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乡村振兴就是要开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如何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始兴县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围绕 “祠堂文化”这个切入点,专门对农村祠堂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发挥祠堂文化作用的调研报告综述如下。
一、旧时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又称宗祠、宗庙、祖祠。是一个家族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岭南地区民间建造家庭祠堂始于宋代,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南迁岭南的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祠堂成了凝聚族人的地方,更是人老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平台。旧时祠堂主要具有祭祀、教育和聚会等三大功能。
1.旧时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祖先。祠堂设有祖先的神主牌位,每逢清明扫墓、新人结婚都要到祠堂举行祭祖活动。正是在这里,族人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与祖先进行对话。通过祠堂祭祀,使人常瞻仰先祖仪容,“饮水思源”,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家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2.旧时祠堂具有修编族谱、珍藏族谱以及教育族人的功能。族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谱还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同时,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教育族人。有些地方的祠堂规模很大,还将私塾设在其中,供族中子弟学习。同时,对成才的学子,祠堂还是发放奖励金的场所,希望族人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的声望。如果没有了祠堂、没有了族谱,就如同树没有了根,水没有了源头。人对家族就会没有感情,慢慢的就不会爱这个家族了。
此外,旧时祠堂还是家族的法庭。家法是封建社会国法的补充,族长是家族的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
3.旧时祠堂是族人讨论族中事务、举办婚丧之事及节庆活动的场所。族中遇订重大事宜,如推选族长、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些大的村庄的祠堂还建有戏台,每逢节庆活动,请外地戏班到村里唱戏,既唱给族人看,也唱给祖先看。
二、乡村祠堂的发展变化
在调查乡村祠堂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祠堂的发展变化与当地人口的兴衰、经济的强弱和不同时期政府政策有密切的关系。近百年来,始兴祠堂文化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此阶段是祠堂文化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始兴是客家县,客家人喜欢聚族而居。客家宗亲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择地建村时,一定会首先规划建设祠堂的位置,且规划的村庄户数越多,祠堂的建筑规模一定越大,特色越鲜明。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的邓氏宗祠,经过50多年的准备,前后历经六代人的努力,历时100多年才建成。虽然历经几百年的风霜,至今其建筑规模、建筑特色、建筑质量在周边都是鹤立鸡群。在当时,祠堂是一个家族是否财丁兴旺的象征。由于此阶段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依靠乡绅家族治理,祠堂对宗亲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宗族的管理能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00年前后,此阶段是祠堂文化发展的衰退期。在这段时间始兴县总人口翻了一番,随着人口的增多,很多地方原来的村庄已难于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不少家族几户或十几户人家择地重建新村。新村虽然也规划建有祠堂,受土地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条件以及 政策因素的影响,无论建筑规模、建筑特色都无法与古村落的祠堂相比。尤其是1966年红卫兵发起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席卷全国,乡村祠堂受到严重冲击。原来祠堂中的祖宗牌位、堂号、堂联、族谱被作为“四旧”的产物付之一炬,过去内涵丰富的祠堂只剩下村人红白事等村民活动聚会的地方。有的古祠堂成了学校,有的成了原来的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办公用房或临时堆放生产资料的库房,也有的成了公社供销社的代销点。
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村民为了改善住房条件,离开古村庄新规划或在村庄周边建起了红砖钢筋结构的奔康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买房的村民不断增多,古村落的住户越来越少。祠堂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古祠堂中的一些具有建筑特色的文物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变卖或被人盗窃,不少昔日雄伟的祠堂由于人迹罕至,无人修缮,面临跨塌的景况。
此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尤其是取消缴交公购粮后,村民的集体意识渐渐淡薄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人心也渐渐散了,村民之间发生矛盾也不象从前由族中能人去调解了;乡村管理也渐渐变弱了,有资源的社社主任争着做,没有资源的社社主任轮着做或无人做,不少年轻人把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此阶段是祠堂文化的恢复期。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不少村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村民洗脚上田到城市务工,之后到城市买房,举家搬迁到城市。这一时期古祠堂两极分化,一种是人去楼空的空心村和少人居住的村庄,其村庄祠堂无人维修,有些已经坍塌或即将坍塌。另外有一些村庄祠堂通过外出乡贤的牵头,动员宗亲集资对古祠堂进行维修。一批名祠、古祠获得整修重修,各地以祠堂为载体的各类祭祀、民俗、联谊活动对当地群众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作用几乎不可取代。如始兴县隘子镇的张九龄故居祠堂在原址按原建筑规模进行了重修,祠门悬挂“张氏宗祠”匾,配联:“清河源流远,金鉴世泽长”。正殿供文献公塑像,配联:“金鉴著千秋,经济文章江上清风留樟里;丹梯通百尺,山川人物天涯芳讯领梅花。”每年均有曲江区、仁化县周田、始兴县隘子等族人前来祭祀。
