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农业兴。在我县城南镇胆源村,“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首次实践,正勾勒出现代农业的绿色图景。稻田为鸭提供天然家园,鸭为稻田当好“生态管家”,这种循环共生的模式,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孕育着“一田双收”的丰收希望。
走进城南镇胆源村的稻鸭种养基地,连片稻田如绿毯铺展,稻穗饱满低垂,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稻香。更引人注目的是,上千只麻鸭在稻株间穿梭游弋:有的低头啄食杂草,有的仰头捕捉害虫,偶有几只扑腾着翅膀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这群灵动的“小家伙”,既是稻田里的“生态卫士”,也是基地里的“增收主力”。
据基地负责人张辉城介绍,他们做示范片的稻鸭养殖基地面积大概有180亩左右,主要目的是养殖鸭子在田间除草吃虫,鸭粪用来做田间的肥料,不施肥和打药,拿来做试验看看效果。
据了解,目前这批辛勤工作的“管理员”们,每一只都已长到三、四斤重,在稻田里生活得健康又壮实。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就能作为生态肉鸭上市,为基地带来第一笔可观收入。
据张辉城介绍,我们7月16号左右进的鸭苗,到现在算起来有100天了,一亩地预算放15到20只,一共养了1800多只。在前期喂饲料30天左右,现在是吃五谷杂粮,一天只喂一次,吃的玉米和稻杆草打成粉,现在鸭子基本上可以售卖了。
“稻鸭共生”的巧妙之处,在于构建了一套自给自足的生态链:鸭子的活动替代除草剂,觅食行为替代杀虫剂,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真正实现了“以田养鸭、以鸭促稻”。这种模式不仅让水稻和鸭子都保持天然品质,更能提升农田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据张辉城介绍,第一年稻鸭供养水稻,现在长势还可以,他们有2000亩地,明年应该都要全面实施“稻鸭共生”模式,因为可以实现一田多收。
从“单一耕作”到“共生共赢”,“稻鸭共生”模式既是生态农业的创新探索,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金秋时节将至,这片稻田正孕育着稻谷金黄、肥鸭满塘的双重喜悦,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开辟出一条绿色高效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