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在我县罗坝镇,有着六万多亩的毛竹种植面积,竹资源十分丰富,山上的万亩竹林苍翠欲滴,山下的竹木加工厂一片繁忙,伴随着机器轰鸣,一根根成竹被加工成各类竹产品后运出大山,为当地人敲开“致富门”。 
走进罗坝镇最大的双林竹木制品加工厂,阵阵竹香扑面而来,3000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紧张有序的生产画面。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分工协作,熟练地将一根根原竹输送到机器中进行生产加工,破竹、分片、编织……经过一系列工序,毛竹被加工成了集装箱的底板半成品。工厂负责人曾林全向记者介绍,企业不仅有以生产集装箱板材半成品为主的竹制品加工厂,还有生产竹制品设备的加工厂。

曾林全表示,企业有一个设备研发车间,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生产需求,将机器设备改良,让工人的产量做得更高,质量做得更好,工人能得到较高的报酬,因此,自己也会在这方面会不断地去更新、去探索、去研发。 曾林全是罗坝本地人,从2016年起回乡创业成立了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竹筷子、烧烤签、牙签等竹制品,今年新厂投产开始生产集装箱板材半成品,眼下正是生产最忙碌的时候。 据曾林全介绍,工厂一年大概需要2万吨毛竹,一天生产50吨,大概是2000根毛竹。2000根毛竹的生产量能够带动从抚育、砍伐、运输到加工生产各个环节,利用好当地的劳动资源,一年能解决200人以上的就业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产车间内,工人各司其职,为竹木制品产业新一轮的旺季紧张忙碌着。钟良城是罗坝本地人,在工厂主要负责运输毛竹和驾驶叉车装运加工好的集装箱板材半成品。只见他来回穿梭在不同的岗位。他说,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在家门口上班能有这份工资已经很满足了,希望能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同样,每个月能够领到三、四千元工资的李兰凤在加工厂上班已经两三年了,她也非常满意在家门口的这一份工作。

与塑料相比,竹子资源优势明显,如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强。近年来,我县正积极推进“以竹代塑”政策,大力打造竹产业发展集群,以绿色低碳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曾林全更有信心将竹产业做强做大。他说,因为罗坝本地的毛竹资源比较丰富,为响应国家“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的倡议,加上县里又大力扶持毛竹资源的加工,山上是基地,山下是工厂,自己很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罗坝镇是我县竹木主产地之一,竹面积约6.5万亩,竹资源十分丰富,亩产约600-1200斤。借着“以竹代塑”的东风,该镇把握机遇、突破逆境,目前有九家竹木加工企业,将竹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推动毛竹产业节节攀升,助力乡村振兴。

罗坝镇副书记黄洁丽表示,罗坝镇现有毛竹加工企业9家,主要以生产板料和半成品等为主。下一步,罗坝镇将以做精竹业加工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竹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并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端竹加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全镇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