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经济委、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法制委
本课题组通过对始兴县工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并先后到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四省九个市县进行考察学习等方式,结合始兴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始兴县发展生态工业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多年来,始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生态工业化和工业生态化。
1.持续探索实践生态资源(产品)工业化。一是注重发展生态资源(产品)深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始兴县在发展本地生态资源(产品)深加工业上积极探索,先后在造纸、林化、水泥、蚕丝、家具、马蹄、竹木等资源加工业上做了一些可贵的实践。新时代以来,始兴县秉承“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着力发展推动竹木、农特产品等生态资源精深加工。以华洲木业、华鹂竹业为切入点,推动发展竹木产业加工业,成功申报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华洲木业成为省级博士后工业站点;以宰相粉为切入点,推动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着力发展张九龄宰相粉产业,不断推动公共品牌创建;推动发展山泉水开发,目前北山泉瓶装水年销量达到1.5万吨,已成为粤北知名品牌。与福建银河公司签约开发刘张家山200万吨山泉水项目。二是注重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着力发展小水电产业,据2019年数据,全县总装机容量14.925万千瓦,收入约1.7亿元,每年约可节约标准煤12.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约28.29万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在屋顶分布式光伏、地面集中光伏、风电、新型储能等领域多点发力,在马市镇以荒山改良综合利用和农光互补的模式建设了123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构建以光伏、风力发电为重点的生态能源产业圈,今年预计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另外,抽水蓄能、风能项目也在着力推进之中。
2.持续开展招商选资,引进优质产业。一是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始兴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选择电子玩具、积层板、微型马达等环保产业,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了建滔、建溢、万达、日本电产等一大批企业在始兴投资建厂,被誉为广东省山区县招商引资的一面旗帜。近几年来,始兴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电子信息、微型马达、办公文具、装备制造、医用卫生材料、竹子深加工等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了忠信电子、凯荣德电子纱、华鹂竹业、腾华卫材、新飞卫材、国瑞科技等一批项目。二是严把项目审核关。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实行实地考察和产业联席会议评审相结合,严把环保关、能耗关、用地用林关,确保引进环保型、科技型、创税型和资源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三型三集”项目,为始兴县生态工业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坚持工业项目入园发展。实行“产业集群、企业入园”,把园区建设成产业集聚发展主阵地。截至2022年底,全县工业园开发面积达7119亩,入园企业8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7家,规上工业产值达72.4亿元。
3.持续推进工业生态化。一是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对环境的执法监管,监督工业企业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抓好“三废”治理设施建设,加强排污管控和污染治理,实施主要污染物的削减和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对小水电开发工地,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了综合治理。对石人嶂矿、梅子窝矿等采矿业,采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复垦还绿等措施。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着力将始兴工业园一园五片区打造为生态园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措施。突出生态引领,集约发展,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挖掘生态工业发展动能。大力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支持华洲木业申报“小巨人”企业,积极引导万达、三信、益而高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022年完成技改投资1.77亿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二)存在问题
始兴县在生态工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在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全县上下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存在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对立的认识偏差。一是绿色发展理念仍未完全变成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当前还有少数人存在“一强调保护生态就限制发展工业”的偏见,把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对立起来。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认识理解不够到位,对生态资源潜在价值开发利用意识不够强烈。二是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对如何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研究思考不够深入,付之行动也不够力度,对传统发展模式存在路径依赖。
2.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项目少。一是始兴县农特产品未能充分实现加工增值。始兴县号称“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仅有一家广三农杨梅酒加工企业。始兴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马蹄、冬茹、竹笋等土特产远近闻名,但缺乏加工企业,农特产品未能实现加工增值。二是始兴县生态资源、生态产品未能充分实现加工增值。始兴是林业大县,森林资源是始兴县最大的生态资源,活立木蓄积量为全省前列,其中有人工商品林近11万公顷。始兴县历年推行了多次林业体制机制改革,但未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目前始兴县的人工商品林绝大部分还是卖原木,没能实现加工增值。又如始兴县成功将石斛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来又获得“中国石斛之乡”荣誉,但未能及时转化到产业发展,目前尚无一家深加工企业。
3.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够完整。一是集群发展带动不明显。始兴县近年来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缺少能够体现始兴特色与优势、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上下游产业链主导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进驻企业偏少、企业空间布局分散、产业集群链条较短、精深加工附加值低的问题,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始兴县高新企业比例偏少,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企业少,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技术人才匮乏,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等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
4.项目落地难。一是签约项目受用地、用林、用能等要素影响大。项目签约后申报用地建设指标的流程复杂,用时太长。二是项目报批报建效率有待提高。容缺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帮办代办制度执行不到位,限时审批难于落实。
二、外地成功经验做法
