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课题,课题组先后通过在始兴县林业、农业、水务、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调研,到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顺昌、庆元、景宁、遂昌、龙泉、兴国等先行先试县进行考察学习,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先行先试县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生态保护补偿实现纵向和横向相结合
1.积极对接中央、省相关政策,争取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最大化。纵向生态补偿是指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而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如福建省先后实施《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试行方案》《福建省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 从2018年起,以县为单位开展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每年由省级统筹相关部门生态保护资金,2022—2026年省级每年安排5亿元。试点县生态、自然资源、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立足当地生态资源积极谋划保护和修复项目,足项争取政策性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转移支付纵向生态保护补偿。
2.加大保护和监测力度,争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最大化。横向生态补偿是指流域间、区域间的生态补偿。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横向补偿,重要环节在水流域和碳排放等方面做好保护和调查监测。福建省对省内主要流域进行生态保护补偿,结合流域上下游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等因素,在资金筹措和分配上向流域上游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将流域内水质指标作为补偿资金分配的主要因素,建立奖惩机制,对水质状况较好、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市、县加大补偿。福建省顺昌县、浙江省遂昌县积极推进碳储汇的数据信息库和碳排放报告等工作,省按照碳排放的配额分配落实区域性的横向补偿。此外,还通过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来建立输血和造血双轮驱动的补偿长效机制,从而带动生态保护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案例
1.“落后村”向“网红村”的华丽转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增值。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为着力点,整合土地资源,通过高标准建设蔬菜示范基地、脐橙果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优势资源,建成“红培研学+乡村旅游”新地标。村集体年增收42万元,80余名脱贫群众可以长期务工,人均可增收8000余元。依托种植示范基地,布局特色民宿、清新田园,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睦埠村先后评为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样板村、江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江西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可见,生态资源只有转化成优质生态产品,生态资源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2.“一叶”到“一业”,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叠加效应。浙江省遂昌县大柘镇是一个茶乡小镇,共有茶田5万余亩(2万余亩集中连片),是中国名茶之乡,是CCTV航拍在丽水的唯一取景地,主要种植龙井、乌牛早、银猴、白茶等多个品种,全年产量1500余吨,产值达1.2亿元。为提高茶产业生态产品附加值,大柘镇依托万亩茶园的的资源优势,开拓了文旅康养生态产品,建成了20公里的越野骑行道、索道及森林温泉等旅游项目,连续承办了10余届的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的赛手和游客;开办了38家农家乐及特色茶室。仅旅游经营年收入超过3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茶园所在村大田村又以山林入股景区项目的方式盘活资源,并引进一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示范企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3.实现GEP核算,着力破解“度量难”问题。浙江省遂昌县探索形成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以可度量、可核实、可报告的原则,编制了生态资源差异价值核算方法,及碳汇核算方法,基于生态环境空间基础数据及野外调研生态考察数据形成生态资源“一个库”的数据管理,开发“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动态展示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让生态产品价值看得见,可查询,系统支持县、镇、村各级行政单元各相关单位一键核算出结果,由此开启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步伐。遂昌县大田村2019年公布了全国首个村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GEP核算共计1.6亿元,相对于8858万元的GDP。2012年遂昌县高坪乡在全国首办“空气”拍卖会,三个村一年的休闲养生服务权最终以174万元的价格拍出,成为遂昌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第一拍”。
4.废弃矿山变金山,形成“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兴国EOD模式。兴国县率先引入社会资本开展东山乡村小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引进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采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开发的“1+N”修复模式,还原绿水青山。通过生态+农业(耕地种水稻、园地种果茶、林地种树木等)、生态+旅游业(乡村采摘、生态娱乐、休闲康养、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山银山的转化。
5.创新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突破解决经营难和质押难的问题。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面临农村劳动力外流,大多农户经营困难、林地增绿资金不足等问题,借鉴商业银行模式,采取购买、股份合作等方式,搭建“一村一平台”,实现分散变集中;“一户一股权”,实现林农变股农;“一年一分红”,实现资源变资金;“一县一数库”,实现青山变金山。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林下经济、创新建立“创汇贷”“碳汇+保险”“创汇致富贷”“一元碳汇”等林业金融机制,进一步打通资源变资金资产通道,实现林地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实现多元化生态补偿和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在不同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还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始兴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政策环境
(一)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及生态产品优势。始兴“八山一水一分田”。20世纪90年代末就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目前始兴县森林覆盖率达77.81%,先后获得“中国最美小城”“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始兴县地表水和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常年居广东省前列。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建立了有机食品专业镇,做大做优枇杷、杨梅等品牌,孕育了“三品”认证农产品237个、省级品牌产品19个、名特优新品牌18个。
(二)有“两山”理念引领的良好政策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坚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许多省、市、县已经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道路上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方案,有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可借鉴;中央、省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广东省出台了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交易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始兴县在争取上级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方面已有成功的试点,如2022年争取生态转移支付资金2.26亿元,及北江流域补偿资金1410万元,2023年度北江流域补偿资金925万元;2017年完成刘张家山林场林业碳普惠项目试点,为村集体和个人获得森林碳汇收入55.4万元,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始兴县省定贫困村林业碳普惠项目交易金额共计1700多万元。此外,林业保护抚育造林、生态公益林等也获得中央财政的补贴补偿。2022年12月始兴县被省纳入了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
