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做大做强本地农土特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根据工作安排,县政协经济委就如何做大做强本地农土特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为此,我们成立了调研小组,于2018年8月至9月初,先后到县人民银行、县农信总社等金融机构,县农业局、县经信局、县旅游局、太平镇、沈所镇等有关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形成初稿后,组织专委会成员进行了集体讨论,征求各委员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各委员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1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87万吨;油料(花生)产量显著提高,花生总产量1.20万吨,比上年增长3.8%;蔬菜总产量25.49万吨,比上年增长3.9%;水果总产量7.13万吨,比上年增长5.3%;蚕茧总产量4717吨,比上年增长6.8%;畜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2016年畜产品肉类总产量1.60万吨,比上年增长2.52%。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达6880吨,比上年增长2.6%。

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2016年全县种植优质水稻面积20万亩,优质率达95%;优质蔬菜面积13.5万亩,优质率达72.1%。生猪存栏90523头,出栏141516头,比去年同比分别增长了2.59%和2.5%;优质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755万亩,其中名优特种水产品占42%。特色水果如柑橘、杨梅、枇杷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80%以上。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确立了优质稻、优质蔬菜、特色水果、中草药(始兴石斛、仙草、金银花)等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了始兴油粘米、始兴杨梅、始兴枇杷、始兴石斛、始兴香菇、城南辣椒、顿岗马蹄、沈所南山姜等一批特色农业名牌产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框架基本形成。

3.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4月30日止,全县现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分别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全县累计农民专业合作社325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有4家、11家、1家);家庭农场累计284家。有“五月红”牌杨梅、“旺满堂”牌清化粉、韶绿牌香菇、“古印”牌古塘板鸭、“古印”牌古塘腊肉、“古印”牌古塘香粽等6个广东省名优特新产品。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始兴县江茂源粮油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群,以始兴县洪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杨梅、枇杷种植产业群、以始兴县百草园中草药材种植推广中心为龙头的中草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群等初步形成。

4.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度。有机蔬菜生产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从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真正做到信息公开化、管理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强化品牌创建,提升产业效益。多年来,通过产业帮扶,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近年有机专业镇企业先后创建了“自然之星”、“久禾田”和“江茂源”等多个自主品牌。“三品”认证35个,其中,有机产品认证18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无公害产品认证4个。有机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珠三角和港澳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并与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吉之岛等多家大型超市联合建立了销售专柜。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7%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以上。

5.农业生产条件和物质技术装备持续改善。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五位一体建设项目,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5.57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3万亩,小坡头建设、小型拦河坝修建、衬砌渠道、蔬浚渠道开挖、渠系建筑物、机耕路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硬化园区内道路,完成500亩高标准大棚、30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大温湿调控与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农残综合检测中心等农业装备设施建设,开展物联网建设,应用先进的通信、视频、传感等信息技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0.68万千瓦,机耕率达90%以上。

6.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在强化农业食品保障的同时,不断开发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以打造“九龄故里·百里画廊”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为契机,充分挖掘全县良好的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和生产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以休闲林业、渔业、牧业、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和健康养生产业,建成了一批游乐、度假、体验、休闲活动园区(村)。积极开展休闲农业示范点及示范乡镇县创建工作,全县现有广东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示范乡镇1家。积极培育“互联网+有机农业”新业态,拓宽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阿里巴巴、淘宝、邮乐网、微商、微店、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三次产业联动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较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农业生产总体处于“档次低、规模小经营分散”阶段,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规模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运行质量和收益偏低,产业集群尚处于萌芽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以数量型、粗放型的居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持续发展压力较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2.三次产业联动不足。农产品结构还不合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新品种、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种植未形成较大规模。产业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延长,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弱。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不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繁重。

3.农业科技金融支撑作用不强。农业推广机构不够完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较低。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普及不够,农技推广队伍不完善,年龄老化。各级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农业投融资机制、金融支农制度等“三农”支农、惠农财政、金融政策尚未完全健全。

4.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缺乏。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文化、懂科技,还要会管理、善经营。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较低,农村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问题严重,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农业科技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服务手段落后。另外,自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调到其他部门,无法开展农业专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5.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机具利用率不高,再加上油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农机化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领域较窄,多数农机具仅限于粮食生产、大田作业和农产品运送,对水果等农产品和多种经济服务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大农机的框架和综合服务的格局,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农机推广资金短缺,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购买力不足,许多适宜我县农业生产需要的新机具无法及时推广应用;农机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社会化服务功能还不够强化。

三、有关建议

(一)在扩大生产方面的建议

1.引进产业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龙头企业在人才、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是短时间内无法在本地培育起来的。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锁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种植养殖园区”为辅的生产组织方式,保证市场供应端的稳定,同时锁定农民收益,实现双赢。

2.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推广、科技成果应用、社会化服务覆盖、生态品牌创建、新产业新业态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率先实现农业增效,形成现代农业带动效应。澄江镇目前在外居住人员较多,土地成片荒芜,可以考虑引进种植企业大规模联片承包荒芜土地,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3.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建议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及其他扶持资金等,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产业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

4.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业企业在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

5.鼓励跨区域合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上才能始终立于潮头。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外的沟通合作,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建立稳定的学习渠道、信息渠道,建立合作联盟,借智于他人,发展本地产业。

6.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扩大生产。出台始兴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政策,对经营主体创强项目、品牌创建项目、新业态创建项目、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经营主体贷款项目等实施奖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自主品牌,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建议

1.整合我县现有物流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始兴邮政分公司现有的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网点,依托现有物流企业和工业园区企业,加紧规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用地,选址建成我县农村现代化物流园,打造成为一站式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基地,同时,在顿岗、马市、司前等镇建成集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镇级商贸物流基地。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形成集农产品交易、产品储运、农产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寄递配送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物流产业集群。满足农村居民物流需求,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通道,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便于管理,农村淘宝的主管部门建议适时转到县农业部门。

 2.转变农产品销售商业经营模式,把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跟有机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形成农产品销售新渠道。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县制定了《关于印发始兴县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审及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始府办201468号)、《始兴县“墨江人家”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驿站评定办法实施细则》(始府办201744号)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旅游驿站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目前,组织评定了19家“墨江人家”旅游民宿、星级农家乐、驿站,同时成功申报了1家市四星级旅游民宿、3家三星级旅游民宿、1家旅游驿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民宿、旅游驿站、星级农家乐等载体,把它们进一步上升成为城市消费者进行特色农产品的体验基地,进一步变成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体系,进一步变成特色农产品电商的线下体验基地,再进一步上升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休闲旅游中心。

3.以节庆活动为载体,筹办“醉美始兴”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始兴的特色农产品,让节庆活动成为我县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此外,要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采取组织开展大型旅游促销活动等手段,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