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种植杨梅、枇杷历史悠久。六月盛夏,正值杨梅成熟季节,始兴县太平镇水南村各大杨梅园里树上点点红,枝头杨梅正成熟,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在丰收的喜悦下还有一丝忧愁缠绕着当地的果农们,那就是部分果园出现了杨梅树、枇杷树老化的现象及种植面积不广的问题。如何把始兴的杨梅、枇杷产业招牌稳住,并进行新时代产业化的升级,促进杨梅、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果农迫在眉睫的发展问题。为此,太平镇人大代表们纷纷履职尽责,积极为果农排忧解难,护航当地杨梅、枇杷产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果园听民意 架起百姓“连心桥”
在传统观念里,杨梅、枇杷这类农产品,因为季节性很强,虽然特别畅销,但是过了销售季节再难觅踪影,在市场上来去特别快,让消费者意犹未尽,也给农民的增收致富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杨梅,产摘旺季如逢雨水天气,会给采摘、口感、价格、销售都带来不小影响。正所谓,好收成要靠好年景,但是好年景又未必有好收成。当前,外地一些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正让这种情况悄然发生改变,不仅大棚种植、冷链储藏、农业设施给力,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窘境;而且运用轨道运输,改变了肩挑手提的劳作的模式;加上直播卖货数据出力,改变了靠嘴叫卖的局限;品牌发力,数据监测,大力开发衍生产品,改变了当季销售的短板;因为有科技赋能,政策支持,改变了农产品丰歉靠天的尴尬。
为了推动当地杨梅、枇杷产业由传统种植模式向高效、现代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大平镇人大代表尽职尽责,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群众开展面对面、心连心交流,了解种植户急难愁盼问题,听取他们对当地杨梅、枇杷产业发展的“金点子”、“好声音”广泛征求民意。并实地走进太平镇辖区内农户种植的杨梅园、枇杷园进行深调研,推动始兴招牌种植业杨梅、枇杷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代表们深入水南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斜潭村人大代表联络点、乌石村人大代表联络点,接待群众三十余人,原汁原味收集到问题及意见建议十余条。
找准症结提对策,摸清实情谋发展
拉家常里搞调研,找准调研“小切口”。太平镇人大代表们在太平镇人大的组织下,为了摸清当地杨梅、枇杷产业发展实况,以和果农拉家常的方式,详细了解各种植户所种植的果树品种、收益情况以及产业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并认真听取了当地果农对杨梅、枇杷产业发展的意见。
“始兴县是中国杨梅之乡,当地杨梅种植历史长达300年之久,小小一颗杨梅,融合了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康养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新要素、新功能。但是我现在果园的杨梅树都是很多年前种植的,而且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如何保住我们的招牌种植业,并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辈种植户要考虑的事情”。“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惠农政策的扶持,杨梅种植这个相对传统粗放型农业正向精致农业转化,正在我们始兴这个千年古县逐渐显现并现出雏形,如何克服果树老化、品种单一、增加种植面积等瓶颈问题是我们目前要面对的事情。”当地罗围村的一个杨梅种植大户如是说。
“我县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这里的枇杷品质上乘,果大汁多味甜,堪称果中佳品,目前我们种植的品种主要有“解放钟”、“早钟六号”和大五星。”水南村枇杷种植大户曾某说。
“太平镇水南村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份和日照充足,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杨梅和枇杷生长。十几年前,依托上级政策,水南村大面积种植了杨梅、枇把等果树,看到杨梅、枇杷的经济效益高,很多人都开始主动种植,杨梅、枇杷现在可是太平镇水南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水南村的党支部书记魏某向代表们介绍。
实地走访+面对面接待+问卷统计,多形式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实情。在太平镇各人大代表联络站内,值班接待选民的代表围绕杨梅、枇杷种植业的发展与选民们开展了一场又一场面对面和心连心的交谈,认真倾听了群众对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愿景;在各村的山林果园里,代表们实地视察了果树生长、种植、运输及采收的实际情况,并了解了果农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此外,为了更细致的了解产业发展真实情况,太平镇人大还组织各人大代表联络站向辖区内的选民(果农)发放《太平镇人大调研镇辖区内杨梅、枇杷产业信息统计表》,更全面的掌握了第一手调研资料,有效的摸清了杨梅、枇杷的产业发展实情,并向当地政府精准的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若干条。
持续沟通强监督,跟踪问效解民忧
围绕促进太平镇杨梅、枇杷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事宜,太平镇人大以人大代表联络站调研为起点,深入果园实地,甚至农户家里,以强有力的沟通和监督为当地杨梅、枇杷产业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奋力推动始兴杨梅、枇杷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为做好当地杨梅、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监督工作的“后半篇文章”,镇人大及时督促政府及时研究、抓好整改,形成监督的闭环体系,持续推动问题解决,积极助力推动当地杨梅业、枇杷业的提档升极和可持续发展。
据悉,太平镇人大与镇辖区内各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民声“落地有声”,持续监督强化跟踪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