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加快推进始兴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本课题组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赴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开展调研,同时深入我县部分乡镇、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了解相关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始兴县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围绕县委“464”发展思路,多措并举,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我县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夯实产业根基、做大做强本土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是基础设施得到优化。截至2024年10月,全县共完成67%以上行政村厕所改造提升,六千多户农房完成微改造,建成“四小园”4461个,完善陂头、排灌渠道、小山塘和电排等设施一批。县、镇、村三级联动全面提升党建公园、文化广场、风度书房、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空间的覆盖率,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风度书房全覆盖,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

  是乡村产业得到发展。全县共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3个(清化粉、始兴石斛、始兴顿岗马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始兴杨梅、始兴绿茶、始兴红茶、宰相粉、罗坝南瓜、顿岗马蹄),“粤字号”农业产品30个,2023年农业总产值突破46.88亿元。积极利用农业产业、红色资源、围楼资源等发展旅游业,推动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心农庄、红围景区等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厚植了农旅产业发展根基。

  三是品牌打造取得新成果。我县打造了“张九龄宰相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企业和生产作坊53家,开设线下旗舰店6家。深化“双百行动”高校帮扶合作,与暨南大学、省文旅厅等高校、省直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培育孵化本土特色农业产业,“张九龄宰相粉”2023年全县产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0%,远销北京、香港、日本等国内外城市。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

  我县突出“以人为本”、因村施策,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农村风貌,让农村更加整洁有序。

  一是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文创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倡导培育良好乡风和家风,全面提升居民素质。坚持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落实村庄常态化保洁机制,实现全县113个行政村、1047个自然村评星定级全覆盖。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并上墙公示,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乡村风貌展现“新颜值”。以点带面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建成城南镇“果蔬飘香·金谷粮仓”、司前镇“温泉小镇·生态司前”、隘子镇“家国始兴·宾客满堂”和太平镇“万亩果香·诗画长廊”4个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有序推进马市镇“金色烟稻·丰收马市”、顿岗镇“农旅小镇”“农韵顿岗”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隘子镇五一村、瑶族村、澄江镇潭坑村等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顿岗镇全力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积极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打造,推进乡镇分类建设,重点抓好典型镇村培育和打造,第一批典型镇村风貌提升明显。

  三是基层治理彰显新成效。分三类推进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10个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任务,积极选取试点村推广运用乡村治理清单制和积分制,目前清单制在113个行政村实现全域全覆盖,积分制在57个行政村推广运用,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基层治理逐渐实现制度化、规范化。2023年,我县成为全市唯一获省平安委颁发的首批“平安鼎”单位。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乡村建设还存在一定短板

  一是乡村建设的规划缺乏且滞后,全县农村现有住房大都分散且没有规划,风格不统一,多见新房少见新村,进行风貌提升、景观打造的难度较大。二是破旧泥砖房清拆整治后土地规划利用不及时,特别是零散性泥砖房,清拆后的土地难以整合再利用。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缺乏融合、协调发展路径和机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空心村现象愈发明显,而空心村的盘活利用方面目前还缺乏本土的成功典范。四是农村文化广场、体育设施设备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容易损坏废弃。

  (二)农村经济发展动能还不够足

  一是缺乏产业支撑,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未能形成产业规模。二是现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够强,产品效益较低。三农业三产融合程度不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较缺乏,综合利用农业产业、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围楼等资源发展的农文旅业态还是比较弱。四缺乏专业团队引领,在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短板。

  (三)乡村自治的主动性还不够强

  全县各村居民自治、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如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镇村在发动群众、推动村民自治方面力度还不够大,未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的参与度不高,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整体基层自治水平还有待提升。

  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课题组经过走访调研、认真比对、深刻总结,充分借鉴各调研点的成功做法,并结合始兴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措并举齐发力,推进村庄建设优质化

  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既要对现有村庄的风貌和环境开展有计划的整治提升,也要加强对今后新建农村住房的管理,做到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管控农村建房。可借鉴湖南郴州桂东县做法,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农业农村局、各镇村协同配合,分批次对行政村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因地制宜统一新建农房风格和标准,并通过意见征求、村民表决、成文印发后执行,全面规范管控农村建房,杜绝房屋选址散乱、违规修建、风格参差不齐的现象。今后新报建房的需在统一规划范围内按照图纸施工建设,确保镇村整体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二是做好整村风貌改造提升。结合“百千万工程”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大力推进绿美乡村行动,对破旧泥砖房、村前屋后、池塘沟渠、村道巷道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结合各村自然风光、人文底蕴等特点,对各镇村按规划、分年度进行修缮和风貌提升。

