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始兴围楼活化利用的建议

  今年,我们围绕“始兴围楼活化利用”主题,开展了专题大调研活动,如下为有关情况:

   一、围楼活化利用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着力推动围楼活化利用工作,让始兴围楼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造福始兴人民。

  一是高度重视围楼活化利用工作。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围楼,我县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围楼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围楼文物管理所,支持民间成立县围楼协会。同时,创新围楼保护和利用方式,出台围楼认养实施方案,2012年面向社会推出28座围楼开展认养试点工作,2015年正式启动围楼保护(认养)专项工作,多元化开展围楼活化利用项目。活化利用的投入迈上前所未有的新台阶,从2015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2018年增加至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围楼保护认养、利用及维修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等约2737万元,着力确保我县现存围楼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

  二是做好围楼修缮保护。编制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中长期保护管理制度保障。积极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加强乡镇文物保护指导工作。深入推进围楼认养及维修工作,完善围楼认养、维修工作方案,开展了罗坝镇长围村围屋、隘子镇满堂围下新围、太平镇崇益堂、沈所镇栋护晴岚围楼及李氏宗祠修缮维修工程、满堂围消防工程等,围楼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良性轨道。截至2021年,已经对45座围楼开展了维修,6座被认养的围楼获得奖补。围楼保护成为我县日益深入人心的共识。

  三是积极开展活化利用。全面统筹,擦亮围楼特色品牌。举办围楼主题活动,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围楼文化旅游节,现已纳入韶关市级重点节庆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助推始兴围楼保护利用工作。加大围楼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出围楼文创笔记本、帆布袋、水杯等多款文创产品。落实围楼保护(认养)管理办法,通过政策引导,动员、鼓励和支持个人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围楼修缮保护,形成政府、村民、社会多元投入的良好局面。

  重点突破,夯实龙头项目基础。通过鼓励围楼认养,围绕围楼资源发展旅游景区、民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等建设围楼风度书房、文学馆、体验馆、遗址馆等多种方式促进围楼活化利用。成功将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创建为AAAA级旅游景区;开展长围村围屋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完善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旅游设施;积极参与“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评选活动;谋划2023年专项债项目,计划活化利用汇川别墅等围楼。

  串珠成线,打造围楼旅游名片。策划的始兴县围楼之乡文化生态旅游线路,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隘子镇满堂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游径;高度重视围楼讲解员培养工作,积极组织围楼讲解培训。

  四是因围施策初见成效。我县对有关围楼从保存完好度、活化利用度、实际操作度等多个维度综合甄别,分门别类,结合实际进行活化利用。通过努力,我县在围楼活化利用上走出了新路子,目前比较知名的有旅游景区类,如隘子镇满堂围——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太平镇永成保障围楼、罗坝镇长围村围屋等。红色基地类,如沈所镇红围——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所镇外营围楼——外营保卫战遗址馆、沈所镇沈北村冼屋围——中共广东省委干部自学班遗址等。乡村整治类,如沈所镇石下村栋护晴岚围楼、城南镇周前村地利人和围、太平镇水南村围楼、顿岗镇高留村东角龙围楼、顿岗镇周所村选陂竹苞松茂围楼、澄江镇暖田围、罗坝镇桃源村上屋围等。综合利用类,如马市镇红梨村大安坪竹苞松茂围楼——郭小东文学馆、城南镇长安围——风度书房及始兴围楼文化体验馆、城南镇石桥头村钟灵毓秀围楼、沈所镇沈南村三栋屋围楼、罗坝镇田心村廖屋围等。

  二、围楼活化利用的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限于财力、观念以及始兴围楼建筑自身的先天性不足,我县的围楼活化利用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政府围楼维修经费有限和专业指导人员紧缺。二是部分乡镇对始兴围楼的重要性、宝贵性、特色性认识不清,在“三清三拆”时,把围楼当危楼拆除。

  (二)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围楼的日常维护难以持续,现在围楼实用价值降低,导致部分村民出现围楼维护要等政府、靠政府的心态。二是围楼修缮的要求落实不到位。一些围楼业主对围楼维修期望过高,提出一些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要求。三是监管难度大,维修出现随意性。

  (三)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围楼开发主题元素单一。如满堂围的旅游开发基本维持原貌,未利用好当地周边资源整合出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二是围楼产权不清晰,流转难。三是围楼分散,缺少项目带动,利用价值有一定局限性。

