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始兴县城基本情况
始兴县位于韶关市东部,建制于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是联合国正式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全县总面积2131.94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1个少数民族乡,共有113个村委会和14个居委会,总人口26.28万,是“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先后荣获“中国最美小城”“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康养胜地”等称号。
(二)始兴城镇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始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把县域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持续完备、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农村转移人口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1年至2023年,我县办理零门槛入户61人,农村户籍转城镇户籍1367人。
1.基础设施持续完备。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全县累计启动改造老旧小区42个,投资5.7亿元,改造范围达80万平方米左右,惠及993栋楼、10257户居民。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智慧停车、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全县完成雨污管网约110公里,增加路边车位1800个。着力完善路线管网建设,谋划实施国道323线始兴县城段改线工程、日新幼儿园北侧道路项目等工程建设,承接做好武深高速联络线工程,持续提升县城交通便捷度。聚焦典型镇培育打造,深化建筑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共建,持续完善圩镇建设规划,完成顿岗典型镇美丽圩镇建设,示范引领全县圩镇整体提升。加强城镇运营管理,落实常态化网格管理措施,扎实开展“六乱”整治、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力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
2.公共服务持续完善。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低保、特困、因病致贫等救助标准持续提高。城镇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规划新建日新、风度、墨江等8所公办幼儿园并启动招生,新增公办幼儿学位2310个,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5085”普惠目标基本实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了九龄中学食堂宿舍楼,启动了部分学校消防楼梯加建、老旧校舍加固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另外原中职学校改建为明德中学项目正在开展相关工作,全县近三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00个,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68%。扎实推进健康始兴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健康县,近三年推动4所乡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并投入使用,县域医共体连续两年达到紧密型标准。持续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成立始兴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成县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长者饭堂乡镇全覆盖。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10个,社会工作点32个,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3.农村转移人口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通过上门服务、优先办理等方式,提高群众落户意愿。将户籍办理纳入“马上办”“一网通办”事项,精简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户籍办理“一站式”服务,持续提高城镇落户便捷程度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三权”权益,出台《始兴县农业转移人口农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农村转移人口原享有三权在户口迁移城镇后依法保持不变,打消群众顾虑。着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支持政策,制定并印发《关于开展始兴县农业转移人口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专项财政补贴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对在辖区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并落户至该房产地址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专项财政补贴。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廉租房保障,提供公共租赁住房266套、现空置51套、实物配租215套,极大满足相关群体住房保障需求。
二、存在问题
虽然始兴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近三年农村户籍转城镇户籍人口数据,始兴县农村户籍转城镇户籍人口仍不够多,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户籍转城镇户籍人口数均有所回落。由此可见,我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户籍转城镇户籍人口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如下。
(一)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作为全省15个消薄类县(市)之一,全县工业产业集群规模仍然偏小,虽然这几年引进了一些龙头企业,但工业原始积累不足,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益。
(二)受大城市虹吸影响严重。受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虹吸效应影响,且我县城镇化水平总体低,农村人口为净流出,城镇化率提高较为困难。
(三)城乡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应急公共设施、饮用水保障、乡村风貌提升、农村污水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县城和圩镇集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依然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针对全省15个消薄类县(市)出台扶持政策,一揽子或“一县一策”开展产业、生态、财税等扶持。15个消薄类县(市)是广东最落后的地区,拥有全省18%的土地面积、4%的人口,仅创造了1.5%的GDP和0.8%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普遍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生态制约明显、财税基础薄弱等发展瓶颈。希望省委省政府能针对15个消薄类县(市),一揽子或“一县一策”制定扶持政策,在产业规划、产业导入、生态补偿、财税激励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二)加大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力度。发展二产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必要举措,更是吸引农业人口进城的关键所在。广东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原名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全省首批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园区内企业(包括个体小企业)仅108家(其中规上企业39家,占36%),缺乏大企业和纳税大户,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位于中等水平。因此,我县虽有德宝、尼得科等企业拉动就业,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地区就业承载力和吸引力仍不够,导致部分农村转移人口更倾向前往大湾区就业并落户。希望省委省政府能加大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力度,以政策支持引导更多的企业向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有序转移,以增强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承载力和吸引力,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我县经济总量偏小,且地处于北部生态发展区,工业发展受限,大部分基础建设依靠上级资金、债券资金,难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希望省委省政府在资金上予以更多倾斜,支持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县城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增强县城的承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