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始兴红围:忆峥嵘岁月 固堡垒根基


   在沈所镇这片秀美的土地上,因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青史流传的英雄先烈而铺染上了一层壮美的红色。在这里,有一座红色堡垒,那里有过一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这种红色精神的力量,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对于红围这座革命岁月的“红色堡垒”,始兴县一直注重保护,并将之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碑铭记。2009年1月,为发展红色旅游,当地计划筹建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受到省市有关部门重视。作为这座红色堡垒的一名讲解员,饶莉萍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前来参观红围的游客们进行这段红色历史的讲解介绍,虽然每天都讲解一样的历史故事,但是每一次的讲解都带给了她不一样的感受。

  饶莉萍介绍说,她的爷爷是抗日游击队老战士,作为他的后代,其实对爷爷这一辈革命先辈们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永远的铭记和缅怀的.作为红围的讲解员,我的感触其实是颇深的,因为每一次讲起红色故事,既是资政育人,其实也是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红色的历史,重温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一个过程。

  走近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这栋淡红色的厚实围楼巍然屹立,分外惹眼。穿过大门进入围楼内,只见一排排不足半人高、鹅卵石砌成的残损石墙。围楼没有顶,四面墙壁围合,其上分布着窗户和瞭望口,附墙而生的植物茂盛生长。红围原叫“奠安围”,以前共有五层,房屋96间。整座围楼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围”。1940年夏至1941年春,这里曾作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在指挥广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和重要的“红色指挥所”。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迁往韶关。1939年冬,因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特务活动猖獗,省委机关不得不迁出韶关。1940年夏,省委机关从南雄瑶坑迁到始兴红围。当时红围的一到三层都有当地老百姓居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第四、五层楼房里。时任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省委数易其址,但始终不改初心,坚持对敌斗争,立下不朽功勋。

  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告诉记者,省委机关红围是1940年7月份搬到这里的,1941年春就搬到韶关去了。这半年多时间里,时间虽然是很短,但是省委在这里开展了很多的活动,比方说在江口举办了干部培训班,在附近的一个叫冼屋围的村庄又办了干部自学班,其实就是6个人,但是这6个人后来都是成为了我们党的一些骨干。在始兴红围的时候还开展了大量的抗日活动。

  1940年底,广东省委在红围召开执委扩大会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指示,宣布张文彬调任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撤销,分设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均属中共南方工委,由李大林任中共粤北省委书记。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机关迁往韶关,电台仍留在红围执行任务。这一年多里,省委电台接收、发送电报100多份,密切了粤北省委与各级党委组织的联系,及时传达了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当年5月,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部长郭潜被捕叛变,粤北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特务先后逮捕了李大林等人。当时的电台负责人黎柏松闻讯后,连夜回到红围,通过电台紧急向党中央、南方局报告有关情况,周恩来作出“停止活动,分散人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粤北省委按指示用各种方法通知有关党员分别疏散,险情才没有进一步扩大。

  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告诉记者,红围因为省委在这里,是比较安全的,一个是举办培训班和干部自学班,为我们党培训骨干力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大家也知道,就在这里不远处,有一个交通站叫日新小学地下交通站,通过这些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然后为建立华南抗日敌后根据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2月,始兴沦陷,日军两次侵入沈北村,地下党员领导和进步村民组织沈北村抗日自卫队奋力抵抗。日军攻占沈北村后,纵火焚烧红围。围楼结构受损严重,之后红围破败,只剩四面墙壁顽强挺立着。

  2018年,始兴县对红围进行布展提升,并将之作为当地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进行重点打造,对原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旧址进行修复,全方位展现以红围为中心的当地抗战故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让“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