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以来
马市镇以强镇富民兴村为目标
积极探索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其中
柴塘村陈皮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
不仅做精做优了当地的“土特产”
还让“小陈皮”成就了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日,记者走进马市镇柴塘村,只见一片繁忙的景象。冬阳暖暖,气候干燥,正是陈皮加工的“黄金时期”。在村篮球场这片临时的陈皮晾晒场上,一筐筐新鲜采摘的柑果整齐排列,柑香扑鼻,香飘四溢。数十名当地村民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筛果、过秤、分拣、剥皮、晾晒等陈皮晒制工序。
刘优菊是马市镇柴塘村村民,她表示,在加工厂加工陈皮,既能照顾到家里,又能增加家庭收入,一天能挣到一百多元,在这里做工挺好的。
加工厂的负责人邹海明和合伙人许荣华每天也都忙碌在晒场上,严格把控质量关。从陈皮柑的筛选到陈皮的晾晒,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严格的标准和工艺。他们表示,陈皮加工厂从开皮、剥皮到晒皮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能很好地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许荣华说,厂里是按计件来发工资,手脚快的一天能赚一两百元,慢一点的都有七八十元。高峰期有七八十名工人,从十月份开始进入生产期,工期延续到元旦后。
邹海明向记者介绍,陈皮集食用、药用等多元价值于一身,耐储存、效益高,在市场上需求旺盛。目前加工厂制作的有大青、二红和大红等不同品质的陈皮产品。从最初的选果到后续的晾晒、陈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
邹海明是柴塘村人,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对于陈皮,他与搭档都有成熟的货源和销售渠道,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网络。陈皮需要太阳晒,他们就充分利用村里的晒场、屋顶等空地,见缝插针晾晒陈皮。邹海明认为在柴塘村办陈皮加工厂,不仅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还能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可以说是一种双赢多赢的好事。
接下来,马市镇将继续以强镇富民兴村为目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和发展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项目,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