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正从家庭命题升级为社会课题。对于山区县而言,老龄化程度高、服务半径大、资源整合难等问题,如同横亘在前的大山,使得养老服务推进困难重重。近年来,粤北山区的始兴县,在这场与“银发困局”的博弈中,探索出了一条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的全新路径。
当暮色漫过群山:“一碗汤的距离”为何这么难?
暮色降临,群山如同被揉皱的绿绸子,在晚风中泛起层层涟漪。坐落隘子镇的冷洞村,是始兴县内距离县城最远的村落——从村口驱车前往县城需耗时约2小时,相当于韶关与广州高铁往返一趟的时长。
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青壮年像候鸟一样飞向城市,留下老人们守着日渐凋零的村落。村里刘阿婆的儿子在中山市找到一份外卖员的工作,总说“城里送汤上门,十五分钟就到”,可对山里的老人来说,“出门买包盐”可能是1小时的跋涉,“看趟病”可能是提前算好的班车与2小时的颠簸,“见子女一面”可能是半年又半年的等待,“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山区老人最熟悉的孤独注脚。
始兴县民政局展示了一份2020年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全县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共有3.68万人,老龄化率已接近20%,其中农村老年人比重更是高达60%。然而,受限于财政资金紧张、专业护工稀缺等原因,当时全县没有一家公办养老机构有能力面向社会开放运营,仅有的9家乡镇敬老院,护理型床位仅占比34.24%、入住率不足20%,这种“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的荒诞并存,折射出城乡养老资源的严重割裂。
但始兴没有困步于“山高难越”的困局。2020年,当“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全会文件的这一年,始兴县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列入了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一口气投入120万元建成启用4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6间乡镇敬老院完成了改造升级。五年来,约1.1亿元的真金白银投入,让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铺展在群山之间,始兴县把“养老”二字从“生存需求”写成了“生活品质”。
群山依旧苍茫,可暮色里的故事变了。
县一级:从“散沙”到“港湾”,托住最脆弱的底色
在县城中心的北门路上,一栋米黄色的6层建筑在周边骑楼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暖调墙面与青灰色砖瓦的碰撞,让它从街道两侧的老建筑中跃然而出,主楼上“始兴县养老服务中心”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和的光。这座投资近9000万元的“养老地标”,从选址便藏着贴心巧思——与县中医院仅一墙之隔的区位优势,步行3分钟即可抵达医院门诊楼;256张床位按需求分设家庭套房、双人房和三人房,特别划分失能人员照护专区,餐厅、活动空间、文娱室、康复室等功能区更是实现了“一站式”配套。
与传统公办养老院不同,始兴县采用“公建民营”方式,引入广东颐和养老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运营始兴县养老服务中心,床位设置实现“兜底保障+社会服务”双轨并行,15%的床位定向保障政府兜底特困老人,85%的床位面向社会开放,在有效填补县域非政策性兜底老人机构养老空白的同时,也牢牢兜住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底线。目前,该机构已进入试运营阶段,21名全失能政府兜底保障对象及16名社会老人已顺利入住。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能够在这么好的地方养老,这儿有电梯,卫生间都有扶手,照顾的护工也特别专业!”97岁的郭奶奶作为首批入住的特困兜底对象,从马市镇敬老院转移至县养老服务中心入住,每月服务费用由政府拨付的供养金及护理费全额承担,个人无需额外支付任何费用。
此外,面对乡镇敬老院“小散弱”的痼疾,始兴县以县级直管改革给出了更彻底的答案:既要建好标杆,更要激活存量。始兴县在全市率先将全县乡镇敬老院的管理权限由镇级调整为县级直管,2025年4月,全面完成9间公办养老机构整合撤并工作,共48名兜底对象转移入住县社会福利院工作,实现“机构整合到位、人员整合到位、垂直管理到位”改革目标,成为韶关市唯一实现特困供养服务县域集中化的县。
