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次董琴涵观察<始兴舟次见怀>原韵》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的名字与“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1839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广东查禁鸦片,由此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他从京师南下途中,途经始兴时所作的《次董琴涵观察<始兴舟次见怀>原韵》组诗之其一,是清代官员文学的典范之作,既体现了传统文人酬唱的雅致,又展现了林则徐于国家危难之际的宏伟抱负,堪称一份禁烟的“宣言书”。
简要回顾下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19世纪初,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鸦片贸易大肆掠夺中国财富,导致白银外流、民生凋敝、军队腐化。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弛禁”与“严禁”之争。在权衡利弊后,道光皇帝决定采纳严禁派主张,任命素以清廉刚直著称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据其日记: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中旬(1838年底),他从京师出发。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九日(1839年3月4日),途经始兴时,收到好友、时任广东雷琼道观察使董琴涵寄来的《始兴舟次见怀》诗作。作为一名在广东任职的官员,董琴涵对当地鸦片流毒情况有深切了解,其诗作中必然包含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林则徐此行的期待。当晚,在始兴水域的夜航中,林则徐诗兴大发,以董琴涵原韵和诗两首,既是对友人的回应,也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禁烟决心。
诗题中的“次韵”表明这是和诗,遵循了原作的韵脚和格律;“见怀”是指对方表达的怀念之情。古时,文人间的诗歌唱和,既是友情的见证,也是思想交流的方式。林则徐选择以诗歌形式回应友人,既符合其士大夫身份,也展现了他在重大政治使命面前的文化自信。和诗其一原诗如下:
鸾掖文章炳上台,绣衣遥自五华来。
传家旧帙增繁露,按部先声徙忽雷。
七萃近寻筹海策,百蛮争仰勒铭才。
楼船重整萑苻靖,合与琼山颂有台。
首联酬答友人,自述使命。以典雅语言开篇,“鸾掖”本指皇宫侧门,此处代指朝廷;“文章炳上台”赞美董琴涵文采斐然,辉耀朝廷。“绣衣”是汉代御史服饰,此处指董琴涵的观察使身份;“五华”指昆明五华山,点明董琴涵由昆明太守调任广东的经历。首联字面上是描述董琴涵的仕途经历,表达对其才华的赞赏。实际上,也暗喻林则徐自己“代天巡狩”的钦差大臣身份——他代表朝廷而来,肩负着皇命的重托。正如他在另一场合所说的:“原知此役乃蹈汤火”,但仍毅然南下,这也是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精神的体现。
颔联以典明志,雷厉风行。“繁露”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指董琴涵家学渊源深厚,又指儒家的“春秋大义”;“徙忽雷”指韩愈驱鳄鱼的典故。这里运用了双重隐喻,一是赞扬董琴涵整顿吏治,二是暗示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行禁烟。这既是对友人的承诺,也是自我鞭策。林则徐到广东后的作为也印证了这一点:一方面以儒家道德感化民众,另一方面以铁腕手段打击鸦片贸易,两者相辅相成。
颈联筹策海防,威震外夷。“七萃”本指精锐部队,在此既指琼海守军,也指林则徐的随行人员;“筹海策”指谋划海防海疆问题的策略;“百蛮”既指南方少数民施,也指外国势力;“勒铭才”则指能建功立业,可以名留青史的人才。这两句一是赞扬董琴涵的文治武功,二是点明自己正与随行人员正在筹划应对海疆之策。诗句中,诗人流露出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自觉。
尾联展望功成,共庆太平。此联具有战斗檄文性质。“楼船”指水师战船,它与前面的“筹海策”等表述,已经蕴含了现代海权意识;“萑苻”原为水泽名,后喻盗贼聚集之地,此处指鸦片贩子;“琼山”指海南琼山,代指岭南地区;“有台”指纪念功绩的碑亭。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禁烟成功的信心:将重整水师,用武力保障禁烟;肃清鸦片祸害后,将与友人共同庆祝这一功业。这既是对友人的邀约,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林则徐在南下禁烟途中,以诗歌形式公开表达这种决心和信心,实际上也是对官民的一种动员,它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
透过此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林则徐坚定的禁烟决心和宏伟的政治抱负。这种决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形势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作为一份特殊的“宣言书”,这首诗不仅内容深刻,艺术上也颇具特色。林则徐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较多,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繁露”“七萃”“萑苻”等典故的运用,既含蓄典雅、意蕴深远,又体现了林则徐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结构上,遵循了七律典型的“起承转合”章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言风格上,庄重而不失灵动,刚健而兼具含蓄。如“徙忽雷”三字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颂有台”则余韵悠长,引人遐想。
林则徐到广东后的作为,证明了这首诗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他顶住压力,收缴鸦片两万余箱,并在虎门当众销毁;他积极训练备战,加强海防;他组织翻译西方书报,编辑《四洲志》,开创了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河。虽然鸦片战争的结局令人扼腕,但林则徐展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这首诞生于禁烟途中的诗作,既是一份个人决心的宣誓,也是一个民族在危机时刻的呐喊。它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历史伟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内心世界。
18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林则徐这首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决心与担当。它提醒和昭示我们:在国家利益面前,既要有“增繁露”般的智慧,更要有“徙忽雷”般的行动力。这或许就是这份特殊的“宣言书”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