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澄江镇人大组织部分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工程”·人大代表在行动”代表专题视察活动,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四小园”重点建设项目,汇聚智慧力量,为推动国道沿线风貌提升、加快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支招助力。
据悉,澄江镇省际边界入省通道国道G535澄江段沿线“四小园”提升建设项目利用善亨村、澄江村、潭坑村3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房前屋后、村头巷尾的边角地、闲置地、荒废地,因地制宜建设群众身边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生态景观,让村中荒地焕生机,乡村旧貌换新颜。该项目已全面竣工,共种植1300多株四季茶花、红继木球等特色绿植,架设3580多米仿竹篱笆、硬化590多平方米路面,增设一批生态停车位解决村民停车难题。代表们深入“四小园”项目建设节点善亨村黄屋,实地察看绿植长势、果蔬种植布局与文体设施等情况,对该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整体提升”的做法及取得成效给予肯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要以“四小园”建设作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抓手,建好、管好、用好‘四小园’,让“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成为我们的乡村新常态,“百千万工程”成效更加可感可及可持续。”座谈会上,代表们聚焦如何加强后期管护和挖掘项目价值展开热议,视察组建议:要建管并重,加快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防止项目完工后“昙花一现”,后期失管重返“脏乱差”旧貌;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加强宣传引导,用好睦邻制、积分制,推动群众由“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管护人”;要探索“以园养园”新路径,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洛神花、特色果蔬等兼具观赏性和经济性作物,把“四小园”打造为“增收园”,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收益反哺。
要推动文农旅融合发展,在建设中注重挖掘和融入本土特色文化元素,盘活闲置房屋、土地,发展乡村民宿、农业采摘、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打造省际边界特色“打卡地”。此外,代表们提出要加快建立省际边界人大代表联络站,将“四小园”管护、路域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纳入监督范畴。
下一步,澄江镇人大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推动三级代表常态化参与省际边界治理,让国道沿线“美丽蜕变”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