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将美丽河湖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墨江流域对始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建设美丽墨江流域课题,课题组走访了县水务、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林业、住管、文广旅体等部门以及隘子、司前、深渡水、罗坝、顿岗、太平、城南、沈所等乡镇,赴广西、湖南的多个市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同时,结合墨江流域实际和成功案例的经验做法开展多次讨论,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墨江流域的重要地位
(一)墨江流域是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生态宝库
墨江是始兴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墨江流域是始兴唯一发源地在境内的流域,是珠江北江上游一级支流,是支撑始兴生活、生产、生态的重要水源地。墨江流域面积约1367平方公里,干流发源于隘子镇棉地坑顶,在太平镇江口村以西汇入浈江后流出始兴县域,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主要有清化河、罗坝河、墨江、沈所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总河长170余公里,呈东北、西南树杈型形状贯穿隘子镇、司前镇、深渡水乡、罗坝镇、顿岗镇、太平镇、城南镇、沈所镇等8个乡镇。县域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2021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荣获全省第1名。
墨江流域不仅是重要水源地,还承载着生物多样性,是粤北生态宝库和生态屏障的重要水源保障。墨江流域境内有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刘张家山省级森岭公园等,是重要的天然生态宝库。近年来,始兴高度重视山、水、林、田等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不断筑牢粤北生态安全屏障,是全省首个“国家生态示范县”,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示范县”“国家林业综合改革发展示范县”和“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生态发展试点县”。2022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县。
(二)墨江流域是粤北始兴客家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墨江流域滋养了始兴客家人。据史料记载,中原移民南迁聚族而居长期交融,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群体——客家,墨江流域因其丰富的水源和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优势,成为始兴客家人四次大迁徙的重要选择地。墨江流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九龄文化、围楼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成为岭南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满堂客家大围、永成保障围、罗坝长围等200多座围楼见证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历史;广州会馆旧址、文昌阁等古迹构成了始兴的文化地标;龟蚌舞、青草狮、隘子舞阿妹、阿妹花艇舞等非遗文化展示了始兴浓厚的民间传统艺术;省委旧址红围、八一小学、风度抗日、外营保卫战等遗址赓续传承着红色基因等,不可一一枚举。
(三)墨江流域为始兴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墨江流域内多为中低山,凉口以下属丘陵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始兴最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之一,以樟树湾电站为代表的水电站群,为始兴地区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流域上游河道弯曲坡降大,林木繁茂,是木材重点产区之一;中下游河床平缓,形成粤北地区最大的一块小平原——墨江小平原,是主要粮产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使得始兴自古有“粤北粮仓”之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墨江流域丰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如“生态+特色水果”拉动采摘旅游经济、“生态+康养”推动农家旅游经济、“生态+体育”带动健康旅游经济。举办了枇杷、杨梅采摘、研学、亲子写生活动,开展了无线电测向大赛、骑行、徒步、自驾游等生态体育品牌活动,打造了一批“墨江人家”系列农家乐、民宿、驿站,不仅擦亮了始兴生态名片,更加促进了城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墨江流域管护和建设状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做好“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水经济”文章。
(一)多措并举,总体形成了“上蓄、中疏、下排、强韧、共治”的防洪体系
深入实施墨江河、清化河等重点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扎实推进“清四乱”“五清”专项整治行动,实行河道保洁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目标;高质量完成28条河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任务及2条河流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持续加固升级城镇河道堤岸、泄洪道、闸坝等防洪基础设施,县城堤防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逐步推进小水电站清退工作,将影响防洪安全、经济效益低的17座小水电站纳入退出清单,有效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二)强化生态保障,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廊道
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2万多亩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完成8个镇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10个镇级污水处理厂、336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对辖区内179家养殖场开展排查整治,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3%,涵盖了墨江流域大部分范围。目前,全县江河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始终保持100%,墨江水质保持在Ⅱ类水质。先后打造了清化河深渡水段、墨江县城段、沈所河段等集生态、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特色碧道;新建了墨江生态公园、滨江休闲绿地、沿江南生态文化公园、河畔公园等,成为展示始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三)实施“碧道+”模式,经济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积极谋划实施“碧道+农业产业”“碧道+美丽乡村建设”“碧道+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在墨江流域范围,成功创建了蔬菜及水果等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了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亩绿色优质菜篮子基地、环车八岭10万亩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带,引进了西土育种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始兴杨梅、始兴枇杷、九丰葡萄、车八岭茶叶等农产品畅销珠三角和香港地区。先后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7个、特色风貌示范带7条、全县5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修复改造古码头、古河堤和古建筑,活化利用城南周前、马市红梨、顿岗选陂等沿河古村落。