为何要撤并改革?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翻出一本对比账:2024年初,全县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14%,护理型床位占比67%,乡镇敬老院各自为战,小的住不满,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了;如今,入住率涨到59%,护理型床位达到87%,护理员月薪涨了11%。工作人员说:“以前乡镇敬老院像‘孤岛’,而现在全县的资源成了‘一盘棋’。”
原来居住在城南镇敬老院的赖阿伯是首批转移入住的老人,他展示了一张2025年除夕夜县社会福利院全院59名老人的大合照,他们身后挂满红灯笼的福利院幸福楼,每个人的笑都像晒透的干枣,皱巴巴的却甜得很。他说:“来了这里以后活动又多、人又多,热热闹闹的,每天都很有意思。”
镇一级:15分钟圈,把烟火气“端”到村口
位于太平镇城东社区的长者饭堂,每个工作日中午,都飘着家常菜的香气。饭点时,李奶奶正跟着社工小邓学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屏幕那头,是她在外打工的孙女:“奶奶,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吃了酿豆腐!又滑又嫩,没牙也咬得动,饭堂做的,比家里还香!”李奶奶笑着说。
始兴县创新“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助一点”的“五个一点”多元筹资模式,特殊困难老人仅需自付2元就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饭菜。为拓宽资金来源,始兴县联动慈善组织,发起“家门口的长者饭堂”线上募捐项目,以运动捐步、线上马拉松等“指尖公益”形式,撬动基金会、企业及个人捐款超50万元,始兴县也成为了韶关市首个实现长者饭堂100%乡镇覆盖的县。目前,全县共建成长者饭堂10家,累计筹集建设运营资金72.2万元,为超2.8万人次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一碗热饭能让老人“吃得安心”,而镇里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要让他们“活得舒心”。
始兴县在夯实助餐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养老服务向全时段、多层次延伸,因地制宜改(扩)建成6家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全镇提供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化养老服务,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6家镇级中心像区域枢纽,既承接县级资源下沉,又辐射村级站点,同时还与市场、社会力量协同发力,推动党员干部、“双百社工”、志愿团队、爱心企业等资源向基层下沉,重点服务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
数据见证着改变:2025年以来,全县镇级养老中心累计开展日间照料2626人次,全日托养2656人次,协助开展各类助老敬老志愿活动82场、覆盖1.48万人次,关爱探访特殊困难老人2307人次、月探访率100%,实现了“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蝶变。
村社一级:家门口的“暖巢”,让孤独开出花
走进顿岗镇石坪村,一座由村闲置用房改造而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如今老人们的“幸福驿站”。中心内,日间照料室里的护理床铺整齐洁净,文化娱乐室的桌旁围坐着说笑的老人,功能区域一应俱全。该中心还同步打造了康园中心和长者饭堂,成为“养老助残+膳食照料”一站式综合服务站点,使当地老年群体实现“足不出村”享受多元服务。
“以前,我们这些老人想聚在一起,只能到露天的晒谷场,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了这么好的地方。”村民李大爷感慨地说。
这些“变废为宝”的空间,正是始兴“闲置资源活化+”模式的缩影。近年来,面对农村养老资源分散、设施匮乏的困境,始兴县创新思路,将闲置校舍、集体用房等“沉睡资产”盘活,改(扩)建了11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基础服务延伸至6600余名农村老人家门口,既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又让养老服务“近”一步。
不久前,位于始兴县顿岗镇周所村的未来社区项目正式进入了交付阶段,迎来首批住户。这是广东省首个“农村未来社区”项目,它创新采用“农房排屋+多层公寓+养老公寓”模式,对村庄进行系统性重塑,也为农村养老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与乡村的“嵌入式养老”相呼应,始兴的城市社区正上演着“适老化”的温暖与乡村的“嵌入式养老”相呼应,始兴的城市社区正上演着“适老化”的温暖蝶变。