  (四)认养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持续。二是认养工作进展偏慢,存在变相占有现象。三是维修投入较大,认养能力不足。

  (五)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协调服务不到位。围楼认养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行政监管工作人员偏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后续的围楼维修养护、持续保护等服务不能及时跟上,影响了认养者的积极性。二是围楼开发利用的后半篇文章还需加强。如沈所镇外营围楼开发利用为外营保卫战遗址馆后,夏季用电高峰期月电费近3万元,镇政府财政负担非常大。

  三、围楼活化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制定出了“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乡村振兴”等对策,始兴围楼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好时机。

  围楼是始兴独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始兴是联合国正式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其中,因客家围楼特色鲜明、数量众多,且保存较好,2011年,始兴荣获“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称号,围楼成为始兴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品牌。始兴围楼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在农耕时代,粤北粮仓始兴保持着“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传统,建造了大量的围楼,保护族人和家产的安全,最多曾达到500多座。据统计,始兴目前保存较好的围楼有249座,数量之多,堪称一绝,全国罕见。二是类型多。从整体外观上看,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泥围、石围、青砖围。从建筑规模上看,有占地仅十余平方米的小围,有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围。三是档次高。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10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共有172处围楼列入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四是特色明。始兴围楼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集防匪、防盗、避险、仓储、居住等多功能于一身,与福建土围、梅州围龙屋、开平碉楼等建筑相比,特色明显,主要建筑特点为“楼高、墙厚、门重、射孔、炮角楼”,体现了客家建筑学、军事学、民俗学的发展,对研究客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始兴媲美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大品牌,在提升始兴知名度、美誉度上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围楼是始兴文化资源资产价值化的重要抓手。始兴围楼是先民们留给始兴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非常值得保护和开发利用。面向新时代,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要扬长避短,迎难而上,而围楼活化利用正是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不积极对围楼进行活化利用,那么,始兴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就会在岁月的磨灭中逐渐黯淡无光。因此,我们要坚持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有序推进围楼资源资产价值化,打通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资本、实现价值化的通道,走出始兴特色的资源资产价值化新路径。

  围楼是始兴旅游产业突破瓶颈的有效载体。在各地旅游景区景点严重同质化的今天,旅游景区的“高大上”已经没有那么重要,有特色才是关键所在。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中,要从差异化做起,差异才能产生新鲜感,差异才能产生吸引力。这个差异就是各地的特色。因此,要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来体现差异性,使游客产生新鲜感。围楼是中国五大民居之一,是凸显明清时期南方客家文化的特色建筑。始兴旅游要后来居上,必须打出始兴最有特色的围楼品牌,并充分利用满堂围、红围等围楼景区,把围楼作为始兴旅游产业发展突破瓶颈的切入口,结合生态、温泉等资源优势,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始兴旅游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功突围。

  围楼面临抢救性活化利用的迫切要求。解放以后,由于社会安定,治安良好,为防御而建造的围楼实用价值不高,并且位置分散,保护等级普遍偏低,维保资金匮乏,大量的围楼饱受风吹日晒雨淋,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围楼日渐老化消亡。2016年,根据《始兴围楼》记录,全县围楼共483座(含遗址)。2022年7月,根据各乡镇填报的围楼活化利用调查表,全县保存较好的围楼有217座。总的来说,由于各种因素,围楼损毁日渐严重,迫切需要抢救性保护和利用。

  四、围楼活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始兴围楼活化利用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结合实际,按照时间跨度和工作重点,提出了三大对策建议。

  (一)谋划长远,树立大围楼意识,循序渐进推动始兴围楼申遗。从长期来看,要树立大围楼意识,对始兴围楼申遗进行可行性研究,力争通过高起点、影响大、全面性、专业化的申遗工作,让始兴围楼实现更全面和高层次的活化利用效益。

  筹划申遗目标。结合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开平碉楼、丹霞山的实例,我们认为,必须确定一个始兴围楼活化利用的长期工作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个目标就是根据始兴围楼的显著特色、规模档次,比照韶关市的大丹霞、大南华、大珠玑、大南岭旅游发展策略,确立大围楼意识,可以将全县围楼整体打包,以始兴为中心,并辐射捆绑粤北翁源、南雄、仁化、赣南全南、龙南等周边地区围楼,作为中国方围建筑的典型文化区域,确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始兴围楼活化利用的长期工作目标。申遗工作影响远大,只要启动了,无论是否成功,无庸置疑都会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达到大幅度提升始兴和始兴围楼的知名度、影响力,这已经是一大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申遗工作是一个高起点、影响大、全面性、专业化的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大,建议县委把申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可以先成立申遗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对接有关工作,研判申遗程序,并视进展来决定是否正式启动申遗工作。我们认为,只要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指挥,用创文的干劲、扶贫的韧劲、招商的闯劲,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始兴应该可以实现始兴围楼申遗成功。

