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竹产业作为绿色低碳、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2年,为加快推动广东竹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广东省10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达600亿元;到2035年,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200亿元,并要求各地在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竹产业全链条发展、竹业企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力发展竹产业,已成为落实“百千万工程”,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剂“良方”。
本课题组围绕“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题,精心谋划,通过对竹产业进行认真调研和分析,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韶关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韶关市竹资源和竹产业情况
韶关总面积1.8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4.52%,林地面积1918万亩,其中竹林面积达227.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韶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竹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绿色富民的重点产业来抓,竹产业发展趋势向好,成效明显。2023年,韶关市竹产业总产值达37.7亿元。
一是竹林基地初具规模。韶关的竹林主要集中在南雄、仁化、始兴、新丰、乐昌等几个县(市),约200万亩。特别是南雄、仁化、始兴三地交界地区毛竹资源相对集中连片、总面积超100万亩(见下表)。
韶关市竹林资源分布情况表
以始兴马市工业区的国家级农村产业园(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中心,向外三小时车程时间,韶关竹林资源还可以扩展到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以及广东肇庆、清远、河源一带约800万亩的竹林(见下图),具备了竹产业精深加工的优异区位优势和资源基础。
韶关始兴及周边地区竹林面积分布图
二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韶关现有竹加工经营主体144家,其中国家林业龙头竹木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竹产业企业4家,产品涵盖餐饮、家居、建材等行业,培育了韶能绿洲的竹浆纸、始兴华鹂的可降解竹制品、仁化奥达的户外重组竹结构材和全竹环保家居集成材、鸿伟木业的竹刨花板和竹地板等一批拳头产品。同时,各竹产业重点县(市、区)以推进竹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竹产业集群发展。如始兴依托国家级农村产业(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平台,先后引进广东华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竹重组材及“四素分离开发”项目、广东必硕40万吨竹纤维一体化项目、新飞纸业投资年产10万吨新型离型纸项目等,以竹制品精深加工产业为龙头,延伸竹产业链,带动竹林经济和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三是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围绕竹家具、竹建材、竹工艺品、竹笋加工、竹林文化康养旅游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韶关对接了浙江耕盛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浙江双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来韶对接竹产业项目投资事宜。同时,各竹产业重点县(市、区)也大力开展竹产业招商。如始兴将“竹木深加工产业集群”确定为全县6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进行重点招商,着力引进竹木初深加工、可降解竹制品开发、智慧环保包装等上下游企业。近两年来,始兴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工作组外出北上广深以及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开展招商对接,2023年以来,我县共签约引进华鹂四素分离、新飞特种纸、双林竹制品、兴润竹木、必硕竹浆纸膜、玖霖竹产业等竹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87.82亿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竹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也还存在很多短板弱项。一是竹资源培育力度不大、产量偏低。全市毛竹面积158.7万亩、撑蒿竹面积12.6万亩、粉单竹面积21万亩、麻竹面积5.5万亩,年产大径竹4073万根,小杂竹85.7万吨。与进地区相比,低质低效林较多,产量不高,难以支撑“以竹代塑”产业规模提升。二是龙头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全市近150家竹加工经营主体中,虽然有鸿伟木业、奥达胶合板、万华禾香板业、华洲木业和华鹂生态等现代化竹子生产厂家,但是均起步较晚,有些企业还处在原竹加工的初级阶段,龙头企业占比较低。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如竹牙签、竹筷等)或无差别的竹板材类产品(如普通重组竹材、竹集成材等),竹原材料高端应用、竹木精深加工应用比例等均较少,科技创新成果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竹产业招商难,产业链条短。竹产业招商缺乏龙头企业和平台带动,产业发展驱动力弱,整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经济效益不佳。“竹文旅”项目仍停留在起步谋划阶段,竹产业链条和集聚效应效果有待提高。四是竹产业规划力度、政策扶持不足。市委、市政府虽然印发了《关于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韶关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支持竹产业发展,但各县(市、区)竹产业统一规划和管理不够,竹企业之间相对隔离,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各自为营,同质化、无序竞争较为突出。在整合农业、乡村振兴、科技等政策资金支持竹产业发展方面力度不够,比如,《韶关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规定》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补,但林业(含竹业)龙头企业并不包括在内,影响了竹产业企业的培育壮大。
三、意见建议
始兴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特别是近年来,抢抓“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历史性发展机遇,坚持高站位推动,加快推进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竹产业招商,签约引进竹产业项目,扎实做好竹林资源流转工作,全力打造“百亿级”竹产业集群,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5月,始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是广东省三个入选的园区之一;2024年2月,始兴竹产业发展基地被省林业局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建议以始兴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将竹产业作为韶关“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我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编制竹产业总体规划。一方面,加强竹产业发展领导,建立市级层面工作协调机制,结合韶关市竹资源和竹产业发展现状,对全市竹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明确各县(市、区)竹产业发展定位,构建竹产业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打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全市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扎实推进竹林资源提质增效,加大竹林科学抚育力度,支持和推动条件合适的县(市、区)引进种植优质竹种巨黄竹,推动竹林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保障竹产品精深加工竹企业原竹供应。
(二)高站位推动竹产业示范园建设。建议全市统筹联动,以全市最早创建的始兴县国家农村产业园(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抓手,通过园中园模式带动创建农村产业(竹产业)(仁化)(南雄)等循环经济示范园,使竹产业成为韶关市和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推动园区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研究院等,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人才和先进智能技术,形成科研攻坚、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打造智慧园区和智能园区。
(三)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在竹产业的招商落户、技改立项、资金扶持、项目贴息、融资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请进来、扶上马,制定合理退出机制,推动韶关区域内体量合适的林业企业、竹产业企业并购重组,补缺互补,引导我市竹产业企业抱团发展,积极融入资本市场,解决一些同质化问题,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设立竹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各县(市、区)每年也要整合部分国家、省项目资金和财政预算,用于扶持竹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不局限于建设租赁等简单形式,对于产业(含其他制造业)允许扶贫资金、风投资金等的使用,采取参股--退出、股转债--退出等灵活扶持政策。
(四)加快竹产业集聚发展。在竹产业招商方面由市一级统筹,围绕各县(市、区)竹产业定位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全竹利用、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格局。对接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品牌响亮的省内外行业企业来园区投资,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辐射带动力强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力打造竹产业上下游完整产业链。以园区为平台,积极对接旅游市场,做好“竹+旅游”“竹+文化”“竹+康养”“竹+体育”等文章,打造具有韶关特色的竹文旅康养品牌。学习借鉴浙江安吉、四川宜宾等地经验做法,结合已有扶持政策,加快出台涵盖竹资源培育、竹产业园区建设、竹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品牌建设、竹文旅融合等竹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五)强化要素保障。从市级层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示范园用地指标,并以设施农用地等方式,解决竹林地粗加工厂房用地。进一步优化和加快审批流程,在用地、能评、环评、金融等问题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六)加强园区品牌创建。建立“竹林培育—原材料采伐—产品生产—质量检测—仓储运输”整套标准体系,把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提高竹产品质量,积极打造韶关区域特色品牌,以品牌塑造提升竹产品市场影响力和附加值。打造富有特色的园区文化,利用竹产业集聚地的集群效应支撑区域公共品牌,把园区建设成为品牌产品的核心基地、品牌宣传的形象代言,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