我们选择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获得“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议示范区”的县市进行考察学习,这些县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生态工业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有不少值得学习借鉴的典型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如浙江省安吉县,为全力推动“两山”创建,完善绿色发展领导体系,整合县环委办和其他有生态建设职能的领导组(办公室),成立隶属于县委(办)的“两山办”,负责统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和“两山”创建等工作,强化部门和乡镇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我们考察调研的相关县市,围绕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做文章,各显神通。如安徽省绩溪县,是一个面积与人口都比始兴少的县,近年来着力将抽水蓄能成为“两山”转化典范,推动绩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顺利完工,并积极协调国网新源公司开发电站旅游项目,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能源局“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完美结合。浙江省安吉县为支持竹产业,制定《安吉县以竹代塑新材料采购奖补办法(试行)》,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竹制品推广,其中100万用于竹餐具(竹茶具)推广。福建省邵武市通过推动“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与片仔癀药业签订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着力打造国家级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深度融合“片仔癀”的品牌优势和技术支撑,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目前是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药材)、福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持续深化竹木产业转型升级,以竹产业为基础,打造“竹立方”生态科创馆,通过“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着力构建一站式现代化销售模式。
(三)锚定产业,常抓不懈
瞄准某项主导产业,常抓不懈,不断推动做强做大。如浙江省桐庐县,深耕制笔产业四十余年,现有制笔及配套企业785家。一是做强产业链。建立了笔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专利、模具业内流转,推动资源共通、价值共创;打造笔业线上区域品牌馆,合作推广区域品牌;配套建设电商公共仓储中心,通过集中发货,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布局创新链。建设国内一流的研发和中试基地。推出《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23条意见》等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制笔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打造国内首个制笔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化提升效率。统筹使用专项政府性资金,为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制笔企业发放“创新券”,可按照购买服务支付额的50%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创新。三是打造服务链。实行“一企一档一服务专员”,提供检验检测、创业孵化、跨境电商等服务。与银行合作,推出制笔企业专项贷款产品。
三、对策和建议
生态工业是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可简单表述为“生态资源(产品)工业化,工业生产生态化”。
始兴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资源(产品)非常丰富,为进一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结合县内外调研情况,针对始兴县发展生态工业中的存在问题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要求,就如何特色发展生态工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发展生态资源(产品)深加工
1.重点发展竹子深加工。始兴竹林资源丰富,有竹林面积近30万亩。一要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主体,以华鹂公司为龙头,以中科院平台为支撑,坚持可持续可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线路为导向,结合“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效积聚竹产业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发展要素,大力发展以竹资源利用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循环产业,着力推进竹制品初加工基地建设、优质竹资源培育示范区、多业态竹产业发展区、竹文化生态康养体验带,建设竹产业循环经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全竹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强竹类新材料科技创新研发,强化竹材、竹叶、竹笋及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打造全竹利用体系。聚焦竹产业新产品新业态,重点发展竹材“四素分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黄酮素)精深加工、竹缠绕复合材料开发、竹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二要充分利用好粤赣湘三省交界数百万亩竹资源,做好始兴竹产业绿色生态文章,加大竹产业上下游的招商引资力度,打通竹林—竹材—竹基原料—竹基精深加工产品这条全竹产业链条,通过“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形成全竹绿色循环产业链,打造成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力争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始兴创建“碳中和示范县”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有效路径。
2.适度发展木材深加工。始兴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林地总面积达17.54万公顷,其中,2022年,商品林10.95万公顷,商品林采伐指标15.8万立方米。售卖原木和粗加工难以进一步扩大产值,附加值也不高。建议采取严管生态公益林、搞活人工商品林的“两结合、两手抓”,在依法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引导开展人工商品林深加工。支持鼓励华洲木业加强研发,做强做大,同时,有重点、有选择,适当引进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在始兴落户经营。
3.着力发展农特产品精加工。始兴是农业大县,四季瓜果飘香,据统计,2022年,杨梅、枇杷、水稻、柑橘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5.4万亩、3.2万吨,1.09万亩、1.01万吨,14.71万亩、6.9万吨,6.33万亩、6.69万吨,农特产品十分丰富,有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枇杷之乡、粤北粮仓之誉,宰相粉、冬菇也远近闻名。建议立足于这些基础深厚的知名农业品牌,加快张九龄宰相粉生产示范园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公共品牌创建工作,力争张九龄宰相粉做强做大,培养出广东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同时,积极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大力推动杨梅、枇杷、香菇、水果罐头、果酒、澄江黄酒、果干、果粉、果脯、蜜饯等食品加工产业。支持油茶、香水柠檬扩面扩种,形成规模,同时推动油茶、柠檬加工增值,尽力盘活中汇食品加工企业。
4.推动发展矿泉水产业。始兴山泉水资源相当丰富,水质一流,可开发利用的主要在刘张家山、冷洞至火坑、深渡水乡长梅村上游、太平镇宝峰村上游、北山片区、小地水库等流域。有关机构曾对刘张家山林场水库取水检验,108项指标中107项合格,仅菌落总数超标(可通过物理工艺消毒解决),其中15项远好于国家标准。因此,要以始兴县签约开发山泉水为契机,尽早启动对水源地的详尽考察,包括丰水期和枯水期径流量、水质、地下水和有机污染情况,摸清潜力。制定水源地开发利用规划,并及时加快沙水工业园扩园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矿泉水产业招商引资,力争引进大品牌矿泉水企业到始兴县办分厂。
