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始兴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积极打造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全力以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同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发展道路。
一、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是关键。始兴县坚定不移把生态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挂帅”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先后成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等多个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1+N”的领导体系,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兴县还坚持以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编制了《始兴现代生态县建设规划》《始兴县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始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为始兴县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构建顶层设计。针对生态资源保护、农村环境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垃圾收运处置、“散乱污”整治等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配套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及方案100多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始兴县坚持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在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始兴县排名广东省第一。
一是蓝天保卫战取得新突破。先后制定了《始兴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方案》《始兴县国省道沿线环境及扬尘治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淘汰及整治燃煤小锅炉、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控制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以及加大餐饮娱乐业、露天焚烧、裸露土地整治等措施,全面提升全县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先后关停生物质锅炉10台。始兴县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以上,常年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碧水攻坚战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建立县、镇、村、小组四级河长体系,深入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了浈江(始兴段41.47km)、墨江(88.18km)的划界工作,以及所有县级河流的“一河一档”建档工作;建立了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实行河道保洁市场化运作。扎实开展河湖“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完成清理河道长度122.1公里,清理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清理水面漂浮物7.6万吨;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25个。扎实推进中小河流水环境治理,通过切断污染源,实施清淤保洁、生态修复等工程改善小流域水质状况,近3年共治理河道101.7公里,清淤疏浚65.3公里。扎实推进“万里碧道”建设,2019年高质量完成10公里碧道建设任务。此外扎实推进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工业源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2019年原所有重点污染源企业均已完成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国控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
三是净土防御战取得新进展。先后制定了《始兴县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始兴县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等系列文件,稳步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全县危险废物100%得到安全处置。落实重点工业企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完成10家工业企业用地污染详查、农用地土壤污染样品采集131个。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工作,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废弃农膜回收、贮存及处理处置体系,减少化肥使用量,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30%,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2.3%。
(三)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始兴县紧紧围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集聚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发展杨梅、枇杷、黄烟、有机蔬菜等生态农业,始兴杨梅、始兴枇杷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始兴县盛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澄江镇暖田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车八岭茶业获评“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成功申报杨梅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始兴县被评为“中国(始兴)石斛之乡,“始兴杨梅”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坚持“绿色招商”不动摇,围绕“办公文具、电子机械、紧固件、竹制品”等产业,积极引进了一批企业进园发展,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循环经济园,万达工业成为全市首家“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三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围楼、生态、温泉、人文”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红梨村被评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红梨村和八一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20年,隘子满堂客家大围景区又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的持续发力,今年10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获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最高荣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离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始兴县人均拥有农业用地面积为0.866公顷(农、林、牧、渔、水利等用地),但农业产业结构有的地方不合理,农业用地产值偏低、商品率低、效益较差,尚未能够建立合理的地域生产结构,劳动生产率仍属不高。部分乡镇、村建设用地存在着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划性。有部分的自然村内有旧宅基地未改造利用而新规划区又外延占用耕地。县内工商业基础较薄弱,农产品不能达到大部分就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待发展与提高。
(二)绿水青山保护有待提升
始兴县是全省1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随着国家和省生态功能区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的准入门槛将更加严格,这将对始兴县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约束政策越来越紧,始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压力将增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更强。
(三)金山银山转化有待提升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疲软、招商引资困难、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的影响和制约,始兴县工业化步伐减慢;农业方面有产业无规模,有产品缺加工,有品牌不响亮,造成现代农业发展不快;旅游资源星星多月亮少,与周边县同质性多差异性少,加大了旅游业发展的难度。绿水青山还不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三、意见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始兴县的实际,我们调研组就始兴“十四五”期间如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广辟渠道,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大农村耕地的整理与复垦,对由于无力或者不愿耕种而撂荒的土地,重新整理,重新利用,对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田地不能耕种的,要及时还垦使用。对于瘦薄耕地,要培育土壤,改良结构,积极探索科学耕种、种植和施肥方法,增强粮食出产的能力。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维持土地生态平衡,探索科学耕作,种植和施肥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地力。鼓励土地流转,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对于山区耕地,可由县政府主导投资改造,然后吸引有实力企业经营,政府投资可作为股份长期存在;对于适宜农业发展的平原地区,政府可以按照“谁改造、谁受益”的原则,将基础设施改造推向社会化、市场化,帮助农民改善耕地生产环境,获得更多农业产出。
(二)找准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始兴县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农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实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持续投入,加快中小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守住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二是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产量稳定。稳定发展黄烟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以杨梅、枇杷等为重点的绿色水果,以有机大米、有机蔬菜等为重点的有机农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品牌效益的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专业镇建设,促进马市黄烟、城南有机蔬菜、澄江有机蔬菜与水果、太平镇水果、司前中草药等“一乡一品”、“一乡多品”发展,力争新增1—2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是培育发展资源型加工业。针对始兴县农林产业品种多但无规模的现状,要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杨梅、蔬菜等二至三项适合始兴发展的农林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并通过一、二、三产融合,进行深度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使工业企业不仅凭借人的资源招商引资,还可以凭借物的资源壮大工业产业。
四是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主动融入韶关市“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开发特色旅游景区、景点、线路和产品,推进“一镇一景”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推进旅游强镇、旅游强村建设。围绕推进“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引进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推动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环丹霞山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北山片生态农业旅游等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心泉谷温泉旅游度假小镇、昌松始兴客家民宿度假村、中古坑健康小镇、龙斗輋旅游景区开发等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依托“围屋、生态、温泉、人文”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围屋和历史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以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村落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优质的温泉资源为特色的健体旅游等旅游产业,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包装策划一批温泉康养度假、围楼特色民宿、生态休闲养老、民族特色体验等旅游项目,引进一批有实力、有诚意、懂经营的旅游企业。切实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把始兴打造成“双区”休闲度假首选地。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化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努力把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循环型、低碳型示范园区。推广“畜禽+沼气+种植业”和“畜禽养殖+沼气+厌氧池+人工湿地”的“零排放”循环养殖模式。
(四)加强污染管控,推进生态环境整治
一是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认真抓好森林的培育和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实现森林生物防火网格化,全面确保和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同时要加强农田废气防治,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建立健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快推进秸秆及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农作物秸秆还田,积极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大力整治扬尘污染,重点打击和管控好相关扬尘污染源,全面确保和提升全县大气环境质量。
二是继续打好碧水攻坚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压实三级“河长”主体责任,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河湖“五清”专项行动。全面完成花山水库饮用水源地垃圾、污水、违法建筑清理整治,推进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升浈江河始兴段、墨江河流域水质,确保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继续打好净土防御战。加快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全面规范运营、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小散”养殖户清理整治。做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创建未污染土壤保护工作示范区。扎实推进石人嶂、梅子窝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加强环保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偷排超排、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违法行为,持续优化始兴县生态环境。
(五)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始兴人民的积极作用
坚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和普及,积极通过主题活动、科普教育、电视网络宣传等方式,多角度、深层次宣传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提供交通补贴,倡导环保型交通工具。建立激励惩罚机制。对大办红白喜事的给予一定的制约,对餐桌上的浪费实行罚款,推动光盘行动进酒店、餐馆、进学校食堂。对于酒店、餐馆可以设立公众“随手拍”的公众监督方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光盘行动小组”,对食堂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给予一定的物质惩罚及曝光,逐步形成节约光荣的文化氛围。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在大型商场和工作区域及生活区配建与区域常住人数数量相匹配的充电桩(终端),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或新能源汽车上下班,积极扩大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逐步实现公交车、出租车绿色化。
总之,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始兴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并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