流域碧道沿线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满堂客家大围、张九龄故居、深渡水生态瑶乡、周前古村、最美落羽杉公路等零散的小节点被有效串联,串珠成链打造成环车八岭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助力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产业发展。特别是深渡水瑶族乡以瑶族文化为元素,打造了瑶药文化长廊、彩虹路、鱼鳞坝等滨水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防洪排涝体系仍存在短板。降水量大、集中时段,部分地段仍会出现排水不畅、低处积水,农作物被淹毁、住房被水浸,河堤崩塌、山体滑坡等现象,如今年隘子、司前等乡镇尤为严重;太平镇反映富村湾电站下游东升社区段的河堤存在掏空开裂现象,等等有待进一步补全。二是碧道建设对发展水经济新业态成效不明显。墨江流域主干河长170多公里,目前碧道建设主要集中在深渡水段、罗坝河(顿岗段)、墨江县城段、沈所河段,约30多公里,连贯不足,也未能较好地将河流资源和区域特色资源结合起来打造“碧道+水上运动”“碧道+水上文旅”等水上经济发展模式。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滞后。始兴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生态用水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基础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投入建设运营渠道单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尚未完全打通。
三、建设美丽墨江流域的建议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把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安全为本,守护好“一江安全”;坚持生态优先,守护“好一江碧水”;坚持“两山”理念,统筹规划幸福河湖建设。当前,我省河长办也正积极落实《关于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的令》《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围绕“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目标,就建设美丽墨江流域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持续发力固本护源,永葆墨江流域“安澜绿美”
一是补齐防洪体系短板,筑牢安全之本。重点加强罗坝河、清化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持续加固升级城镇河道岸堤、泄洪道、闸坝等防洪基础设施,确保行洪安澜。二是强化保源治污攻坚,守护绿美之源。严格按照河长制相关要求开展监测监管,重点加强涉河在建项目管理,严禁在河道内倾倒弃土,保障河道畅通;进一步加强河道建设,做好河道两岸绿化美化,确保河道生态环境良好,实现河道岸绿景美;严格抓好沿河雨污排水口整治,推进实施墨江流域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严防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进入河流,确保墨江流域至清至美。
(二)持续推进“碧道+”建设,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的美丽墨江流域示范区
一是建设连贯性碧道,将墨江流域建成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纽带。建议按照《关于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的令》《广东省万里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规划墨江流域整体连贯性的碧道建设,打破区域局限性,建起连贯完整的城乡融合纽带,主动将始兴碧道建设纳入我省万里碧道建设纲要。例如,建设深渡水瑶族乡、司前镇、隘子镇三个乡镇碧道连贯性,可依托历史遗存的始兴——清化古驿道,碧道连贯节点可由古道、步道、风景道和水道等几个部分组成,走向大致沿古驿道规划布局。古道复原:根据古道的保存情况进行分类与评价,对于保存良好、适合参观、游览的古道,可沿用其通道;对于历史价值高、破损严重或有安全隐患等不适于行走的古道,可在旁边建设观赏步道。步道建设:步道主要运用于因建有电站而被河水覆盖的区域,在途经被河水覆盖的区域,可结合登山径、滨水栈道等形式设置。风景道提升:对走向与古驿道线路基本一致的景观道路,以及非干线、低等级或者废弃公路,可升级改造为风景道。水道建设:清化河古水道保存基本完整,可以现有河流为载体,根据实际建设条件,采用滨水栈道、绿道、堤顶路等形式,增设水路古驿道辅线,增强水道的展示和游憩等功能。
二是精心规划“碧道+”景观节点,将墨江流域打造为美丽幸福流域示范区。以水为脉,以碧道为带,连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分类规划“碧道+”,打造成移步换景、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美丽幸福墨江流域示范区。结合墨江流域的资源分布、交通组织、城镇发展和美丽乡村等要素,碧道可从六个功能区(具体景观节点另行深析)进行规划设计。生态观光区:隘子、司前、深渡水、罗坝等乡镇可依托丰富的森林、水及多样性生物资源,规划建设生态观光碧带。如以深渡水乡坪田村段特有的森林资源、樱花资源为生态本底,以绿色为主题,以争取“点状供地”政策,兴建半山民宿为特色,营造绿树掩映、鲜花芬芳的碧道,展现始兴自然生态资源最原始的美。风情体验区:始兴是纯属客家县,有广东唯一的瑶族自治乡,客家风情、瑶族风情浓厚,通过碧道+风情打造风情体验区。如立足深渡水乡深渡水村段的特色村寨、瑶族文化传统等瑶族风情元素,打造集民族风情演艺、民族特色餐饮住宿、民族风情体验、特色旅游商品经销于一体的瑶族风情体验区。墨江河城镇段要立足千年古郡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打造展示城市风情、了解历史文化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体验区。历史人文区:始兴有1700多年的历史,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依托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历史人文展示区。如为弘扬张九龄文化,提升始兴城市文化品位,在县城墨江两岸建设以张九龄故事塑像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始兴记忆”图文长廊、“始兴好物”长廊等;隘子段、司前段、深渡水横岭段及凉口至周前古墟段可结合驿道周边现有的古围、古村、古渡口等遗存和文化民俗传统,打造始兴县文化体验区,注入始兴美食展示品鉴、始兴民俗展示等要素,发展户外运动及文化体验等旅游服务,打造最具文化特色的碧道。农耕体验区:始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业已形成,特色基地、特色产业带已成规模。如罗坝以蚕桑产业、顿岗以马蹄产业、城南以无公害蔬菜产业、沈所以葡萄、樱桃产业、深渡水以养蜂产业等规划建设农耕体验、田园骑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耕体验区,展示始兴田园之美。红色革命区:深入挖掘发生在墨江流域的红色革命故事,注入隘子镇风度村、沈所镇沈北、八一村红色革命历史,打造红色研学体验区。亲水活动区:选择水面宽阔、水流平稳和周边环境优美地段开展水上运动项目,拓宽市民的休闲运动空间,提升亲水、观水、玩水、乐水的体验感和愉悦感。
(三)拓宽投资渠道,为建设美丽墨江流域提供资金保障
各相关部门应通过发改、财政、住建、水利、生态环境、文广旅体、农业农村等多渠道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落实,抓紧做好生态资源资产登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加快开展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打通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资本、实现价值化通道;从水系治理、生态修复、产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策划好EOD项目,探索采取PPP、ABO(授权—建设—运营)、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多元化资金投入建设。
(四)优化空间布局,为建设美丽墨江流域提供用地保障
抓紧做好墨江流域“碧道+”建设规划,在此前提下,自然资源部门要调整优化防控及布局,将碧道建设用地纳入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使用范畴,实施“点状供地”,确保碧道建设顺利实施;将碧道空间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按国家规定逐步退出;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支持碧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