  (二)着眼中期,法治化保护利用围楼,确立龙头品牌。从中期来看,争取省市重视,力争三年内,推动制定《韶关市围楼保护利用条例》,完善认养方案,将围楼保护利用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力争五年内成功创建满堂围AAAAA级景区,确立龙头品牌,示范带动全县围楼活化利用。

  做好调查摸底。做好我县围楼的全面摸底排查工作,相当重要。要及时组织开展围楼的调查摸底,以此为基础,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分门别类,有序开展抢救性维修、重点修复、修缮保护。

  完善规章制度。借鉴《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等成功案例,推动制定《韶关市围楼保护利用条例》,明确责权利,使围楼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结合实际,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完善《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民间资本参与围楼保护认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围楼认养、修缮等管理。完善围楼保护认养办法,建立健全围楼认养退出机制,确保围楼保护认养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确立龙头品牌。满堂围是始兴景区级别和知名度最高的围楼典范,其所在地满堂村是广东省首批首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广东最美的乡村,距离珠三角生活圈不到三小时,近期又将多一条新建的过境路,交通优势更加明显。村里青山绿水,还有五头门、马口圳围、尾屋围、白屋等古建筑群,各有特色,可以充分结合当地香菇产业基地、灵芝产业基地、省级非遗宰相粉基地和县级非遗项目舞阿妹等,整合多方资源,串珠成链,整村打造,全力推进景区提升建设、满堂小院精品民宿等项目,全方位、全区域推动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成功创建AAAAA级景区,打造成文化传承地、旅游打卡点,示范引领始兴围楼活化利用。

  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可定位为客家文化展示区和南方客家人影视基地。利用客家大围二、三、四层的空房子,建立“始兴客家民俗展示馆”“始兴姓氏家训展示馆”“始兴围楼文化展示馆”等,让围楼装满始兴的客家文化。可在大围内恢复一批当地清朝、民国时期的室内陈设,用雕塑和图文形式再现当年家族式社会劳动、学习和生活的情景,尤其要体现客家人尊祖敬宗的寻根文化和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同时,挖掘大围相关故事,让游客了解当年客家人的精神与智慧。还可在大围周边开辟现代客家生活体验区,可利用坎下屋围屋至马口圳围、五头门围街道改为仿古街道,扩大游览范围,以便游客增加对今昔客家人生活的了解。积极牵线搭桥,参照相关国保单位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通过实力财团将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同步打造为南方客家人影视基地,既能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增加景区收入。

  (三)立足当前,通过“三个加强、两个加大”,强化围楼活化利用。从近期来看,加强围楼保护、围楼管理、文旅融合,加大宣传力度、资金投入,把始兴围楼保护好、宣传好、管理好、利用好,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我县近几年内围楼活化利用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围楼保护。始兴围楼保护和利用工作目前面临严峻的形势与艰巨的任务,比如围楼维修的速度跟不上损毁的速度,比如有些围楼濒临倒塌却由于自设的条条框框导致社会力量无法参与保护等等。在坚持保护优先、抢救第一的原则上,开动思路、多想办法,绝对不能作茧自缚、坐以待毙,让那些珍贵的围楼资源日益湮没消失。例如当务之急,要对始兴围楼做好屋顶瓦片的修缮工作,确保不漏水、不渗墙、不倒塌。另外,残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能一拆了之,沧桑美也是一种文化景观。同时,发改、财政、住管、国土、环保、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构建起严密的围楼保护工作体系。文化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强化监管职能,敢于担当负责。积极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始兴围楼的知名度、关注度和影响力。各乡镇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加强对围楼的巡查管理、修缮开发监督、招商引资衔接等。