2020年以来,始兴县新建的5个住宅小区严格按“每百户20㎡+”标准,配建了养老服务设施仅1000㎡,配建达标率实现100%;始兴对城市养老设施的“精准升级”,还体现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程,156台电梯为超2800名老人解决了“下楼难”问题,改扩建的党群服务室、老年活动中心等21处老年服务场所,更把“养老在村社,享老在门口”变成了现实,其中城南社区荣获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成为城市社区养老的典范。
设施的温度,终要落在人心;而人心的温暖,更要靠“双向奔赴”。在顿岗镇千净村“蔚老社区”示范点里,有12名留守妇女、低龄老人经过培训成了互助养老骨干,他们帮高龄老人买菜、陪诊、教用手机,自己也收获了“被需要”的幸福。
志愿者阿芳说:“前几天家里有事,隔壁的张奶奶让我家孩子去她那解决了好几顿饭,她对我说‘你现在帮别人,以后别人帮你’,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有回报的。”
在始兴,“养老”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接力”。目前,全县已成功培育“蔚老社区”示范点2个,发展老年志愿者、妇女助老员100余名,服务超6000人次。这些由老人、妇女、志愿者织就的服务网,让老年生活从“被照顾”变成了“互相温暖”,更让孤独的晚年开出了花。
居家养老:健康与安全,织密“最后一米”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如何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全养老?始兴县用一张立体化的“守护网”给出了答案。
在隘子镇风度村,82岁的高龄老人张伯正倚着新安装的床边扶手慢慢起身。这个看似简单的金属架,是他家适老化改造的“核心装备”。“以前起床要撑床头柜,有次我差点连柜子带人一起翻倒。”张伯说。
“我们不是‘一刀切’装扶手,而是蹲在老人家里量尺寸、看习惯。”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量身定制”,不是个例。“十四五”以来,始兴县累计投入88万元为199户特殊困难家庭进行“一户一策”个性化适老改造,重点解决了地面防滑、高低落差、床边护栏、卫生间扶手等“关键痛点”,还为其配备了手杖、轮椅、淋浴椅等适老化用品,让老人们实现了从“将就住”到“安心住”的转变。
而在顿岗镇、澄江镇等乡镇,一场“科技+养老”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444户农村老年人的家里,多了一双“隐形眼睛”——墙上、柜子上装着的隐形护理员AI摄像头,能够通过AI算法识别跌倒等危险动作;而集SOS一键求助、实时定位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卡片手机“银龄守护卡”,更是24小时贴身守护长者安全,老人们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在紧急时刻获得帮助。
这些“科技小助手”,是始兴县2023年联合深圳养老基金会开展的“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可持续模式探索”项目的成果。该项目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无人看护风险大的痛点,用智慧养老终端填补了“子女不在身边”的照护空白,有效保障农村居家老年人应急需求。
如果说硬件改造是筑牢安全的“地基”,那么健康管理则是持续运转的“齿轮”。
始兴县通过慢性病靶向干预、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疏通居家养老健康服务“被动响应”堵点,推动超2万名老年人在“家门口”完成体检建档,对1万余名老年人进行慢性病靶向干预,免费为其发放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门诊药品,组建73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签约服务2万余名老人、签约率达80.22%。2024年,该县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71.09%,超出省绩效评价要求7个百分点。
此外,为化解居家养老“意外无依靠”的隐忧,始兴县统筹县级资金,为全县4.58万名60岁以上老人统购“银龄安康”保险,统保率达100%。这份“政府托底”的保险,覆盖意外身故、伤残、医疗、意外住院津贴等四类风险,每人每年10元的保费最高可赔付5千元,以小额投入撬动大额保障。
从“山高难越”到“三级织网”,从县城的养老服务中心到村口的长者饭堂,从科技赋能的智慧守护到量身定制的适老改造,始兴破解“银发困局”的密码,藏在一碗热汤的温度里,亮在一盏守候的灯光中,始兴用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把养老服务送到了老人的屋檐下,把安全保障嵌进了老人的生活里。如今的始兴,即便群山依旧环绕,“老有善养”亦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