书房和时装秀场,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围楼新生。未来,始兴还将实施新时代围楼复兴计划,通过‘百围大修’‘百围大景’‘百围大展’‘百围大剧’‘百围大作’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围楼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广外艺术学院教授傅志毅:借鉴皖南模式促经济文化双赢 “我建议围楼的修复工作应交由那些掌握原汁原味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随着老一辈匠人的离去,真正的传承人变得凤毛麟角。随着部分传统技艺的失传,让许多围楼修复项目面临无以为继的困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志毅说:“尽管如此,我们仍应积极探索,如北京建筑大学的穆军教授、香港的陈立伟教授等学者,他们正努力将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为传统民居的修复开辟新径。” 傅志毅深入思考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地域文化与建筑风貌的和谐统一。“皖南地区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民居,更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无论是法院、车站还是商住楼,都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这种协调与呼应,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荣誉。” “我尤其难忘去年在宏村的经历,那个非周末的日子却迎来了超过五万的游客,足见其对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而这背后,是当地政府与群众、旅游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激发了村民保护传统建筑的积极性,更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再次证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关乎荣誉与乡愁,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韶关市博物馆馆长何露: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成复兴新路径 韶关市博物馆馆长何露认为,始兴围楼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建筑魅力。无论是数量上的庞大,还是保存状况的完好,都让人们看到了围楼文化的巨大潜力。特别是那些宏伟壮观的围楼,如满堂大围,以及小巧精致的水田坝细尾围楼,它们共同构成了始兴围楼文化的多彩画卷。 何露说:“围楼的复兴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的修复和保护,更在于如何让它们‘活’起来。我认为,数字化可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还原围楼的历史场景,让游客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围楼曾经的钟鸣鼎食和家族生活的繁荣景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还能够进一步弘扬围楼文化。” 龙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潘平:文物修缮与业态提升双管齐下 龙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潘平分享经验时说:“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拯救维护行动”方案,通过政府奖补的方式,鼓励产权人自主修缮,两年来成功抢救了51座文物建筑。同时,我们还推动国有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大了修缮范围。” 然而,物态保护只是第一步。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还需业态的提升。“我们根据每座围屋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分级分档进行活化利用。有的被打造成民宿、高端餐饮,有的则成为展示展览场所或村民议事空间。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保留了文物的物质形态,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 在业态提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物精神内涵的挖掘与传承。“我们积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爱上客家文物。我们还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与交流。通过举办微拍大赛等活动,鼓励返乡大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美好瞬间,让年轻一代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围屋活化需生活气息与责任机制并重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和人们分享了初入职场一次“迷路”经历:“我的首次野外考察便是在始兴车八岭,当时追野兔迷路后,走出来后,老乡竟然告诉我现在到了江西。这让我意识到广东不仅仅有繁华的珠江三角洲,更有值得探索与保护的广袤地区。这段经历,为我日后投身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关注客家围屋包括围楼文化,埋下了种子。” “客家围楼,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其本身便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在广西见过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将整个村落视为一个生动的展览空间,这种理念对围楼的活化极具启示意义。围楼不仅仅是一砖一瓦的建筑,更是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活化石。如何让它们焕发新生,关键在于‘活’字——让围楼有人气,有生活气息。” “我曾在莱茵河畔目睹那些古老城堡的维护之道,一幢城堡只需要1马克,政府虽将其转让,却严格监管修复责任,确保每一座城堡都能得到妥善保护。这启示我们,围楼的保护同样需要明确的责任机制和持续的关注。更令我感慨的是,当看到围楼内仍有后人居住时,我深感欣慰。因为真正的保护,是让围楼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冰冷的展品。” “对于客家围楼而言,我们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传承其背后的文化内核。让后人居住其中,让游客亲身体验围楼生活,这才是文化传承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此外,结合博物馆的研学功能,设计一条融合自然与文化的研学线路,让亲子家庭在探索中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 文化学者仲思:借古喻今,围楼活化需平衡创新与传统 文化学者仲思首先讲述了一个“忒修斯之船”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艘历经风雨、不断更换部件的战船,最终所有部件都被替换,引发了关于“这艘船是否仍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的深刻思考。这个故事虽古老,却巧妙地引出了当天讨论的核心——围楼的活化与传承。 “在国外,无论是莱茵河畔的天鹅堡,还是转型为博物馆的卢浮宫,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历史建筑的现代魅力。特别是卢浮宫外那三角形的入口设计,虽初时引发争议,却最终成为美学结合的典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活化古建筑,需勇于创新与融合。” 她认为,在古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应警惕“千村一面”的现象。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独特魅力,更让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灵魂。因此,在活化围楼与古村落的过程中,人们必须保持审慎与尊重,既要传承文化精髓,又要融入创新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 大埔县博物馆馆长邓亿娜:保护抢救先行,产业旅游并进 “初次踏足始兴,虽仅短短半日,但通过对两处国宝级文物的参观,我已深感震撼。”梅州大埔县博物馆馆长邓亿娜说:“大埔与始兴,同为纯客家县,面积相仿,文化相通,却各有千秋。”她向人们简要介绍了大埔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大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我们建立了综合性产品中心、非遗展馆和非遗传习所,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创新发展等措施,推动非遗产业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大埔还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利用古民居、文保单位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线路。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实现主客共享的文化体验。” 书画家倪宽:围楼艺术展启新篇,文化复兴多元并进 书画家倪宽回忆起了“初遇”始兴时的情景:“我参观了周田古村及几处围楼,那里的景象令人震撼,激发了我强烈的创作冲动。2023年,在始兴罗坝镇长围,我们成功举办了韶关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艺术水准最高的艺术展。展览期间,我们还同步举办了全国高校美丽赋能乡村研讨会,吸引了来自52所高等学府的领导与专家参与。” 谈到围楼复兴,倪宽认为硬件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赋予其文化内涵。“正如威尼斯通过艺术展览让古城焕发新生,我们也在探索适合始兴的发展路径。艺术展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未来,我们将尝试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让始兴的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展现。”
在月光的见证下,“围楼夜话”沙龙圆满落幕。正如主持人、始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俊枫所言:“这不仅是一场围楼文化的深度交流,更是一次历史的回望与未来的展望。”
在月光的照耀下,满堂客家大围仿佛焕发了新的生机,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人们在韶关始兴共话围楼复兴,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