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浴 火

 

土葬之患

                            

  王某是始兴县某乡村的普通农民。没搞殡葬改革前的一年,他就曾面对一个挺让人闹心的麻烦,原来是他家的承包山林里又多了一座新坟。山地被挖了两畦不说,也为山田农作添了麻烦。“乡里乡亲的,咱也说不出个啥,谁家没老人呢?要是有个既安葬死人、又不搅活人的两全办法就好了。”王某说得恳切又实在。
  王某的烦恼,在未开展殡葬改革前的农村很有普遍性。这一问题也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力求解决的一大问题。
  中国人总有这么个观念,人生一世必须完成三件大事:造房子、生儿子、造坟子。这种人生定位已经有数千年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逐步富裕起来的始兴人让这种人生观念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丧事大操大办、兴师动众,修建豪华的水泥坟墓,甚至大造阴宅,焚烧大批花圈、冥币及其他各种迷信用品等等。
  于是,漫山遍野越造越大的各式坟墓,成了青山中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大街上越来越长、花样越来越多的出殡队伍,又是始兴县城时时可见的一道风景。
  青山“白化”现象相当普遍,国道、省道两侧以及乡镇周边乱建坟墓日趋严重;一些地方出现坟墓造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占地越来越多的趋势;一些地方棺材标价惊人,而人们又不得不高价购买,最终来既浪费大量的木材,又浪费不少钱财;清明节扫墓,因燃烧鞭炮、冥币而引起山火屡禁不止;
  这些殡葬陋俗的直接后果,不但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浪费了土地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污染了生活环境。因此,殡葬改革的实质是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死人和活人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正如民政局干部指出的: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自然环境是殡葬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个人和一棵树、一亩地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人死了,如果要装棺材,需要0.5至1立方米木材;如果要土葬,要占用几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的土地,一般二三十座坟头就要占用一亩土地。始兴县的面积只有2174.12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按千分之五的死亡率计算,一年大约有1250人逝世,这样又要占用多少木材和田地山头。始兴每年有大量新生儿出生,而土地资源却因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建设用地逐年减少,这种一增一减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如果人死后还要占一块地,死人还要与活人争地,那么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占地是一方面,不文明的丧葬方式是死人吃活人的又一方面。”民政局的同志说,如今,在农村办个丧事动辄上千元、数千元之多,赶上丧事的农民有的是倾其所有,甚或举债累累。即使按1000元的标准计算,这对绝大多数并不太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巨大的浪费。
  这可是我们不得不必须正视的事实:死人仍旧在与活人争地争利,“死人吃活人”甚至更为厉害!
  “殡葬改革绝不仅仅是移风易俗的一项工作,而是事关广大农民利益,事关全县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切不可等闲视之!”民政局局长李晓海言之谆谆。
 

 难,也不难

                            

