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穿越沧桑触摸一段繁荣——走进始兴探访广州会馆

广州会馆外观(李佳 摄)

 

    拨开历史烟云去寻根,方知一座老城的底蕴和魅力来自哪里。在始兴,就有这样一处古建筑,它穿过悠久的岁月,今天,当我们走近它时,看到的只是静静屹立在墨江畔的一处老屋,仿佛长久以来一直都是那样安静,但你在路过它身旁时,仍不免被它的容颜所打动——这,就是始兴广州会馆。

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记者一行来到了这座古建筑旁,揭开它尘封的往事,去探寻一段繁华的商业史。

隐于闹市的建筑瑰宝

初见始兴广州会馆时,它屋顶上已是杂草丛生,应该是久已无人打理,但这丝毫没有破坏它的美感。站在它的大门前,其巍峨的气势,已经令人十分震撼,而它的一棱一角,则无不彰显出当时工匠的用心之处。

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坐落在始兴县城墨江畔的一条小街巷里,如非有人引领很难发现。据始兴县志记载,广州会馆建成于清朝咸丰七年,也就是1857年,其坐北朝南,建筑总面积有268.8平方米,单看外形,也能看出其建筑风格透露出明显的“广府味”。尤其是它的烽火墙造型精美,它以绿色琉璃瓦盖面,前后两端翘起,屋脊塑二尺高粉墙,画上花卉虫鱼,上面摆有佛山人物陶瓷石湾公仔,中间是一个黄色葫芦。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因此名曰“镬耳拱”。

“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作为始兴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对广州会馆颇有研究,她告诉记者,“镬耳拱”以广府风格的建筑为主要代表,其所用材料均十分讲究,且造工精细,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尤其是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

造型精美的“镬耳拱”固然令人赞叹不已,而始兴广州会馆建筑的精妙之处还远不止如此。仅从外面看,其墙面全部选用水磨青砖砌成清水墙,这种墙体牢固结实,这也使得其经历数百年风雨,依旧熠熠生辉;而步入会馆内,则可以看到其室内分为前、中、后三个厅,两边分别建有耳室。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为了顺应风水,两边耳室建设十分讲究,均是呈梯形分布,一边是由内向外持续扩大,一边则刚好相反。

可惜的是,广州会馆内的雕栏画栋因为早些年的破坏,现在已经所剩无几。每每说起这个,今年已近70岁的邓赞勋老人就感触颇多。因为从小就在会馆边街道生活,他对会馆原先的面貌十分了解。现在,只要见人在广州会馆旁驻足欣赏,他总是会走过去绘声绘色地给游人免费讲解。无疑,这座古建筑的一棱一角都在他的心中。

如今,大家所能看到的始兴广州会馆俨然已经大不如前,对于像看过它原有面貌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但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沧桑感,难道不正是历史的一段见证?!

商贸往来的避风港湾

时光荏苒。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始兴广州会馆只是偏居市区一隅的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但将时间推移到100多年前,甚至只需回到上世纪30年代,这里却还是一处人来人往的商业旺地。

建筑的讲究,也可体现建造者的资金雄厚。单小红告诉记者,始兴因为盛产木材,且水路交通发达,墨江穿城而过,南下汇入浈江、北江,再途经珠江,就可以抵达广州。这让广府商人看到了商机,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前来经商的广府人的增加,促使他们开始集资建起了广州会馆。

在广州会馆正门前方的不远处就是墨江,如今一排排新式民居成为它们之间的障碍物,“以前广州会馆一出来,就是墨江,中间根本没有阻挡物,且据史料记载,清朝时的墨江江面也比现在要阔。当时为了货物搬运方便,在会馆前还修有大型码头,可见其当时的繁华程度。”单小红说。

与码头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同的是,广州会馆正前方的一条古老横街却得以保留了下来,虽然它现在已经成为一条新老房屋混杂的“巷子”,但是不要小瞧这样一条小街,因为这里曾经在广府商人的带动下,是始兴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说起这条街道往昔的繁华,邓赞勋老人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在解放以前,这条街道依旧是始兴最热闹的地方,街道边各种商铺一应俱全,到现在保留下来的民国时期风格的房屋就是那时候建起来的,“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街道没有以前繁华了,但仍是始兴县城内最重要的商业区,而始兴县最大的国营饭店也建在这条街上。”

随着近些年来始兴县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一条小街道已经无法承载城区主要商业区的功能了,因此也就慢慢地被人遗忘。然而,或许人们该感谢这样的改变,正是因为身处这样的区位,也使得广州会馆成为了闹市中一处难得的清静之地,这也正好配合它古朴的气质,令人流连,引人沉思!

“南北”相融的历史见证

毋庸置疑,广州会馆的建设,最初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让广府商人在始兴经商更为方便,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它的意义也随之扩大,在今天看来,它不仅是始兴商贸一度繁荣的见证者,更是广府文化在始兴落地生根的起始点。

自清朝咸丰年间,广州会馆在始兴落成以后,广府商人来始兴经商的也越来越多。“那时的墨江,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船只南来北往,航运非常繁忙,始兴的木材、土特产通过船只运抵广州,而广州的商品也通过这条航道来到始兴。”单小红在说起这段繁华过往时,十分兴奋,仿佛过往的商船依旧还在眼前。

抗日战争时期,则是广州会馆的又一次兴盛时期。当时由于受战争影响,大批珠江三角洲的难民来到始兴,其中有些商人在始兴开店经商。“当时,仅县城就有31间广府商人的店铺,占始兴县城总店数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还有不少广府人在银行、税务和县府机关任职,一时间,广府人成为始兴颇有影响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单小红称。

随着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到了1939年,始兴的广州同乡会正式成立,为广府人在始兴的扎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集资在始兴五里山靠高椅坑和石井买了山地,供去世的乡亲安葬,打消了乡亲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在这里做生意、繁衍生息;另外,他们还利用会馆馆址开办广义小学,招收同乡子弟和其他小孩入学。

单小红告诉记者,同乡会的经费主要靠同乡会的会员捐赠、会馆出租收入。广州同乡会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49年9月,为繁荣始兴经济、凝聚广州乡亲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始兴广州会馆的成立,对带旺始兴的经济、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单小红告诉记者,在始兴县的马市墟以及都亨墟现在都还保留有规模十分宏大的骑楼,而这种建筑样式正是广府文化的一个特点。由此可见,广府风格对始兴民居的影响颇深。

另外,在始兴还有不少姓氏都是从广府搬迁过来的,他们不仅将广府的建筑特色引入了客家风格,也带来了粤剧。“即便是现在,不少始兴人,尤其是老人家依旧热衷于听粤剧,而这种现在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剧种,在上世纪30年代的始兴依旧是新鲜事物。当时广府商人在始兴发家,也使得一些粤剧演员来到这里谋生,并将粤剧迅速地在始兴流传开来。”说起这段过往,单小红颇为感触。

现在,始兴县政府已加强对广州会馆的保护,各项工作在有序的推进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州会馆定将会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世人,让更多人去了解始兴的那段繁华的历史。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