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大力发展始兴县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农业农村委、港澳台侨联络委

  课题组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主题,先后赴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和青田县、温州市永嘉县,以及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福州市永泰县、漳州市长泰区和南靖县等地调研,同时深入始兴县的城南镇、澄江镇、司前镇等乡镇和始兴县农业农村局,实地走访了有关农业企业,通过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等方式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始兴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始兴自古有“粤北粮仓”之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特色农副产品丰盛,山区主要以有机农业、蚕桑、食用菌、林业产业为主;平原地区以水稻、黄烟、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创建了杨梅、蔬菜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始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绿美生态始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抓手,着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始兴样板”,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始兴县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美青、盛丰、溢富、车八岭茶厂、亚历亨茶厂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24家;现有家庭农场535家,其中示范类55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45家,其中示范类18家。19家农业产业上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名单,澄江、罗坝和顿岗三个镇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农业专业镇,暖田村、南方村和贤丰村等六个村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农业专业村。

  (二)农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始兴县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清化粉、始兴石斛)、全国名特优新农业品牌4个(清化粉、始兴杨梅、始兴绿茶、罗坝南瓜)、“粤字号”农产品32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家、“二品一标”农产品28个。车八岭有机茶连续两年在全省茶叶产业大会上获得金奖。

  (三)绿色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一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有效。始兴县积极推进6000公顷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781.667公顷农作物种植核心示范区建设,水稻、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总量持续实现负增长,有效促进始兴县农业绿色发展。二是推进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建设有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2000亩、攻关试验区200亩,示范区品种优质化率、绿色防控率均达到100%,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区节本增效5%以上,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辐射带动始兴县生态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2022年始兴县秸秆直接还田量54075.61吨,秸秆离田利用总量24097.09吨,秸秆可收集量85566.11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1.36%。始兴县已建设有30个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网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体系完善,回收处理肥料包装废弃物40吨。2022年始兴县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总量13.2吨,回收总量11.24吨,处理总量10.6吨。

  二、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认为,虽然始兴县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生态农业产业不强。一是始兴县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高端设施农业项目占比低,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盛丰农业、九丰农业、西土生物、创发农业、柏宏农业、美青菜场等6家企业中,且多数尚未形成带动效应;二是始兴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以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规模小、且较为分散,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535家家庭农场平均种植面积为80亩,最大规模为540亩,龙头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家。

  (二)农业品牌多而不优,品牌效应不明显。始兴县农业品牌总体呈现为“小、散、杂、多”局面,51家示范类家庭农场和21家农业龙头企业虽注册有商标,但品牌知名度不高,重合度高,大部分仅省内销售,未扩展省外市场,品牌影响力较低,缺乏资源整合、包装、策划、推介,在市场上受到周边同类农产品排挤,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品逐步被市场认知边缘化,农产品滞销风险极高。

  (三)农业产业要素保障不足。一是用地限制较多。始兴县21万亩耕地中有18万亩为基本农田,难能突破政策大面积发展高端生态设施农业,且始兴县山区乡镇土地分散、难以连片、集约耕作条件较差,而平原乡镇土地条件虽然较好,但农户多为自行耕作,村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储备。据调研,始兴县农业农村局33个在编专技人员中,40岁以上人员有20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15人,队伍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且结构不合理,各乡镇目前只有1至2名畜牧、农机和种植等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满足农民生产所需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政策支持不足。生态农业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而本级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多、资金不足。四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还存在很多短板弱项,现有设施建设项目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还有很多耕作区排灌水渠、陂头水圳、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急需完善。

  三、促进始兴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为生态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生态振兴又为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资源利用高质效、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农业是始兴县的传统产业,是县域稳定发展的压舱石。长期以来,始兴县委县政府都把农业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为更好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外出调研学习的经验和始兴县农业实际,课题组认为,要实现始兴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在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步伐,具体如下:

  (一)构建全链条、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打造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扎实推进“三个10万亩农业产业带”规划的实施,提升农业产业化、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以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为核心,可重点支持盛丰、美青等大型蔬菜企业完善蔬菜种植基地的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形成示范标杆;进一步加大对现有蔬菜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如老夏酱菜、古塘公司等),支持研发更多蔬菜加工产品和预制菜品种,同时加大靶向招商力度,优化招商服务,积极引进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的蔬菜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落户始兴县,推动始兴蔬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持续打造浈江河谷10万亩杨梅枇杷水果产业带。充分发挥始兴县杨梅和枇杷现有的知名度及资源优势,可依托高校和农科院所组建“始兴县水果良种繁育和供应中心”,重点培育高品质的杨梅、枇杷和柑橘等名、特、优水果新品种,着力推广无病毒苗木、容器大苗,提高苗木生产水平,推进种苗生态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保证优质种苗供给。加强特色水果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有序更新现有的杨梅、枇杷和柑橘等低效老果园,大力支持太平镇扩大杨梅、枇杷生产基地,支持顿岗镇扩大柑橘、红线李生产基地,支持澄江镇扩大猕猴桃、百香果生产基地,从而做大做强始兴特色水果产业。要持续打造环车八岭10万亩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带。根据始兴县森林资源及气候特征,可进一步优化林下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特色产业带,支持司前镇、隘子镇等乡镇大面积栽培灵芝、香菇和木耳等林下食用菌,种植铁皮石斛、茯苓和金线莲等林下中草药;利用车八岭、亚历亨等优势茶园龙头带动效应,推动现有中低产茶园改造,发展生态优质茶产业带,推动生态茶场扩面提质;支持深渡水瑶族乡利用坪田村养蜂基地、禾花塘养蜂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养蜂产业。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可选择条件较好且有基础的现有企业(项目),重点扶持建设一至三家集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生态田园综合体龙头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罐头、果酒、宰相粉等高附加值的精深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现有的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扩大产业规模,持续引进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建设深加工生产线,打造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效益。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发展冷链藏仓储和电子商务等,促进“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二)构建全过程、多优势的产研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技术支撑。强化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农业企业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省农科院等院所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主动承接新优品种试种及示范推广项目,引进更多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实现良种造生态、生态育良种的循环农业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组织对本地传统品种的研究,建立品种改良和种植推广机制,不断提升品质,增加种植和经营效益。

  二是重视品牌创建。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品牌创建机制,持续实施品牌创建行动,不断培育出更多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始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持续扩大对认证“粤字号”产品、二品一标的扶持力度,可参考韶关市“善美韶农”农业品牌体系,注册认证“生态始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始兴农业品牌体系,结合各乡镇特色,注册认证一批质量过硬、竞争力强、市场口碑好的农业品牌,把生态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抖音、网红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积极参加生态农业博览会、展销会等各类大型农产品博览会活动,展示始兴县生态农产品发展成果,加强“始兴牌”农产品推介,提升始兴生态农业品牌整体知名度,拓展市场销路。

  三是优化人才队伍。建强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人才队伍,通过引进和招聘,不断充实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而且可根据农业部门职能增加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或增设相应的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农田建设的任务较重,可成立始兴县农田建设管理中心,加强对农田建设项目的专业管理。又如,每个乡镇应配强相应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配备和补充种植类和畜牧类技术人员,支撑各乡镇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可利用好乡村振兴学院、人才驿站等平台,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构建全要素、多方面的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可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信贷、风险投资等政策,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利益调节、成果保障等政策体系。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可设立始兴县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新、优品种培育推广,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农业,构建生态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用地保障。福建长泰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1500亩,是一个以花卉苗木及珍、稀、特果蔬的现代农业为基础,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旅产业平台,项目具有农业现代化、三产融合化、旅游特色化、发展带动化、振兴促进化的特点,目前已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漳州市现代农业及特色旅游重大项目。始兴县可以向长泰区学习,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结合复垦复耕、撂荒耕地整治,加快连片撂荒土地流转,为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农业提供用地保障。四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可围绕“3个10万亩”产业布局,调整更新农村路网建设规划,旨在打造通往农业产业园、特色村镇等乡村主要产业经济节点公路;完善农村水资源配置,规划新建水源工程,提升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科学修编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区域示范建设。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