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培育特色小镇发挥文化作用的若干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近年来,县委进一步加大了特色小镇的培育力度。特色小镇培育中如何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 特色小镇与文化的关系

目前特色小镇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建制镇,这种镇叫特色小城镇;一种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一定社区功能,面积在3、5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平台,这种叫特色小镇。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区”,因为传统的“镇”没有特色产业,而简单的工业“区”又没有优美的环境,特色小镇赋予了传统的城镇更多新的内涵。如浙江的梦想小镇。

概括地说,特色小(城)镇的“特”是指要有独特的产业,“色”是指要有宜人的景色,“小”是指有适度的规模,“镇”是指要有乡土气息。“特色小(城)镇”是集产业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小镇,让人们远离城区的喧嚣,远离农村的贫苦,自由地追求梦想,享受人生,这就是我们要培育的“特色小镇”。

“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规划定位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是特色小镇规划定位的根;特色小镇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可多种产业在一个小镇内的有序发展,就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来引领融合,文化是特色小镇融合发展的魂;建筑终有一天会倒塌,产业也离不开兴替,唯有隐于这些物质后面的文化能够传承千年,因此,文化是特色小镇传承千年的梦。文化是一个小镇的内在气质和底蕴,就如同美女佳人千千万,但是能够区别开来的,就是其内在的修养和独特的秉性。

通过文化彰显的气质和内涵稳固下来,小镇的特色才真正独一无二起来。因此,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传承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培育创新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

二、 始兴文化的主要特征

始兴文化的主体是由中原文化演变而来的客家文化。千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始兴的先民跋山涉水,最终迁到始兴安家落户,在迁徙过程中又吸收了各地的民风民俗而增加了移民文化。因此,它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形成具有始兴特色的客家文化。

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耕读文化。始兴县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非常适应植物的生长,长期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因此,农耕文化特色十分鲜明。同时,始兴客家人秉承中原文化的气质和“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家风,崇文重教。客家先民到达始兴后,逐步办起了民间私塾,继而设立书院、学校,办教育、喜读书久而成风;特征之二是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寻根文化。始兴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表现在建宗祠与祭祖宗,编族谱与书堂号等形式,向子孙宣扬本族的历史和荣誉,藉以表达思念祖先和弘扬祖德之情;特征之三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如围楼这种客家民居建筑,就是沿袭中原先祖居住过的城堡、殿堂式等建筑形式建造的;而最能表现客家特征的是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中原古汉语衍化而来,又吸收了古越族(苗瑶畲等少数民族)的词汇和发音,终于演变成汉族的一个方言客家话。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标志,客家人与众不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操客家话。总之,始兴客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和山区文化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俭。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始兴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客家人,其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如清化地区(司前镇和隘子镇)与始兴其它乡镇的文化差异就比较明显。一是在语音、语调、方言方面与翁源县的相似,与始兴其它乡镇差异较大;二是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如扫墓,其它乡镇是春分至清明期间进行,而清化地区却是元宵后就可以进行;三是对山的眷恋特别明显,清化人总是象耕田一样重视耕山;四是文化底蕴特别浑厚,岭南最大的大围建在该地,张九龄、张发奎等历史名人也出自该地区。这些差异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清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肥沃山岭特别适合林木的生长。在农耕时代,拥有绿色银行的清化人,相对较富裕。同时,该地区地处始兴的南边,与周边的曲江、翁源仍至珠三角接触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开通始兴到翁源的省道244线之后,始兴到广州等地的客货运输曾长期走这条线。清化人运输木材经常到珠三角地区,受外地文化的熏陶更深,因此,清化地区的人思想较为开放,接受新生事物也较容易。

同处山区的澄江镇人移民文化、崇文重教的客家文化更浓一些。主要因为其地处山区,四周被大山阻隔,束缚了当地人的进一步发展,当家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有外迁的意向。现居住始兴小平原的邓姓、何姓等家族有相当一部分其先祖就从澄江迁来的。改革开放后,为了走出山门,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十分明显。为了子女能到好的学校读书,很多人将家搬到县城,这也是澄江镇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在县城购房的主要原因。

此外,同属山区的深渡水瑶族乡,同样山多田少,因此,靠山吃山的意识相当强烈,同时,居住在当地的瑶族同胞属过山瑶,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瑶族文化与大山的关系十分明显。

而地处丘陵地区的马市镇人特别勤劳和对土地特别眷恋。这源于其长期以来是连接粤赣两省的水陆通道,迁徙到此地的人也相对较多。同时,地处丘陵的马市缓坡地多,土地并不是十分肥沃,为了加大土地的产出率,千百年来养成了精耕细作的好习惯。同时土地又适合种植黄烟,而过去种烟是一种工序繁多的体力活,几百年的种烟历史养成了当地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近几年来澄江、顿岗、太平、城南、沈所等乡镇的种烟面积不断萎缩,而马市镇种烟面积不减还增,继续保持全省金叶第一镇的称号,其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位列全省第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是平原乡镇,墨江南北也有些不同。过去放木排、划龙舟的大多是城南人,因为城南镇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因此,他们更多是选择靠水吃水。城南镇不仅与县城一河之隔,过去陆路不发达走水路,该镇周所村曾经一度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在那个文化生活及其贫乏的年代,县城的大戏、周所的社戏吸引了不少附近的村民,慢慢地培养了城南人爱看戏爱唱戏的基因,这也是至今城南镇民间文艺队伍十分活跃的原因。

