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县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今年5月至7月,县政协提案委组织开展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集中研讨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县全域旅游现状,认真总结经验,深刻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的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全域旅游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始兴”发展理念,制定《始兴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始兴县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以及旅游交通道路建设规划等,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经营,主动对接韶关发展“大旅游”的政策措施,围绕打造生态休闲示范区和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实施一系列组合措施,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荣获了“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自驾游目的地”称号,并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35.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5%。

   (一)旅游配套设施日趋改善。一是有序推进“九龄故里·百里画廊”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线路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张九龄故里、罗坝至长围等14条旅游公路建设,着力打通连接各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毛细血管”;三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等旅游配套设施。

    (二)农家乐休闲游方兴未艾。大力实施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建设,开展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审,不断提高农家乐项目的服务质量,打造了古塘秋月山庄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气息的农家乐,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县3家农家乐荣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古塘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三)旅游知名度不断扩大。组织筹办“杨梅节”“围楼文化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引导10个乡镇每年各开展一次特色产品展销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始兴旅游的知名度。开办了“走遍始兴”电视专栏,拍摄制作“生态、围楼、温泉、人文”等旅游宣传片,完善旅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展销平台,有力提升了“中国最美小城”旅游形象。

 二、我县全域旅游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县围绕“全域旅游·全景始兴”的发展思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不配套、要素支撑不到位等问题,距离“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目前,交通仍然是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通往景区的道路狭窄、等级低、可进入性差,旅游交通衔接不够畅通,导致“旅”长“游”短,如满堂大围、铜钟寨等主要景区,仍未打通“最后一公里”。政府的投入还不足,县城没有游客集散中心,部分景区没有停车场,公共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吃住购地方少、规模小、档次低,接待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地域特色文化有待深挖。虽然我县有丰富的古遗址遗迹、姓氏宗祠、围楼古屋、名人故居、民间习俗等特色旅游资源,但对其文化元素尚未深挖、梳理、提炼,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景区建设脱节,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凸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载体将特色文化浓缩与展示出来,旅游业缺少特色文化的烙印,缺乏真正拿得出手的旅游品牌。

(三)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群众看的现象,在财政仍较困难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景区开发专项资金,但对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200万元是杯水车薪,实际上这200万元主要还是用于规划方面或撒胡椒面,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还是不够。社会资本的投入、群众参与规划建设的行业效应没有形成,全域旅游的氛围不够浓厚。

三、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的意见建议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模式,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县“1223”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我县旅游景点多而分散的客观实际,因此,我们要按照全县自然生态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源,将整个县域作为旅游发展目的地进行整体布局、系统设计,绘好一张全域旅游的“蓝图”。

针对我县发展全域旅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做好全域旅游“五篇文章”,做强做大“体验始兴”品牌。依托我县良好的资源,建议做好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客家民俗、水资源、特色小镇五篇文章,加快旅游景区开发步伐,推进旅游与我县特色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特色精品“体验”品牌。

1.做大休闲度假文章。一是支持鼓励现有农庄发展壮大。目前,城南镇的古塘秋月山庄和顿岗镇的开心农场、广源农庄已经小有名气,政府应鼓励支持这三家农庄做大做强,将全域旅游发展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相融合,建设成集采摘、观光、游乐为一体的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二是打造三条精品观光路线。建议在顿岗到隘子、顿岗到罗坝、马市到北山三条道路,规划打造三条景观带,尤其是结合“九龄故里˙百里画廊”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建设,用两三年的时间,重点打造好顿岗到隘子景观带。可以种植品种各异的观赏性树种,如杜鹃、枫树、毛竹、桃李等,定好主题、穿插季节、突出特色,如毛竹长廊、枫林长廊等,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赏花、观树、品竹。同时,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活动,不断丰富观光路线的观赏性树种。

2.做好历史文化文章。一是打好名人牌。我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史名人有岭南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等,均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旅游开发价值。建议在县博物馆开设“张九龄文化馆”“张发奎纪念馆”;可在九龄广场及公园兴建九龄诗碑、名人雕像等建筑;逐步开展张九龄故居,张发奎贵庐、向华泉等建筑修复工程;深度挖掘我县东湖坪民俗文化村的张之洞文化;开展名人研究活动,积极收集其他历史名人资料,并将名人效应与旅游景区开发结合起来。二是打好文化牌。始兴是千年古县,文化积淀丰厚,在县城及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体现文化元素,通过修复碑帖、古道、石刻、壁画等,再现历史文化精髓;可在九龄广场增设文人石刻、亭台走廊等设施,建造介绍始兴民风民俗、名人典故的浮雕壁画等;保护好乡村的古建筑、古树、古道等,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让游客在县城观古、到乡村游古,逐步提升始兴知名度和美誉度。