  加强围楼管理一要实行分类指导。省保、国保围楼要以重点保护为主,县级及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围楼要发动社会力量,以活化利用为主。对已被认养的围楼,要加强与认养者的沟通,指导要求业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同时鼓励、扶持业主结合当地温泉、古村落、生态农业等资源,打造成客栈、菜馆、民俗展示馆等场馆,建设为旅游新景点,推动围楼保护与开发迈入良性发展轨道。对未被认养的、保护利用价值较高的围楼,探索由政府先行流转,进行统一保护,着重加大围楼周边环境整治,并探索性地将一批围楼活化利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然后通过招商引资和转包认养等形式,将围楼转由社会资本实行保护性开发。二要发挥公益效益。围楼使用大多为公益性质。所以,在政府(集体)维修的基础上,如能低租金或不收租金,出租给各类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既能起到维修保养围楼的作用,又能达到活化利用围楼的目的。

  加强文旅融合一要优化统筹始兴优秀文化要素。生态是始兴的底色,围楼是始兴的特色,两者要有机融合,并将始兴丰富的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九龄文化、客家文化、名人文化等深度融合到围楼文化中,通过更具特色的围楼品牌来统筹、规划、打造、宣传围楼旅游开发,走出围楼价值转化新路径。二要推动围楼资源资产价值化。要紧紧抓住今年市文广旅体局将始兴县作为文旅资源开发试点的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围楼资源资产价值化试点。坚持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深入研究国家及省市产业政策及投资重点,挖掘围楼资源亮点,着力谋划包装实施一批围楼资源价值化项目,打通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资本、实现价值化的通道。三要积极推动围楼全域旅游。优化围楼资源整合,认真谋划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突破地域限制和市场壁垒,打造围楼精品旅游线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通过将始兴星星点点的围楼资源连接起来,使游客能体会到“满天繁星也很漂亮”的感觉。四要加大围楼文创产品开发。开发一批实用性高、艺术性高的围楼文创精品,例如可以开发一批围楼主题餐具派发至市、县餐饮机构,以扩大始兴围楼影响力。五要科技力量助推围楼文旅融合。强化数字赋能和云技术运用,以旅游+、酒店+、景区+等业态融合为起点,加强文旅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具有围楼景点、服务机构以及旅游产品等的旅游服务平台,供游客选择。推广使用智能线路、智能导游等模块,通过平台科学安排围楼景点线路,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智能化服务,打造“游前规划、游中引导、游后反馈”智能化管理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一要善于借力打力。跳出始兴宣传始兴围楼,邀请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名人、专家、教授来始兴调研考察,举办围楼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组织编辑出版围楼文化专著论文,借脑引智,通过他们的专业智慧和声誉地位,带动始兴围楼的知名度提档升级。二要挖掘围楼文化。通过各方资源,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深入挖掘整理始兴围楼的故事,丰富始兴围楼文化内涵。可组织教育部门编辑始兴乡土教材,将围楼部分列章成编,以图文形式让广大中小学生加入认识围楼、宣传围楼、保护围楼的行列。挖掘我县围楼文化的亮点,根据始兴围楼具有最大、最小、最红等特点,从名称由来、历史渊源、建筑风格、艺术价值、游玩路线等方面精心挖掘和包装,进一步宣传推广始兴围楼。三要丰富宣传形式。要确定主打口号,真正把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的品牌响亮地打起来。例如可以在高速公路出口显眼位置,利用广告牌宣传中国围楼文化之乡。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形式,主动对接省内外媒体进行系列宣传,让始兴围楼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全世界文化遗产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焦点。广泛发动摄影家和作家、驴友、游客参与围楼主题摄影征文活动,用镜头、文字记录和抒写围楼。着力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美篇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始兴围楼。借助民间传统节日民俗,举办以始兴围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加大资金投入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县级财力有限,要分清轻重缓急,一方面逐步增加经费,一方面用好经费。在围楼修缮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基数,除安排修缮专项经费外,安排日常维护经费。做好围楼利用开发的后半篇文章,对已成功利用并免费开放的围楼,视实际情况每年给予一定的管护和运营经费。二要发动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引导,动员、鼓励和支持村民集体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围楼修缮保护,对有潜力的围楼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形成政府、村民、社会多元投入的良好局面。可考虑多元化筹措资金成立围楼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围楼保护和利用。三要争取上级资金。抢救性的维修需要大量的资金,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文化部门下拨专项资金给予抢救性保护,缓解始兴在围楼维修方面的经济压力。重点抓好长围、汇川别墅等国保、省保围屋抢救修缮,保护好珍贵的围楼资源。要参照借鉴太平镇水南村、马市镇红梨村、沈所镇石下村等模式,做好项目包装,将围楼纳入乡村周边环境整治范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乡村振兴整治资金、专项债等。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