5.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打造始兴新能源百亿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阳光电源马市集中光伏三期、明阳马市集中光伏一、二期、司前内石山风电、老殿顶风电、南网储能等项目建设,大力争取山口抽水蓄能项目列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点实施计划。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加快50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改造,确保全县电力有序供应。
6.引导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结合始兴实际,推动有基础的司前镇、澄江镇等乡镇发展杜仲、石斛、灵芝等中草药产业,引导中药材企业建设标准化药源基地,按照种苗供应、技术标准、田间管理、药材质量和加工销售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化发展模式。以伯克生物医药、澳泉医疗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引进生物医药项目,拉长产业链。着力发挥伯克生物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中草药产业附加值,带动始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7.支持发展绿色矿产深加工。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重点突破、创新引领”“政府主导、依法推进”原则,充分利用始兴县钨矿、钾长石矿等金属矿,石英、陶瓷土、辉绿岩和花岗岩等非金属矿,引进有绿色矿山建设经验的优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实施共同开发。支持石人嶂矿业开采辉绿岩,支持有实力、负责任的企业进入花岗岩、建筑石料等资源的开采、加工、储运、销售以及酒店开发经营等产业链环节,建设矿产资源生产基地与综合加工利用中心,构建建筑石料等开采、混凝土生产、装配式建筑等绿色建材生产综合开发利用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二)全力发展优质高效产业集群
1.优化产业布局,选准发展定位。应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当地现有条件和发展基础,与本地优势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与生态特色工业园建设相结合,突出打造县域产业集群,配套产业链集群,力避恶性竞争和产业分散化、投资低效化。建议根据始兴县工业产业发展基础,结合我省产业有序转移政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机电、办公文具暨航天文创、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小巨人”企业。
2.统筹园区利用,实现集聚发展。大力引导工业入园、集聚发展和错位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共建“飞地经济”“反向飞地”模式,用好“联席会议+管委会+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完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提高园区建设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强化园区考核,重点考核园区亩均投资、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指标,以“亩均论英雄”激活园区经济。支持鼓励园区通过EOD模式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绿色发展。要下大力度处置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统筹引导和盘活闲置厂房。抓紧做好产业转移园的扩园修编工作,积极申报马市、江口、黄花园片区纳入省级工业园管理范畴,让更多企业有机会享受省产业有序转移优惠政策。要规划保留部分原有的生态景观,树林、水体、山丘可以适当保留。建议100亩以上的较大投资项目的规划用地实行毛地供应,因地制宜,依势而建,“三通一平”时不必要千篇一律实行平地和统一标高。
3.坚持质量招商,严格源头管控。坚持产业联席会议评审制度,严格按照“三型三集”招商原则,招大引优,持续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产业转移。突出招商选商重点,聚焦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引进和培育生态化产业,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的项目,推动始兴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坚持强链补链延链,做强做大产业。
4.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落地。进一步健全土地盘活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人才引进、园区项目投融资机制等,进一步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切实解决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地瓶颈。相关领导要统筹好项目引进、落地、推进等工作,工业园区要提前做好土地调规,提前做好园区规划范围的压矿、水土流失等相关评估,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容缺审批、并联审批、限时审批制度,提高项目报建时效。
(三)大力推动传统工业技改升级
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在省市技改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适当调整制定具有一定竞争性、激励性的本地技改奖补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指挥棒作用,大力推动始兴县传统工业通过技改升级转型。
1.推动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节能减排,落实低碳发展行动。深入开展低效企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梳理全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项目,有针对性地招引补强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展改造提升,增强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以省实施“创先、进位、削薄”行动为契机,积极争取省级促进产业转移财政支持资金。积极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大力推广应用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绿色化改造。探索五大工业片区建立集中供热、供气系统,鼓励大能环保、联丰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锅炉,节约供热供气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发展绿色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包装和可降解材料等绿色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实施环保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快源头减量减排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鼓励忠信、凯荣德、尼得科、万达、建滔积层板等龙头企业率先实现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车间、绿色工厂。
2.推动企业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效能。支持企业引入高端技术和先进水平生产线,致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装备高端化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如推动万达精品车模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升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生产线工序自动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节约人力物力成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业链、技术水平由中高端向高端迈进。推动华洲木业、尼得科、万达工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自主研发设计机构,通过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带动设备改造升级。推进重点产业“智能化”改造。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改造、技术迭代更新、工艺优化提升;利用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使用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系统、系统解决方案等。探索推动忠信、凯荣德、尼得科、标准马达等一批先进制造龙头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数字车间、无人工厂、未来工厂,引领带动装备数控化、产线网络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