三、培育特色小镇发挥文化作用的建议

我们今天培育特色小镇,千万不要为了建特色小镇而去颠覆本身应有的东西。做好了自己,其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特色小镇建设并不是一定要以花很多钱为代价,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财富,围绕文化培育特色,一定会事半功倍。

1、要挖掘乡土文化,用文化为特色小镇规划定位。根据始兴各乡镇的文化特点,我们认为,隘子、司前、深渡水等3个乡镇更适合培育以休闲旅游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目前,县委、县政府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公路的建设,对三个乡镇开展生态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市、顿岗、罗坝、澄江等4个乡镇应以种植业为龙头,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但着重点各有不同。马市、顿岗两镇应发展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并利用工业园区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生物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澄江就是要继续发展好有机农业,一是该镇有不少村民已进城,土地便于流转;二是澄江镇种过烟、养过蚕、制过种,山上有竹也有木,其土地、气候、水质非常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现在有多家龙头企业在该镇建蔬菜、稻谷基地,在外地务工赚了第一桶金的澄江人,也有不少人打算回乡创业,因此,建设有机小镇前景广阔。作为政府,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做好规划和引导工作,尤其是要做好环保的控制工作,从源头抓起,使之有序发展。

太平、城南、沈所等乡镇应以二、三产业和休闲农业为龙头,发展与时代接轨的现代产业。如目前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东湖坪文笔小镇、中古坑健康小镇等就很具时代特色。在农村,可利用近郊的农田,发展市民参与承包的“市民农园”;打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农业公园”;建设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民宿农庄”等,也可设计专为外地退休老人设计的“租住农家房、耕种农家地、采摘农家菜、享受农家乐”的度假产品。

2、要传承乡土文化,把文化做成小镇的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应注重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应根据当地地形,因地制宜改造而不要照搬大城市模式,到处高楼林立。如隘子镇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和历史景观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这个小镇来过天外之客(陨石),出过文相(张九龄)武将(张发奎),建有岭南最大的客家大围,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热气腾腾的温泉,世界上还能找到第二个同时拥有这些资源的小镇吗?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小镇,这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秘小镇。发展隘子的旅游就是要讲好小镇神秘的故事,让旅客参与探索小镇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就是想看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不同的山、不同的水,不同的建筑风貌,不同的饮食特色和生活习惯,这种文化的差异可以给游客带来新鲜感。

3、要提升乡土文化,用文化引领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是文化传承上的提升。如房屋建筑设计上的传承和提升;传统饮食方面的传承和提升,尤其是隘子米粉和瑶族特色食品的传承和提升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二是是用文化将资源统揽起来。如深渡水瑶族乡,有金河、火坑、米椎王等奇特的自然山水风光,也有瑶族、畲族等独特的人文风情。深入瑶乡,除了水潺、风呼、鸟语、虫鸣,你听不到任何喧哗,也嗅不到任何污浊,“人,诗意地栖居”是瑶乡人生活的最好诠释。我们中华文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这些,深渡水都有并具有很明显的特色,在发展瑶乡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用“金木水火土,瑶乡邀你游”将这些资源统揽起来。如“金景”:将黄土岭下的黄金河进行打造,营造“金河边上走,一生钱不愁”的意境;“木景”:深渡水森林密布,可将荔竹坝村作为一个点进行打造,营造“观广东第一大锥,赏瑶乡鸳鸯双围”的意境;“水境”:深渡水的名称本来就充满水,可利用优美的山水,打造森林氧吧,惬意漂流;“火境”:深渡水有“火坑”、有瑶乡烽火,通过讲好瑶乡故事,营造“昔日刀耕火种,今日生活红火”的意境;“土境”:吃瑶乡土鸡、饮瑶乡土蜂蜜,通过这些土特产,营造“休闲乡村,养生之旅”。通过打造,你会发现,一卷山水,一座小镇,展开一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旅,是现代都市人寻幽览胜、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倾听古村天籁的理想之地。

4、要创新乡土文化,通过文化使小镇跟上时代步伐。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一定地方的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一是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如通过“文化+旅游”模式,促进旅游资源再升级,从而激活乡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在搞农村旅游的地方,地照种,庄稼照长,粮食照收,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

二是要积极推动形式创新。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青年一同开山,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一个则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外地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是奇形怪状的,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3年后,卖石块运到码头的人成为村上第一个富起来的人。我们就是要寻找与他人不同的优势,如将蔬菜设计成城市居民阳台上的盆景,既可观看又可食用,这样农产品变成艺术品来销售价值将倍增;又如出售桑叶和幼蚕,让喜欢养宠物城市少年儿童参与短期的养蚕,推广蚕桑种养的科普知识;再如文笔小镇把生产的笔加工包装成礼品,价值就会成倍增长。

三是要积极推动传播手段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互联网已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要学会运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如通过“互联网+”发展现代物流业,由大数据支撑打造“智慧型”生态农业等。

总之,我们在规划培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一定了挖掘和传承好当地的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上事半功倍,效果明显。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