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使大家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县政协教科文卫体专委会根据县政协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结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总结和思考,围绕“十四五”公共卫生防疫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公共卫生防疫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卫健部门认真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和创建广东省卫生强县目标,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防疫工作顺利完成“十三五”各项指标任务。开工迁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改扩建了中医院;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均低于近5年的平均发病水平;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国家要求;群众健康意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国家要求高5个百分点。2019年始兴县卫生健康局获得韶关市健康教育技能竞赛团体奖三等奖,始兴县妇幼保健院健康促进实践案例获得三等奖,始兴县疾控中心被评为韶关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县疾控中心代表我县在韶关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演练评比中,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良好成绩。
(一)公共卫生防疫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得到加强。形成了由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我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47间,其中二级综合医院1间,二级中医医院1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间,民营医院2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1个(10个乡镇卫生院、113个村卫生站、18个诊所),卫生技术人员1166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35张,全县有执业(助理)医师387名、注册护士445名。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97人。人民医院设有传染病科,床位20张,并设置了相对规范的发热门诊。
(二)执法力度和公共卫生监测水平得到提高。卫健部门注重与市场监管、教育、经信、城管等部门联合,把公共卫生监测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加强对居民饮用水、酒店餐厅餐具消毒效果、食品风险、公共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农村环境卫生、医疗及托幼机构消毒效果、地方病防治、伊蚊专项、四害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做到及时监测、及时报告、及时整治,有效控制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有效推进。一是完善预防接种点设施设备。2019年,县卫健部门采取统一招标方式,为全县各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了医用冷藏冰箱和医用低温冰箱,预防接种门诊医用冰箱覆盖率100%。二是预防接种工作有序推进。开展了乙脑、水痘、白喉、百日咳免疫水平监测,儿童建卡接种率95%以上;开展了“预防子宫颈癌早接种早保护”惠民项目;开展了艾滋病、寄生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全县计划免疫工作的规范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居民健康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5169份,居民数据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94.44%;组织对县内的19家厂矿企业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对中小学生常见病、食品药品销售、公共场所等行业从业人员健康进行预防体检;加强了居民健康档案与慢非传疾病的管理。
(五)公共卫生防疫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加强。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疫为例,武汉疫情发生以后,我县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力开展防疫工作。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形成县、镇、村层层管控的防控格局,及时采购防控物资和组织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建成了PCR实验室。一系列有效应急措施,为我县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专业人才不足。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配比相对较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不足,护士配备严重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期间,大量抽调乡镇卫生院医护和公卫人员,加重了乡镇负担。
二是专门传染病硬件缺乏。全县只有人民医院设有传染病科,传染病病床不足,发热门诊不达标,没有专用的负压救护车。
三是物资储备能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防疫物资几乎断供,医院和疾控中心依靠上级支持、社会捐助和灵活采购措施,才渡过难关。
四是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10间乡镇卫生院中有5间没有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人员。
五是公共卫生防疫未纳入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我县作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按照医改文件精神,这次医疗改革注重医疗救治工作,而医共体内没有把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纳入其中。
三、加强我县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对“十四五”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机构项目建设。一是加快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项目和建设县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病防治院),建成有较强检测能力的二级生物实验室。二是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在县级医院建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楼和发热门诊。配备满足传染病和疫情需要的设施设备和专门医务人员。三是规划建设社区医院项目。四是推进基层卫生院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完善基层医院影像室、检验室、医疗废物处置室、医疗废水处置室等设施设备。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医疗和公共卫生人才。一是引进人才计划。针对目前公共卫生人员缺乏,实施引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计划,有计划地招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以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县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拓宽引进或招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渠道,吸引高学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到我县工作。二是培训人才计划。加强现有人才的进修培训力度,形成结构合理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三是完善公共卫生人员激励机制。疾控工作重心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受政策的影响,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建议财政参照省对乡镇基层医疗人员的补助方法对该部分人员给予补助,提高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待遇收入。四是完善人才上升通道。对引进人才,除了激励措施提高经济待遇外,还要完善人才上升通道,建议按照各医院实际床位数定编医院中高级职称职数,通畅人才上升通道,留住人才。
(三)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力度。一是设立专门防疫物资储备机构,做好口罩、防护服、防疫眼罩、面罩、消毒物资等防疫物资的储备和更新补充工作。二是要建立长效的防疫物资轮换机制,保证防疫物资永远在有效期内。必备的不常用的防疫物资,定期报废,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物资储备保质保量。三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大型设备更新机制和业务经费保障机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四)促进医防融合。一是在县级医院增设预防保健工作岗位,乡镇卫生院在现有的岗位基础上,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岗位。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医疗信息有效的融合在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做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三是将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纳入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在医共体建立公共卫生防控管理科室。四是制定医防人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练方案并形成制度,不断提升医防融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