有些祠堂维修后还开始发挥祠堂文化的传承作用。有的作为旅游景点传播祠堂文化。如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的曾氏祠堂,现在是始兴县的一个旅游景点。又如马市镇红梨村的赖氏宗祠,在精准扶贫活动中,帮扶单位筹集资金组织村民对该祠堂进行了修缮,增加了堂号及其来历、赖氏祖训、建村传说等祠堂文化,成为新的旅游景点;有的作为文化站室发挥新的功能。如始兴县沈所镇的邓氏宗祠,祠堂成为该镇的文化站所在地;有的通过修缮,恢复宗祠原貌并增加新的正能量内容。如顿岗镇选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该村祠堂进行了修缮,并将村民理事会章程、决策程序、制度,村民公约张挂在祠堂中。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受制于古宗祠保护特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民保护意识、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始兴宗祠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传承人年老、断层;文物损毁、失窃;维修资金缺乏等问题。
三、发挥祠堂文化作用的建议
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当今社会,对外出乡贤来说,能够留得住乡愁的是家乡的祖屋、祖坟和祖祠。祠堂是存放族人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族人灵魂的栖息地,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今天振兴乡村文化,就是要以挖掘祠堂文化的传统精华作为切入点,发扬和传承好祠堂文化,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让更多族人获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便凝聚族人力量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1.复兴祠堂文化,凝聚族人之心。一个家族的兴旺若要长久繁荣地发展下去,必有其精神支撑,而祠堂正是这个精神支撑的具体化体现。很多地方重修祠堂,不仅反映了这个时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人们在物资不再匮乏后,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丰富,而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精神文化的体现。因此,要鼓励村民集资修缮祠堂,尤其是古村落中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堂。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开展修缮祠堂和联宗祭祖活动,让理事会成员在活动中提高威望,树立形象,进而团结和带领族人开展其它各种公益事业,改变家乡面貌。通过集资修缮祠堂,唤醒族人建设家乡的热心,进而凝聚族人爱家爱乡之心。
要在祠堂里恢复安放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恢复祠堂的祭祀功能,使祠堂成为族人的精神家园。要恢复族中的堂号,让后代子孙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了解先祖迁徙到本地的历史,记住我们的根。还要恢复堂联、家训。古祠堂基本上都有堂联,有的还把家训记载在祠堂中。这些堂联、家训,大多是激励族中子弟积极向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内容,至今都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2.挖掘祠堂文化,传承淳朴家风。祠堂是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是家训文化的核心空间,是教育后人、传承忠孝仁义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在修缮祠堂的过程中,要挖掘先祖创业事迹,了解先祖创业故事,激励后人尊祖敬宗,发扬祖先的爱国爱乡,艰苦创业的精神。
要把祠堂建成一个民俗博物馆。把旧族谱、旧碑刻、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以及古旧用品收藏陈列,成为新旧历史对比教育的场所。
要把祠堂建成一个乡村文化馆。成为农村文化活动、老年活动中心,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要把祠堂建成一个陈列馆。政府部门要组织当地乡绅挖掘整理本村古代以及现当代的英烈劳模、先进人物、精英专家的故事,把他们身上所代表的精神提炼出来,陈列在祠堂里面,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陈列与彰显,成为激励后人的榜样。
3.创新祠堂文化,弘扬良好民风。祠堂,不单是维系外出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创新祠堂文化中,要创新祠堂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有效形式,策划组织主题健康、群众又乐于接受的文化活动进入祠堂,引导祠堂活动在主题上、内涵上更加贴近社会文明发展趋势,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村民通过活动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力量源泉。
要创新祠堂文化在新时期的新作用。一是修复祠堂要与旅游景点的打造结合起来,让古祠堂成为游客了解当地乡村文化的新景点,举办传统婚庆仪式的新场所;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祠堂举行面向学龄儿童的国学启蒙班,通过授课的方式介绍与传播祠堂文化。
要创新祠堂的保护和利用模式。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有价值的古祠堂列入县级或申报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保护经费;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祠堂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或文化用品的支持;三是建立始兴祠堂保护和利用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村庄理事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宣传村庄理事会化解邻里矛盾、建设和谐乡村等基层治理方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交流祠堂保护管理的经验,发挥村庄理事会在开展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振兴乡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要创新祠堂文化的宣传模式。政府和政协文史工作部门可将始兴各村有教育意义的家族故事编辑成书,用这些充满前人慎终追远的虔诚,寄托着列祖列宗对后代子孙建功立业的期望的正能量的家族故事,凝聚成建设始兴的精神力量,激励大家感恩祖先、团结乡里、建设家园。
4.摒弃文化糟粕,破除乡村陋习。传统文化有值得传承的精华,也有不少糟粕。在摒弃祠堂文化的糟粕方面,一是防止祠堂宗教化,成为念佛烧香的场所;二是防止祠堂低俗化,成为茶馆赌博、乌烟瘴气的场所;三是防止少数村民为了一已之私,借助宗族势力,聚众上访、聚众闹事、聚众斗殴。
此外,还要防止祠堂荒废化,成为杂草丛生、无人管理的场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培育起乡村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找准切入点,找到群众喜欢的传播载体十分重要。我们调研组认为,乡村的祠堂文化是最接地气的切入点和载体。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定要传承好祠堂文化,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当今社会发挥正能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