  一个大张旗鼓宣传的日期让始兴县人记住了它的特殊意义:从2002年10月1日起,始兴县全面推行遗体火化。有人说,这次大行动对始兴县来说,算得上是一次零点开始的革命。这是始兴县创建生态县来改革史上力度最大的动作。
  殡葬改革第一个月,始兴县共火化了91具遗体,火化率96.89%。不过,有心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个良好开端,更艰苦的工作还在后头。他们都说,殡葬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是一场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一场灵魂的革命。
  针对那些落后传统思想严重、不顾政策死守土葬陋习的,该县组织县民政局、文明办、当地乡村干部以及觉悟高的群众成立工作小组,对逝者家属宣传政策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思想工作真真切切地做到家,使不少私自土葬的亲属主动取尸火化,保证殡葬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隘子镇首例火化对象是一名联丰村的困难户,又是孤寡老人,身边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已嫁的女儿。当时其女婿打算用早已准备好的棺木土葬。镇主要领导闻讯立即组织执法队员和镇干部赶赴井下村现场加以制止,并反复向其女婿做思想工作,讲明殡改政策,但其女婿就是不同意火化,并场称:“谁想违反政策,只是我现在没有钱”,为了打响殡改工作的第一炮,镇主要领导果断作出先将遗体火化,由镇政府垫付火化费的决定,最终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例火化任务。事后,其女婿主动到镇政府缴交了火化费。
  尽管当初一些做法看来有些无奈,但就是靠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渐渐改变了始兴县沿袭上千年的丧葬陋习。
  紧接着始兴县开始大规模整治“青山白化”现象。每座坟都是个钉子,但工作人员凭着决心、恒心、诚心,愣是将相关坟墓的清理工作一座又一座完成好。至今为止,始兴县共清理了旧坟9825多座,提前两年完成“三道两区”旧坟清理任务,既为国家节约土地1000多亩,为广大群众节约了一笔可观的资金,更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始兴县的殡葬改革,在一步一步艰难但又坚实地推进着。通过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殡葬管理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绩。2003年至2005年的考核总分都在全市前三名,受到了省、市政府的奖励。2006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十五”期间殡葬改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我们问李晓海局长,始兴县搞殡葬改革是不是特别难。他回答:说难也不难,关键在领导。作为一个殡葬改革的具体工作人员,他切身体会到始兴县委、县政府对殡葬改革的重视。
  这次全面推行火化,始兴县各级领导更是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决心。县委县政府派出督导队深入各乡村指导,县镇村层层订立责任状,干部必须带头不仅违反殡葬规定要受到严肃查处,殡葬改革实绩也列入了干部考核目标,这使零点行动的成功有了保障。
 

凤凰涅槃

                            

   一项改革措施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殡葬改革也不例外。过去修一座椅子坟,要占地20平方米以上,平均花费8000元,一对公墓用地仅6平方米,花费约2000元,而一次火化费用不到400元。生者和死者都感到,新的殡葬制度给他们带来一身轻松。
  荀子说过,“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殡葬改革在始兴县,实际上也是一次所谓“人道”,即人生观的改革。
  推行殡葬改革,舆论先行是关键。始兴县在宣传殡葬事业、殡葬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引导人们改变旧的丧葬习俗,树立新的丧葬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让殡改工作深入人心,该县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宣传车宣传殡改的有关规定及收费标准,印发有关资料,并由镇、村(社区)干部、在校学生送到各家各户,在各村、社区、交通要道等张贴《通告》,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贯彻。此外,还利用广播、专栏、《今日始兴》报刊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形成了殡改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我县不断完善殡葬设施,引进外资300万元于2003年7月兴建了殡仪馆,实现了省提出的每个县都建有殡仪馆的目标。建成公益性公墓1座,改善了群众办丧条件,改变了我县原来无殡葬设施的落后状况,保证了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殡仪服务也是殡葬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抓好全程服务,不断完善殡仪馆管理体制,群众才更乐于接受。因此殡仪馆一方面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另一方面还制定了有关管理、服务的奖惩办法和服务承诺制度,明确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岗位责任,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做到及时、热情服务。在殡葬服务中,运用一定的礼仪、温情、高度职业化的精神来提供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严禁殡葬服务中收受红包和“吃、拿、卡、要”等现象,真正树立起“让亡者得其所,使生者了无憾”的服务理念。
  更先进的殡葬方式在始兴县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例如树葬,原离休干部陈某,本来在广州去世,但他的家属遵照他生前的叮嘱,将他的骨灰带回始兴县丹凤山进行树葬,县电视台对此还进行了报道。
  掬一抔鲜花撒往大山,让哀思逐风而去;到长青林培一铲新土,让思念在树中生长……新时期,人们祭奠亲友有了新的去处,祭奠方式更加文明,殡葬改革正使陈旧的祭祀风俗发生着沧桑巨变。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人类的发展史,从民风的角度看,就是一部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进步史。殡葬改革,既是始兴改革的一个突破,始兴生态建设的一个超越,而且,它更意味着始兴人丧葬观念的新生,正如大文豪郭沫若著名的《凤凰涅槃》一文所说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又从死灰中获得更为绚丽的新生”,始兴的殡葬改革,不正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凤凰涅槃图》么,逝去的人,经过浴火而获得大安详,而活着的人,在新思想之火的洗礼下更加勇敢地向新文明迈进。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