3.做深客家民俗文章。深度挖掘围楼文化,加快以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满堂客家大围、罗坝长围等为核心的围楼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尤其是力争用两三年的时间,集中资金重点升级打造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如可开发猜对联、过客家节日、婚俗、山歌等体验式客家民俗风情项目以吸引游客。可将县城汇川别墅、长安围改建成客家围楼文化馆和围楼文化展示中心。深入研究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打响客家品牌。围绕客家文化和始兴本土文化,形成始兴民俗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拓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外延,将特色文化融入到其他旅游产品中去,形成复合类产品。加强围楼、古文物的保护和族谱、古戏、山歌等方面的征集、利用。适时启动始兴围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

4.做活水资源文章。一是保护开发好温泉资源。推进旅游与温泉资源深度融合,以总甫温泉度假区、刘张家山生态温泉度假区为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司前温泉旅游小镇建设,加大对温泉旅游项目建设的引导性资金投入,研究制定扶持温泉旅游项目开发的政策措施,采取项目贷款贴息、重点项目规划补助等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温泉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温泉旅游发展。二是利用发展好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城市才有灵性。我县水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文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可考虑在县城周边区域,择地建设一个亲水景区,利用低洼地势堵水建湖,并在周边开展赏花、休闲、游船等水上娱乐项目。山口水库及罗坝鸡公坑、马市白水寨瀑布则可列入待开发景点资源,逐步丰富产品类型,进一步串联起山水游、文化游等。

5.做强特色小镇文章。我县10个乡镇各有特色,应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前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打造特色小镇。如隘子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不仅有满堂客家大围、张九龄祠堂、张发奎故居(贵庐、向华泉)、风度学校,而且还有温泉、古民居,民俗、传说、特产丰富,武深高速贯通后,交通会更加便利。因此,我县可把隘子镇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加快该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这个旅游重镇打造好、宣传好,进一步带旺我县其他景点的人气。例如:对张九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满堂客家大围的内容,在景区外围开发类似花海、竹林、清化河源头探险、采摘、农事体验等小景点和项目;制定民宿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建设奖补规定等,鼓励民宿往中高端发展,试点打造一两间精品民宿,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二)加快全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总体接待和服务能力。旅游产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旅游硬、软环境的竞争。要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求,加快全域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重点乡镇和重点景区间的旅游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主要景区旅游专线、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打通旅游景区“断头路”。如,可打通东湖坪景区到上奉寺道路、红围到铜钟寨道路、长围到鸡公坑瀑布道路,将它们按大景区发展,丰富旅游内容。

2.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游客中心、景区观景台、特色酒店(民宿)、停车坪、旅游厕所、标识标牌、智慧旅游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应提前谋划好武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沿线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沿线河堤廊道、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建设,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串联起来。

3.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创文巩卫”和教育“创现”为契,教育引导全县公民提高礼貌待人、文明行事的自觉性,强化我为家乡增辉添彩的责任感,让游客在始兴处处感到友善和温情。编制乡土教材,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引进急需旅游人才,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加大投入,全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政府作为主导,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才有可能“筑巢引凤”。应举全县之力,用“创文”的力度来支持旅游发展,以城区、园区投入的力度推进景区建设,真正实现“三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1.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精品景点的投入。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与我县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相类似的赣州石城县,今年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达到4500万元,主要用于完善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借鉴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我县应改变以往投资分散的旅游发展策略,整合资金向重点旅游景点、“九龄故里·百里画廊”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倾斜。如将10个乡镇每年10万元修复围楼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升级改造,使其成为我县的一个精品景点。满堂客家大围、长围等具有开发提升价值的围楼,都可集中财力开发。力争每年启动实施一个旅游项目,争取三年出一个精品,推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建议县财政设立500万元的旅游开发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旅游景区开发企业、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及旅游特色村的环境整治、服务设施建设等进行重点扶持。明确规定以奖代补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及法律责任。目前,我县较为成功的景点,如东湖坪、铜钟寨、红沙漠等,都是政府投入或本土企业、始兴乡贤开发的。因此,除了招商引资外,我县还应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和鼓励,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公益类旅游业的发展上,如道路修建、游泳池建设、围屋修缮等环节上,政府更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县形成全域旅游全民开发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3.创新投融资方式。精准整合各项旅游发展资金,加大力度破解全域旅游发展“融资难”问题。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的政策性融资,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合资、独资、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全域旅游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进一步整合国土、农业、林业、水务、环保、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财力拉动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完善全域旅游投融资机制,建立全域旅游投融资平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通过PPP模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参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主动性,引导当地群众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中来,通过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的方式盘活群众存放在银行的“沉睡资金”,让群众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主动参与全域旅游的开发。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