三、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比照《意见》,着力做好生态保护补偿的两个基础性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森林、湿地、荒漠、水流、耕地和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提质,夯实生态保护补偿的资源基础。始兴县重点在森林、湿地、水流、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做好保护和提质工作。一是森林保护提质。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做强司前镇、隘子镇、沈所镇、马市镇、城南镇、深渡水乡等乡镇的林分优化种植,加快推进森林乡镇、森林乡村、绿美古树乡村的建设,提升刘张家山林场、河口林场等森林公园的建设,加快推进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创建。二是水流保护提质。始兴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220条,主要河流浈江、墨江、澄江,主河道长271.6公里,共计流域面积2190平方公里,持续确保始兴县地表水和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三是耕地保护提质。重点将低效荒地、草地改造为高产水田,形成连片高标准农田;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提质。重点是发展林下经济和推进林碳汇项目试点。
2.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系统价值实现。 一是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争取省、市统筹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力度,通过争取现有基金支持、探索设立市场化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建设。探索通过发行企业生态债券和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二是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破坏、谁赔偿”原则,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如2022年县法院通过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成功判决一宗破坏生态案件,被告人赔偿生态修复等费用189万元,有效实现了惩治犯罪和修复生态的统一。三是发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作用,推动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相互衔接,依法保护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统筹运用好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力、有奖有惩,杜绝边拿补偿边污染行为。如2022年县检察院与县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始兴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依法批准逮捕非法采矿、非法狩猎、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5起11人,提起公诉9份20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3起,追偿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费用429万余元。
(二)比照《方案》,着力构建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性意见,其实质就是 将自然生态资源转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然后运用经济价值对生态资源保护成本或利用价值进行货币化,从而实现权益使用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
1.挖潜生态资源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重点保护挖潜利用好以下几方面生态资源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有序推进始兴县土地收储和出让,积极开展国有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加快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认真落实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可进行无偿收回的闲置土地坚决予以无偿收回,支持园区和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引导新建项目入驻。
二是矿产资源。盘活温泉地热资源,加快太平总甫地热资源、司前甘太杨梅山陶瓷土、罗坝刘张家山地热等矿权出让工作;做好文旅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投资主体发展温泉度假、康养等文旅产业,重点推进东方文旅等项目建设,打造建设以温泉休闲度假、温泉康养、文化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刺激始兴县文旅消费。
三是林地资源。始兴县总林地面积17.55万公顷,要充分利用始兴县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发展茶叶、油茶、林菌种植等林下经济产业,加快打造“北山竹·南山木”区域公用品牌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始兴县林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
四是水资源。统筹推进始兴县境内的浈江、墨江、澄江三大支流和中小河流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强化水资源保护,优化水资源要素配置,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搭建水资源运营平台,统一开展水资源资产产权流转、市场化运营和开发,通过公开竞拍、收购、租赁、自行建设等方式,积极引进水资源产业发展企业,适度发展淡水鱼养殖、山泉水加工等产业,谋划推进矿泉水生产加工及配套产业项目建设。
五是物种资源。始兴被誉为“物种宝库、岭南明珠”,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较多,是南岭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生态发展试点县。要持续推进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建设,高质量打造生态多样性保护、生态休闲旅游、绿色食品生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等示范区。
六是岸线资源。加强岸线规划和管控,科学编制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突出岸线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和防洪安全,将河道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实施分区管控。做好岸线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制定岸线资源清单,明确岸线资源资产权属主体及使用权主体的权利义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监管,严禁违法违规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有效开展岸线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岸线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
2.建立健全交易机制,促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主要包括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自然资源领域指标交易等。实现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最核心的关键就是解决好“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四难”问题,解决“四难”,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为生态资源“算好账”。始兴生态资源丰富,但也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的现状,为集中收储、整合优化碎片化的生态资源,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建议组建森林、水资源、新能源、农产品、旅游文化等不同类型的专项生态资源中心,对始兴县生态资源分布、质量、保护等级、权属等进行调查摸底,并进行确权登记。将零散化、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实施集中储备、规模提升和产业转型,打包成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资产包,形成全县生态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数据管理。
二是开展价值核算,为生态资源“确好权”。要持续深度地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生态银行核算服务体系,引入资质权威技术部门,建立服务机构库,为需求方提供专业、可靠的生态资源的核算、认定、咨询、评估服务。
三是有效开展交易,为生态资源“变好现”。为更好地服务生态资源权益的市场化运作,要加快建立生态运营、生态交易机构,主要负责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的前期运营指导以及后期的宣传、推介、招商、销售工作。始兴县虽然在林碳汇普惠交易有成功试点,但没有专业网站平台,很有必要建立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中心,设立生态资源交易市场平台,引导各类生态产品、生态资源权益线上交易。如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农村集体产权等交易业务,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网站链接到市场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四是撬动金融资源,为生态资源“赋好能”。鼓励金融机构、基金公司开展生态融资、抵押贷款、金融保险等创新服务业务,为生态产品开发和运营提供金融、保险业务支持。结合始兴生态资源质量等级,重点推进生态旅游贷、碳汇贷、新能源(光伏、风力等)、林权贷、水权贷等业务,通过“金融+”打通资源变资产渠道,支持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始兴绿色金融在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专项再贷款政策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始兴县辖内1家企业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支持1.26亿元;推动地方法人银行打造“绿色金融支行”2家。2022年末,绿色信贷余额6.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