  三是利用清拆后土地做好“后半篇文章”。盘活各镇村拆除破旧泥砖房后可利用的土地,零散土地可通过植树造景打造绿美微小公园,也可种植枇杷、黄皮等果树,发展村庄小果园。连片面积较大的土地可规划新村建设、恢复耕地或招商引资建设乡村车间等。

  (二)重点突破促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

  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有产业才有支撑。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农业用地的集约力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土地承包“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带动农户增收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且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县镇村三级共同发力,把土地流转作为常态的工作持续来抓,不断把抛荒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小田变大田,逐渐形成规模,并进行规划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便于集约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机械化、智能化耕种。

  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发展一批农产品上下游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将始兴杨梅、枇杷、马蹄、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成果干、果汁、瓶装茶饮料等。延伸发展系列农副产品,进一步完善包装、检测、冷链、仓储等功能,增强始兴农产品经济变现能力。可学习福建三明尤溪县和龙岩上杭县做法,推动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抱团发展,鼓励支持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社,将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等实现资源共享,统一把控农产品品质、价格、包装等,形成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始兴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做大做强农文旅产业。学习借鉴湖南郴州汝城县“红绿古”“农文旅”“景镇村”结合模式,充分整合始兴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资源等,引进第三方发展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康养游等旅游产业,不断增强载客、容客、留客能力。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青竹村通过见缝插绿,盘活闲置资源,村集体携手运营企业大力发展“康氧”民宿产业,实现“家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房主变房东、青山变金山、共治变共享”,我县可参考学习,由各强村富民公司流转本村闲置农房、民居,再承包给强镇富村公司或其他第三方统一开发运营,把资源变成资产,整合再利用,既解决始兴民宿数量少、种类少的问题,又能提升镇村经济实力。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和推广。目前,我县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级专业镇6个,省级专业村28个,已注册的优质农产品不少,但大多数尚未创建区域公用品牌,面临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外销、远销受限,农户经济收入难提高的困境。在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方面,福建龙岩的连城县做得很成功,“连城红心地瓜干”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5.92亿元。该县的地瓜(甘薯)产品占据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地瓜产业已发展成为“一根地瓜富半县、一个产业强半县”的富农民生产业。我县可结合各镇村特色产品,有计划地选择特色明显、产量稳定、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以县级统筹、集中推广宣传的模式,打造更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五是大力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县立足森林优势,大力培育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油茶、林禽养殖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不明显。目前我县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160余万亩,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加快推进环车八岭10万亩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带建设,充分借鉴福建连城等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作为始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始兴石斛,可以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培育壮大现有的石斛种植经营企业,鼓励他们进行仿野生林下种植,以生态有机为突破口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发展,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化

  课题组在湖南郴州桂东县、福建龙岩连城县等地调研时,发现不少县区都有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成立乡贤联谊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利用其牵引带动作用,倡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构建村级“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商量好”的基层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鼓励成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或有名望的乡贤、长者牵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推选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负责规范村民言行举止,协助调和邻里矛盾,宣传推广村规民约,监督并推动执行各级党委相关政策和措施等。

  二是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和运行制度。鼓励镇村建立健全各类村级自治组织的议事规则、管理架构、运行规范等,各村级群众自治组织应直接受村党组织领导和本村村民监督,对村民有知情权的具体事项有落实开展好评议、公开、监督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形成双向互管互治、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进而达到基层治理制度化、长效化的效果,为基层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保障到位求实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化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应以人才为核心、科技为支撑、资金为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保障到位。通过示范引领,逐步铺开,实现从“几处美”向“处处美”的转变。

  一是强化引才用才留才,突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在此次调研中发现,福建三明尤溪县、泉州晋江市、龙岩连城县等地都高度重视人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都有值得始兴借鉴学习的方法,如设立奖学奖教基金会、建立乡村优秀人才数据库和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除此之外,我县可通过“双百行动”、青年返乡实践等渠道推动人才资源下沉,撬动更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吸引始兴籍人才回乡就业,为始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鼓励、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如自动插秧机、无人机农药喷洒、秸秆还田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发展。加强与高校、农科院所和省市农业部门的联系对接,结合我县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在加大对本地原有农产品种选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良种试种和推广,加快产品迭代,大力提升农产品在品质选育、生产管理、分选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水平,促进始兴农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县作为粤北山区县,偏远乡镇空心村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可通过选取基础较好的镇村进行示范点打造,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集中资金、资源、项目和上级政策帮扶支持等有利因素,重点打造一个或多个有始兴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比如,顿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未来社区项目。然后通过以点带面,推广复制示范村打造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带动全县各村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