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人才是核心驱动力。罗坝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精准聚焦“人”这一关键要素,积极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成为培育乡村新人才的“孵化器”与“能量站”。近日,一场以“畲族刺绣”为载体的特色技能培训班在镇党校成功举办,这正是驿站探索“非遗+人才”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文化动能的生动写照。
课堂现场:针线穿梭间,非遗“活”起来。
本次培训,驿站特邀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研究员、畲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雷珺婷担任主讲导师,吸引了近30名来自镇内的非遗文化爱好者、乡村手作从业者及意向创业村民。他们带着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对增收致富的期盼,齐聚一堂。
“锁链绣是畲族刺绣的根基,环环相扣的结构能让图案跃然布上,充满立体感。”培训伊始,雷珺婷老师通过精美的图文课件,将畲族刺绣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娓娓道来。随后,一段精心制作的技法分解视频,将“起针、绕圈、锚线、收针”等关键步骤清晰放大、缓慢呈现,化解了学员们的畏难情绪。
到了实操环节,雷老师手持针线穿梭于学员之间,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拉线力度要均匀,心要静,手要稳”,她一边示范一边叮嘱,不时俯身帮助学员纠正绕圈松散、锚点偏移等问题。课堂内,丝线交织的细微声响与低声交流请教的声音相互应和,学习氛围浓厚而专注。
学员心声:指尖溢彩,绣出乡村新图景
从“礻”字旁的首笔到“田”字的最后一针,学员们在一块块苎麻布上,用五彩的棉纱线小心翼翼地探索、实践。经过反复练习,原本生疏的手法逐渐变得流畅,一个个略显稚嫩却充满诚意的“福”字在指尖绽放。
“以前总觉得畲族刺绣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看得见摸不着,今天亲手绣出这个‘福’字,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好像和历史有了一次对话!”村民李阿姨捧着自已的作品,爱不释手,兴奋地表示,“回家后我要教给家里的孩子,让这门漂亮的手艺能在我们年轻一代手里传下去。”
对于从事乡村手作产品销售的学员陈女士而言,这次培训带来了更直接的商业灵感。“我的产品一直想寻找独特的文化标识,这次学的锁链绣技法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把畲族元素融入抱枕、杯垫这些日常用品里,产品一下子就有了灵魂和故事,肯定能吸引更多追求个性与文化的顾客。”她已经开始规划如何将这门新技艺转化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销路的“秘密武器”。
此次畲族刺绣培训,远不止于传授一门手艺,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是驿站践行“以培训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以发展促振兴”理念的一次精准落地。“我们不仅要让学员掌握一项能够增收致富的实用技能,更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让深藏于乡野的非遗瑰宝,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独特文化IP。”
下一步,人才驿站将继续发挥其枢纽平台的作用,深度联动非遗传承人、专业院校及市场力量,围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设计并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特色、见效快”的技能培训项目。驿站致力于打造一个从技能培训、创意孵化到市场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更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新农人”,让乡村人才的成长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为罗坝镇的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